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6 10:5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玉纯


章绍同:福建音乐最值得炫耀的是什么


刘玉纯

 


 

微信图片_20230426103559.jpg见到著名作曲家章绍同那天,他刚从北京回到福州不久。我们见面的文化空间位于西二环路边22层高楼的顶层,视野高阔,春光恬适。章绍同头发花白,蓝色薄外套,内搭暗粉色衬衫,心情轻松愉悦。他笑着告诉我,3月初,他创作的歌剧《鸾峰桥》在中央歌剧院展演两场,观众反响热烈。

《鸾峰桥》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宁德下党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考虑到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章绍同在剧中大量运用了福建民间音乐,尤其是闽东民歌元素,并且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展开变化。优美朴实、充满力量的旋律贯穿全剧,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

“音乐的最大作用是什么?是用来打动人心的。”“福建音乐最值得炫耀的是什么?是丰富的福建民间音乐。”谈起音乐,章绍同毫不避讳自己的“乡土印记”,50多年的作曲生涯,他始终坚守着对福建元素、乡土文化的热爱。问及原因,他回答得很直接,“因为喜欢”。

 

一、电影音乐之路从民歌开始


对于章绍同来说,和电影音乐的缘分似乎是天生的。1968年,他从福建师范学院(后更名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本科毕业后,到晋江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劳动之余,章绍同组织成立演出队,开始创作反映时代特点与劳动生活的歌曲,如《晒谷场上照张相》《雪白的哈达献给毛主席》等。后来他被调往三明文化站,负责三明地区的音乐活动。

机会就在和音乐打交道的日常中来了。1976年,中央电视台来闽拍摄反映建宁女子放排工的电视专题片,由于原定的作曲家另有创作任务,章绍同获得了为该片作曲的难得机会。他广泛搜集当地民歌素材,一连半个月吃住在木排上,亲身感受“金溪十八滩,滩滩鬼门关”的艰险。在创作中,他巧妙地将当地民歌、劳动号角等融入音乐,表现出女子放排工“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最终完成了旋律清新优美的《金溪女将》。随着这部电视片在国际上获奖,章绍同的音乐才华也在影视界引起关注。

也就是这部《金溪女将》,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彤认识了这位崭露头角的年轻人,选送他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1981年,福建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小城春秋》,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章绍同为电影作曲,正式开始了电影音乐创作之路。而这一年,也是中国电影金鸡奖创办之年。

 

二、关于电影音乐的三句话

 

凭借《相爱在西双版纳》《台湾往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章绍同三度捧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1998年第18届、2003年第23届、2013年第29届),成为获得这一奖项最多的两位作曲家之一。

章绍同说,最让他难忘的,是2003年第二次获奖时的情景。当年的颁奖典礼在浙江嘉兴大剧院举行,组委会在颁奖环节颇花心思,特别邀请上海电影乐团现场演奏获奖者的电影音乐。章绍同走上颁奖台时,伴随他的是《台湾往事》的配乐曲。

“这是一首闽南语民歌,也是一首摇篮曲,在闽南和台湾传唱,歌名叫《婴婴困》。”章绍同说着,禁不住眯起眼睛,轻柔地哼起自己创作的曲调,“婴婴困,婴婴困,一晚大一寸……”右手随着旋律轻轻摆动。他的专注,一下子把我带入了蒋雯丽扮演的“母亲”摇着摇篮,哄孩子入睡的电影场景中。接着,他认真地用手指比了个“一寸”的长度,解释说:“闽南话一晚大一寸,就是说孩子一天长大一点。”

那天的颁奖典礼上,《婴婴困》饱含母爱深情,温柔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曲调,被上海电影乐团演绎得淋漓尽致,触动人心,让章绍同激动不已。

1981年开始电影音乐创作,后来在福建电影制片厂当了12年厂长,现在仍任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章绍同与电影音乐的交集可谓“从黑发到白首”。几十年沉淀的电影音乐观,章绍同用三句话作了总结。

“每一部影片的音乐都是为那一部影片量身定制的。这是第一句话。”章绍同说,因为电影发生的时代,故事发生的地方,想要表达的内容、主题思想,都在特定的框架里,作曲家所做的就是如何在这个框架里做得完美。在表现少数民族风情的歌舞片《相爱在西双版纳》中,女主角是傣族姑娘,男主角是海外归来的华侨,因此作曲时既要体现民族元素又要有流行元素。为了让两者更好地融合,章绍同采用了云南的民歌元素,在乐器上用了巴乌、象脚鼓,而唱法上则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唱法。

“第二句是,如果将电影比作一个人,音乐就是在电影躯体内流动的血液。”在章绍同看来,这“血液”虽然看不见,但音乐随着电影情节变化而起伏变化,牵动着观众的情绪。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他吸收了河北“武安落子”的旋律。同时在很多地方用了大提琴,再加上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表现了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大爱情怀。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章绍同的第三句话就点明了作曲与导演之间的关系,“作曲家像一个怀着热烈追求的云游僧,走过一个又一个寺庙,音乐是他追求的神。可是神不语,只给予伟大的启示,解释神的是每一个寺庙的住持(导演)。”

章绍同说,作为作曲,必须领会导演对整部电影的构思与艺术风格。《台湾往事》的郑洞天导演对音乐特别了解,两个人在讨论影片音乐时,章绍同原本希望民族的味道多一些,但郑导提出以弦乐为主,更多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波动。因此,章绍同用了大量弦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等,让音乐节奏舒缓、抒情,更好地渲染人物心情。

微信图片_20230426103621.jpg

2003年,章绍同凭借《台湾往事》二捧“金鸡”

 

三、福建元素亟需传承发扬

 

好的演员,常被称赞为“戏路宽”,章绍同认为,好的作曲家同样要“戏路宽”。民族的国际的,通俗的时尚的,作曲家首先要注重各方面的积累,进而根据自己的音乐审美,选择喜爱的创作风格。

谈到中国电影音乐,章绍同说,中国的电影音乐要发展自己的道路,既要学习外国的优秀电影经验,包括好莱坞,但不要模仿好莱坞。要坚守中国文化特色,扬己所长。希望年轻的音乐创作者对中国文化、地方文化能更加深入地取材、运用。

从任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到现在的名誉主席,章绍同始终关注着福建音乐创作中福建元素、乡土元素的坚守与传承。他说,福建的音乐很丰富,有芗剧、南音、客家民歌、畲族盘歌、莆仙十音,以及福州评弹、伬唱等等。这些乡土元素,如何让年轻人、外省人、外国人接受,福建的作曲家近几年也在不断探索和努力。

福建各地的民歌、民间音乐与地方语言密不可分,但现在熟悉方言的优秀老艺人陆续离世,这让章绍同备感保护乡土文化的紧迫性。他说:“对于我们,不管是福建人,或是在福建工作的人,福建的乡土文化,是我们在全世界、全中国最值得炫耀的一种宝藏,要好好挖掘、保护和利用!”

传统音乐的传承弘扬是章绍同一直挂念于心的。虽然日常的创作与交流活动繁忙,但最近他一有空闲,便将自己关在书房,为《诗经》谱曲,“那些诗句太优美了,让人有创作的冲动”。

站在22层露台的栏杆边,章绍同眺望着远方鼓岭连绵的山峦,陶醉于满城的翠色与春风中。我看着这位年近八旬仍创作不止的作曲家,耳边似乎响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古曲合唱,明亮热切,韵味悠长。

本文原载于福州晚报2023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