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自如以问道 腹载五车为授业
——记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支平教授
汪佳睿 刘星雨
一位具有杰出成就的历史学家,典型标识当是通达的智慧、精深的学识、横溢的才华,当是其于历史学传承与发展的独到贡献,当是其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
在林木葱郁、绿草茵茵的厦门大学芙蓉湖畔,常常看到一位“年轻”的老教授,手持折扇,脚着凉鞋,举步生风,偶尔还会停下脚步,与道中遇见的青年学生或教师谈笑数句,随风摇曳校园中。
他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学家陈支平教授。他常说自己是从山野中走来。如果从他的史学发端来说,确实也有一定道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从武夷山的田间地头来到了毗邻仿佛金色地毯般白城海滩的厦门大学,开启了他的治学之路。
一个从田间走来的史学小伙
时间回到四十七年前的那个除夕,还在田间忙着农活的陈支平收到了末班邮递员送来的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他放下手中的农具,褪去身上的泥土,一路辗转来到厦门大学,从此与他心仪的历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因为当过兵、干过农活的经历,让他在后来的“用史实说话”的“田野调查”中,进一步光大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门楣。
陈支平初次拜见导师——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开创者傅衣凌先生,傅先生便直截了当地圈定了陈支平的研究方向:你对农村比较熟悉,下乡去吧,去寻找深藏在民间、为一般图书馆所不经见的文献资料。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还真是我的强项,广阔天地也确实是做学问的好去处。”
忆起当年,陈教授仍难掩内心的豪气。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他遍访闽粤浙赣各地城乡,搜集到的民间文献堆堆叠叠,塞满了房间。这种脚踏实地的积累,为日后的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直到现在,我还在用当年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研究。”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田野调查才逐渐被学界重视,“从历史学角度考察,不经意成为之后学界实行‘田野调查’的先行者之一”。
博士毕业不数年,陈支平就因其丰硕成果、学术影响力,迅即获评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之后,“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 “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等等,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22年获得厦门大学最高奖“南强杰出贡献奖”。
陈支平教授获“南强杰出贡献奖”
这些,一般人可望不可即,陈支平教授却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在傅先生的指引下“顺势而为”,许多成绩更多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无论是哪个行当,只要是遇上了,就应当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力争做好。”
田野调查的过程困难重重,交通不便、资金不足、沟通不便等等,实属家常便饭。若是调查点比较偏僻,夜晚没有班车,往往需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才能安顿下来。但陈支平教授以其特有的坚韧、大气,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经济学等领域开疆辟土,已经成为古代史学界、经济史学界、民族学与人类学界的主要领军者之一,打磨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勋章。
一位极具通达智慧的史学大家
如今的陈支平教授,著作等身,斯文传世,他选择了历史,历史也选择了他。
在外人眼里,陈支平教授的通达与智慧是“出了名”的。一般人一辈子专精于一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而他治社会经济史,由市场而赋役,由东南而西北,经济而社会,社会而经济,傅学一脉,绵延不绝;治古代史,由国家体系至于家族人物,上极理论思辨,沉潜考索之功;治民族学,将汉族研究纳入中国民族学而别开生面;治朱子阳明学,由历史而观儒学,由古代而视今日,著述外译英文,流传欧美;编台湾文献汇刊,百册国礼,致赠耶鲁;辑海上丝绸之路文献,华风濡染,无远弗届。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工程,新修清史、新编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无不与列。
他在诸多领域贯通自如,除了天赋以外,勤奋更是有目共睹的。他是很讲效率的人,做事情、研究学问时的专注,但凡见识过,无不啧啧称奇。
说他通达,是因为他在学问之外,对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物质要求极低,无所在意;更是因为他对声名荣誉、人情世故,洞达透亮,却无所措意。
他的性情一贯的豁达明亮,无关名利;不问门派,有教无类;敬贤友朋,奖掖后学。他常讲的是朴实道理,他常行的是言传身教。
在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首任院长期间,陈支平教授坚定地致力于推动学院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史学传人。他始终认为,历史教学应当“返璞归真”,回归历史本真,把学问做实,“现在数据库很发达,但是仍要重视基础,这才是学术研究脱离局限性的关键点”。他始终认为,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都应该后继有人,数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内外学人,体现了优秀的代际传承。
一位心怀国之大者的史学前辈
如今年逾七旬的陈支平教授,除了个人学养上令人敬仰的建树以外,他宏大的格局和宽阔的视野也让人印象深刻。他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十分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也希望我的研究能为党的工作、为国家和社会效力”。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多年来,无数两岸同胞跨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只因共同的历史、相同的血脉、同缘的文化使然。因厦门大学特殊的地理位置,陈支平教授很早就关注到了研究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他组织众多学者联合攻关,主编出版了《台湾文献汇刊》(100册)《闽台族谱汇刊》(50册)《民间遗存台湾文献选编》(25册)《台湾民间族谱汇编》(100册)等系列大型文献图书,主编《台湾通史》《闽南文化丛书》《闽南文化百科全书》《闽南文化概说》等一系列研究丛书,为增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委及学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访美,将陈支平教授编撰的《台湾文献汇刊》作为国礼赠送给耶鲁大学。
图为《台湾文献汇刊》参考封面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陈支平教授应邀与会。2024年,陈支平教授、陈春声教授主编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献集成》“历代史籍编”列入“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重大成果发布会”重要成果。
陈支平教授在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陈支平教授将个人的学术理想与时代发展的洪流汇聚,从田间地头,到一隅书斋,他始终怀着“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治学理念,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致力于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阐扬,以史学工作者的特有情怀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老一代学人勤学笃行、不忘初心的优秀品质,一定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本文原载于《厦大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