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台虎将甘国宝
施晓宇
在屏南县城新区,矗立着一座甘国宝全身雕像。这座巍峨的石雕巨像高11米、重200多吨,落成于2009年——为纪念戍台虎将甘国宝诞辰300周年而立。
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文儒坊51号,是戍台虎将甘国宝的故居。进门可见上方有“甘国宝纪念馆”6个大字,正前方则是一幅“九门提督甘国宝真像”。
位列福建省第4位历史名人的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无疑是屏南县父老乡亲引为骄傲的乡贤,也是福建人民引为骄傲的八闽先贤。尤其当下,我们更加缅怀为巩固闽台的“五缘”关系,以及为大陆与台湾统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甘国宝。
甘国宝两度戍台担任挂印总兵,为保卫东南海疆的安全和中国统一大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八闽大地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
2019年盛夏,我拜访了甘国宝出生地——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农历五月十四日,甘国宝出生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
小梨洋村离县城12公里。在离村口不远的村道旁,竖着一面墙似的的巨大牌子,上书:“甘国宝故里——小梨洋”,中间写有一个大大的“武”字,气势非凡,突出甘国宝的武将身份。在这大牌子的后方,一段高速公路的高架桥掠过头顶。这是2018年12月刚刚通车的屏南通往古田的高速公路。由此,经由5公里外的出入口进入高速公路,作为省级传统村落——小梨洋村的村民往北去政和县和武夷山市,往东去周宁县、福安市,乃至直达省城福州,都是举手之劳的事。我想,300多年前在山沟沟小梨洋村伸拳踢腿、苦练武功的小男孩甘国宝绝对是不会想到有这么一天的。
小梨洋村村主任甘乾居带领我头顶烈日,来到将要修葺完工的“甘国宝故居”。据说,明朝末年,甘氏五世支祖搬迁至小梨洋村。这座建于清顺治年间的两层土木建筑,已有300多年历史。头大手大、体重异于常人的甘国宝就在楼中呱呱坠地。
2009年8月26日中国新闻社发表一篇题为《小梨洋村中拜谒戍台名将甘国宝》,摘录如下:
故居正厅前有左右下廊、马弄,楼上正厅悬挂有甘国宝中武进士时乾隆皇帝御赐的“武魁”匾额和甘国宝中试后上司赠给的“会魁”金字匾……村后,还有甘国宝的祖墓,其地形宛如大象头部,人称象墓。据传,旧时知县上任后皆要到此墓祭奠。
……小梨洋村习武之风尤盛,历史悠久,继甘国宝之后代代相传。村中流传的传统武术,除虎蹲拳外,还有独传棍术“六桩梅花棍”,相传乃甘国宝侄儿随其入京10年学成之后回乡流传下来。现在,小梨洋村的孩子,个个自小习武。
10年后的今天,1000多人的小梨洋村只剩下300多人,青壮年都进城打工去了,我不曾在村里看到孩子习武,但我在“甘国宝故居”二楼看到难得一见的甘国宝“指画”《上山虎》复制品,自觉是此行最大的收获。早就听说甘国宝虽为武艺高强的猛将,却诗、书、画三绝,在任期间,多数奏折、公文皆亲历亲为。闲暇时日,甘国宝偏爱绘画——擅长用手指蘸墨画虎,且不重形似而重神似。因为传说甘国宝还在娘胎里时,母亲王氏梦见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扑入怀中,不知道这是不是甘国宝长大后偏爱画虎的原因。2009年出版的《闽台历代国画鉴赏》就收入有甘国宝的《指墨猛虎图》,长135厘米、宽75厘米。这幅“指画”真品现由台湾的施先生收藏,并于1990年入选“台湾美术300年作品展”。
2012年7月20日《福建日报》发表陆和寿的《台南发现两幅甘国宝指画,“指虎画”极传神》,文章写道:
日前,屏南县甘国宝文化研究会收到台南市甘氏族谱主编甘明治先生的电子邮件。甘明治介绍,他最近从甘氏家族中发现两幅甘国宝“指虎画”,这两幅“指虎画”一幅为下山虎,另一幅为卧虎,极其传神,也相当珍贵。
因为甘国宝善画虎,所以我称他为铁骨铮铮的戍台虎将。台湾甘国宝研究会主任魏永竹还专门为甘国宝画像,题为《虎将》。
甘国宝的父亲甘亨贵是远近闻名的武教头,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甘国宝随全家告别小梨洋村,搬到古田县长岭村(今属古田县城西街道)生活。清雍正四年(1726年),甘国宝全家搬到福州文儒坊51号定居,朝夕与耆宿硕儒相邻:文儒坊19号,民族英雄林则徐母家故居;文儒坊42号,明抗倭名将张经故居;文儒坊45号、46号,六子登科的陈承裘故居,其长子陈宝琛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清雍正七年(1729年),甘国宝参加参加武举考试,高中举人,时年20岁。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24岁的甘国宝以会试第3名,殿试2甲8名的优异成绩考中武进士,钦点为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的御前侍卫。此后甘国宝曾两度出任台湾挂印总兵——清廷驻台最高军事长官。其上好官声遍及福建、广东、贵州、山东、浙江等地,尤为海峡两岸同胞所景仰。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甘国宝被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钦点为台湾总兵,官居3品,这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甘国宝人生一大飞跃。乾隆皇帝在发布委任状时专门下诏曰:“此系第一要地,不同他处,非才干优良、见识明彻者不能胜任。”
原因是,其时距大清王朝派施琅(后封靖海侯)于1683年攻灭台湾郑氏政权,为清政府收回台湾才76年,距郑成功于1661年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也不过98年。台湾内部还不稳定,外敌还在岛外虎视眈眈。因此可以想见奉令严守台湾的甘国宝就职台湾初期,“头三板斧”舞动有多艰难!甘国宝一边加强海上巡逻,巩固岛内海防,同时深入原住民族群,熟悉风土民情,倡导大陆礼义,鼓励原住民垦荒耕种,从而促进了迁台汉人与本岛原住民的关系团结和睦,迅速稳定了台湾局势,“兵安其伍,民安其业”。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52岁的甘国宝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履新后甘国宝依然提高警惕,告诫部下,加强海防。甘国宝自己更是身先士卒,经常亲自坐镇楼船、率小艇沿海巡逻,乾隆皇帝据其实绩予以嘉奖,诰赠荣禄大夫。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鉴于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乾隆皇帝再次任命56岁的甘国宝为台湾总兵。甘国宝二度赴台上任时,台湾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甘国宝不负众望,处死祸害台湾百姓的海盗首领董六生,大小海盗如鸟兽散,使台湾沿海居民恢复太平,安居乐业。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58岁的甘国宝升任广东提督,官居一品。告别台湾时,依依不舍的台湾百姓敬送万民伞、敬赠万民旗,“扶老携幼,同舟送行至鹿耳门”。今天,我在小梨洋村去年新建成的“国宝公园”,看见连战等许多当代台湾名人为甘国宝题词,就是明证。也足见甘国宝当年的戍台功绩早已深入人心。
清乾隆四十一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1777年1月4日),驻节厦门的福建全省陆路提督甘国宝在巡视八闽途中,病逝泉州,享年68岁。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