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戍台功至伟
施晓宇
詹功显画像
平潭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走在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平潭岛的南大街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沿街仿闽南骑楼风格的一间间商家店面。继续向南,就来到了“詹功显故居”,这是平潭岛上一座十分引人注目的古建筑。它的主人乃驻守台澎达30年之久的晚清名将詹功显。1847年由清道光皇帝拨银13000两敕建而成,称“元戎第”。
跨进“詹功显故居”,很快就被高挂着的17副原创楹联所吸引。尤其后厅正中“敬心堂”的牌匾两边,一副体现詹氏家训格言的楹联显得与众不同:
显文成武奋英豪,仕进朝登,道在忠勤克懋;
识理知书培俊秀,家居立政,训崇孝友维严。
这副楹联,既是家训,也是詹氏家族取名立字的辈分凭证。它充分体现故居主人詹功显的思想理念:家族成员要积极入世、尊敬祖宗、崇尚贤德、重学修身。
厅内,有一块块斑驳陆离却雕刻精美的窗棂图案。这些木质微雕让人看见了一个个尘封已久的家族故事:有硝烟弥漫的台湾海峡海战场景再现;有花前月下男耕女织美好的和平景象;更有詹氏族人擅长的藤牌兵法激战片段。詹殿擢(詹功显之父)的第八世孙——平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詹立新告诉我,通过《詹氏族谱》,可以清晰了解平潭詹氏一家三代戍台卫国的家族光荣史。
詹家迁居平潭的第一代先祖是詹元(1695—1775年),清雍正年间参加海坛水师。在围剿海盗的海战中,他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凭借军功升为海坛水师外委,继而升任福建台湾澎湖协把总。
第二代是詹元的儿子詹殿擢(字鼎园),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参加海坛水师。在保卫台湾海峡的一次次战斗中身先士卒,屡建奇功,尤其擅长藤牌兵法。据1923年修订的《平潭县志》记载,詹殿擢天生聪明机警,才干高于同辈人,因此受到乾隆皇帝专门赏赐的貂皮、绸缎等奖品,并诰授“武功将军”(正二品)。
清嘉庆二年(1797年),64岁的詹殿擢戎马一生,在温州总兵任上不幸病逝,暂借温州上岸山一个寺庙停灵,被嘉庆琰诰赠“振威将军”(从一品)。21年后,詹殿擢魂归故里——灵柩由三子詹功显从温州运回平潭,与已故妻子江氏合葬于北厝镇山利村一座小山上。
第三代是詹功显(字鹤峰),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从小精通诗文,酷爱习武,可谓文武双全。参加海坛水师不久,担任营弁。在跟随水师提督李长庚、王得禄及海坛镇总兵孙大刚出海征剿台湾海峡最大海匪蔡牵的战斗中,英勇无畏,表现突出,升任海坛镇左营把总,继而驻防台澎,屡立新功,相继升任澎湖右营右哨千总、澎湖协标右营守备、澎湖协标右营游击、台湾艋舺营水师参将、澎湖协副将、金门总兵。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詹功显亲自指挥台湾最前线——澎湖防御战,有力地配合台湾兵备道姚莹和台湾总兵达洪阿守台,击毙侵台英军近60人,俘虏超过170人,取得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唯一一场“台湾保卫战”的胜利,使英军试图占领台湾的野心成为泡影。詹功显由此被清廷誉为“福将”,平潭乡亲则称他为“台海守护神”。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二月,闽浙总督刘韵珂向道光皇帝举荐詹功显称:功显老成练达,历任水师四十余年;嘉庆年间蔡逆滋事,出洋攻剿,叠获夥犯。其办理营务、训练兵丁亦皆认真从事,不尚虚浮;堪胜提督之任。
当月,道光皇帝任命詹功显为浙江水陆提督(从一品),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驻守宁波,管辖38900个绿营兵。
正因为深知国家对自己的信任,詹功显不顾年迈,上任伊始,立即着手整顿军务,在浙江沿海城镇择要修复工事、炮台,用于藏兵、抵御、防范来犯之敌。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詹功显亲自“督兵赴定海、黄岩、温州三镇所属洋面巡缉,节次俘获海匪多名”。十月,会同闽浙总督刘韵珂、浙江巡抚梁宝常向朝廷奏报:“浙东善后事宜,增修炮台,各工分别缓急筹办。”十二月,会同刘韵珂、梁宝常又奏:“乍浦绿营兵房前经兵燹,亟应建复,以资戍守。”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五月,詹功显又报:“在东窑外洋巡缉,击沉匪船,并俘获洪邦等六名(海匪)。”
在詹功显等的通力配合下,浙江的整顿营伍,加强水师建设效果显著,大大增强了海防力量。浙江的战略地位迅速提高,甚至达到南方沿海各省领先地位。为表彰詹功显劳苦功高,道光皇帝诰敕晋封其母江氏为“一品夫人”。
清道光二十六年末,75岁的浙江水陆提督詹功显以老迈为由,向朝廷提交辞呈。道光皇帝亲准其奏,拨付专款敕建“元戎第”养老,还御笔亲题“老臣为国”匾额赐赠,以嘉奖詹功显忠心报国、清正廉洁之一生。当年十二月,詹功显携家眷坐船南归平潭故里。
在平潭老家的最后7年中,詹功显倾心于平潭的教育事业,“倡捐兴文书院、膏火以振文风”。有关史料还记载:詹功显乐善好施,捐助最力,再建第二进为文昌殿,北坿一厅为名臣祠……并将仪门增高数尺,以壮观瞻。
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四日,詹功显于“元戎第”病逝,享年83岁,葬于平潭城关岚城北楼村附近。
这正是:三代戍台功至伟,一门英才品超群。
位于平潭老街的詹功显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