2025-03-12 09: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闽剧音乐 地方戏曲音乐。闽剧运用的是榕腔。流传于福建福州市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的福州方言区及台湾,远播新加坡、印尼等国。音乐有板式变化体、曲牌体、民歌体,十分丰富。闽剧音乐由逗腔、颺歌、江湖、小调、啰啰、板歌六个部分组成。(1)逗腔属板式变化体、曲牌体、板式变化与曲牌混合体,它是闽剧唱腔的主体,唱腔委婉优美,缠绵悱恻,拖腔较多,过去句尾常用后台帮腔,俗称“掏岭”,现在由角色自唱,加唢呐、逗管、笛子伴奏,代表性唱腔有《紫玉钗》《拜塔》等。(2)颺歌属曲牌体,传统曲牌30多首,它有四种类型:①引子、主曲、尾声组成,曲牌有“双蝴蝶”等;②引子、主曲组成,曲牌有“水底花”等,③只有主曲曲牌的有“山坡羊”等,④唱念相间的曲牌有“浪淘沙”等。唱腔特点是字多腔少。伴奏乐器有主胡、月琴、三弦。代表唱腔有《苏百万讨亲》等。(3)江湖属板式变化体,在民谣和评话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简朴,高亢粗犷,说唱性强,常用曲牌有“江湖调”等,代表曲目是《开封府》等。(4)小调属民歌体,被吸收的民歌有60多首。曲调流畅简洁,常用的有“一枝花”等。(5)啰啰是外来曲调之统称,现有曲牌50多首,常用的有“反二簧” 等。(6)板歌俗称“行板”,属本地民谣、童谣,节奏多变,形式活泼,表演风趣,多为丑行角色演唱。伴奏音乐有琴串、吹牌、介头3部分。闽剧传统乐队7人,俗称“七条椅”,分“硬”“软”两爿,硬爿有主鼓、替鼓、司大鼓、司小鼓;软爿掌吹、拉、弹。现增加大钹、琵琶、扬琴等等。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