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11:1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彭一万

 

台湾民众敬仰郑成功

彭一万

 

台湾郑成功庙1.jpg

台湾郑成功庙

 

郑成功驱荷复台后不久逝世,台湾民众十分感念他的恩德。清廷为了防止“反清复明”思想死灰复燃,却多方压制,称“明郑”为“伪郑”,不准祭祀郑成功父子。台湾民众虽为环境制约,还是心香一瓣,托称其他神袛,默默祭祀郑成功。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郑成功灵柩归葬南安县,康熙皇帝亲书挽联一副: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挽联盛赞郑成功“孤忠”与业绩,敬佩之心更是溢于言表。

康熙皇帝还说过,“郑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

从康熙的挽联与谈话中,台湾人民感觉到清廷对郑成功的看法有所转变,便有人以“开山王”的神名代表郑成功,建庙于郡治(今台南)东安坊。乾隆中叶,情势更加好转,地方人士募款重修开山王庙,联合附近六境的民众,共奉香火。从这时起,郑成功被尊为“开台圣王”。民间私祀郑成功,官方也不加禁止。汉人到台湾任官职,也都崇奉郑成功。

同治年间,台湾民间对郑成功的信奉,已经普及并神化了。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福建船政钦差大臣沈葆桢莅台之后,以“郑氏明之孤臣,非国朝之乱贼”,与福建巡抚王凯泰等联名上疏,奏请清廷赐号并建专祠祭祀。第二年(清光绪元年,1875),获礼部批准动工兴建,并由皇帝赐颁“忠节”。祠成之后,沈葆桢题联一幅: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这是对郑成功一生功绩的概括性评价。

王凯泰也题联曰:

忠节感苍穹,大海忽将孤岛现;

经纶关运会,全山留与后人开。

从此,由民间私祀进而为官方祀典了。台湾人民得以一抒对于郑成功崇拜的无上热忱,每年正月十六日都举行大典,例由同心敬、诚心敬、和心敬等三祧及忠雅堂、崇德堂参与祭事,连日演戏,民众皆大欢喜。

我曾赴台参观,了解到一件趣事。当年,与郑成功直接对仗的荷兰驻台长官菲特列·揆一的第十四代孙子麦可·揆一,2006年6月中旬,访问台南,祭拜国姓爷郑成功。菲特列·揆一原是瑞典贵族,当年受聘荷兰东印度公司,是驻台第十二任总督。郑成功将其打败后,以德报怨,没有杀掉他,还给足粮食,让他带领荷兰士兵乘船回国,菲特列·揆一到印尼,被判终身监禁。他在狱中写完《被遗忘的台湾》一书。1674年,在威廉三世特赦下,菲特列·揆一乘船返回荷兰,定居阿姆斯特丹直至逝世。麦可·揆一感念郑成功对先祖的宽宏大量,便带着妻子、女儿到台湾寻根,亲自祭拜郑成功神灵,致赠一份《瑞典揆一家族图腾》给郑成功祖庙,一偿累积十几代的感恩夙愿。他说,我们心情既兴奋又踏实,十几代人念兹在兹的感恩夙愿,终于实现了。麦可·揆一的女儿艾蜜莉则继续留在台湾两星期,请教成功大学教授及台南文史学家,搜集先祖菲特列·揆一在台湾的资料,作为她在瑞典大学硕士论文的史料。(图腾totem,以自然物为符号,表示氏族的血统,尊为神圣。)

查阅菲特列·揆一的《被遗忘的台湾》一书(另有一说,此书是菲特列·揆一及其同僚密友合著),作者对郑成功驱荷复台的事功,十分钦佩和感念,说郑军士兵勇猛无比,拼命前进。他将郑成功比喻为荷兰史上的英雄人物威廉王子和《荷马史诗》上的安尼斯。威廉王子在无法抵御异族(西班牙)的暴力时,以牺牲精神毅然决堤,任凭海水淹没家园也不屈服,让人民携带妻儿、财物,漂泊海上,另觅疆土以安身立命。安尼斯在城域被焚、国家被毁之后,保护其子民在海洋上流浪数年,终于在肥沃的意大利登陆。

台湾人民为郑成功的业绩感到振奋,对他敬仰有加,我在台湾参访时,看到如今台湾各都市都有“成功路”、“延平路”;有50多处“延平郡王祠”、“开台圣王庙”、“开山王庙”或“国姓爷庙”,连同其他兼奉国姓爷的寺庙,共有170多处,还有“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文物馆”、成功中学、成功大学、成功桥,并有国姓村、国姓里、国姓埔、国姓井等地名,国姓饼、国姓鱼、国姓蛲等物名。为鼓励学生学习和践行郑成功的伟大精神,各地经常举办以郑成功为主题的中小学生作文比赛、写生比赛等文化活动,让他们懂得饮水思源并代代相传。

台湾出版了大量有关郑成功的图书,笔者手中就有十几本,单单诗歌在千首以上,对联在千副以上。下面略举几首台湾著名诗人的诗作:

题《荷兰约降郑师图》

连  横

殖民略地日观兵,夹板威风撼四溟。

莫说东方男子少,赤嵌城下拜延平。

《荷兰约降郑师图》载于《被遗忘的台湾》书中,描绘荷兰殖民者向郑成功投降的情景。夹板也称甲板,指荷兰转船。

台湾竹枝词

丘逢甲

黑海惊涛大小洋,草鸡亲手开洪荒。

一重苦雾一重瘴,人在腥风蜃雨中。

郑成功

林子瑾

一线延明赐姓朱,台澎割据势终孤。

千秋尚有英灵在,喜看孙黄覆曼殊。

孙黄指孙中山、黄兴,曼殊指苏曼殊。

台南市保存着许多与郑成功有关的文物古迹,如郑成功祖庙、赤崁楼、五妃庙、永华宫、延平郡王祠、宁靖王府邸、 安平古堡、文庙、三老爷宫等。延平郡王祠是台湾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纪念郑成功的地方,称“开山王庙”。1874年,沈葆桢请命为郑氏建祠,并题“明延平郡王祠”,成为官建庙宇。台南市每年都在这里举行“郑成功文化节”,并有隆重的春秋祭典仪式。

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建在郑成功登台故址,即鹿耳门古港南边,史料记载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台湾著名历史学家黄典权教授认为应该更早,还有的学者认为,郑成功改建荷兰教堂成为此庙。后来不断扩建,如今占地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可谓全世界最大的妈祖庙,偏殿供奉郑成功神像。1961年,庙旁建“民族英雄郑成功鹿耳门登陆纪念碑”,上世纪70年代,围绕纪念碑建造郑成功纪念公园,并有一大片“成功林”。1981年,在公园中心竖立郑成功铜像。

1981年4月13日,正统鹿耳门圣母庙为纪念郑成功驱荷复台320周年,举办征联及诗歌联吟活动,共征得5000副对联和800首七律七绝。2013年,庙宇左侧建了一座石碑园,用花岗岩、青斗石雕刻了200首诗歌,包括一部分大陆诗人、书法家的作品。1981年,鹿耳门圣母庙举办以妈祖信仰和郑成功文化为主题的全台诗人联吟大会,并将千余首入选诗词联及字画作品编印成册。2014年,将其中200幅镌刻于碑林。

安平开台天后宫创建于1668年,1994年重修完工,供奉大妈、二妈、三妈三座软身雕像。正殿另有桌案,供奉全台湾第一尊郑成功神像及甘辉、万礼两位陪祀。另有禹帝、奡王、屈原、伍员、项羽等五位水仙尊王与四海龙王,皆与郑成功拓土开疆、安平开发有密切关系。

宫外墙上石刻也以郑成功史事为主题。后来,安平一带“做16岁”成年礼,循例要拜妈祖和国姓爷,并登上“安平古堡”怀念郑成功,寓意步步高升、迈向成功之路。

鹿耳门天后宫于1977年至1983年重建,除了主祀妈祖外,还在第一进左殿供奉国姓爷郑成功,神像宏伟庄严。两侧墙上。用黑色大理石雕刻《郑成功登陆鹿耳门图》、《荷兰军投降图》、《鹿耳门古地图》等。

鹿耳门天后宫还广泛收集与郑成功相关的文物资料,设专室展出。一些文物十分珍贵,如:两尊古老的郑成功神像,一文一武;一艘郑成功座舰模型,郑军铜盔、藤编盔甲及厚帆布战袍、古地图、安平壶、永历通宝、相关古籍……

台湾民间,郑成功传说很多。如郑成功宝剑显神威就有五则:“台北剑潭之传说”、“大稻埕小剑潭传说”、“大甲铁砧山剑井传说”、“芦洲九芎公传说”、“嘉义颜思齐墓碑剑刻传说”。史料记载,郑成功并未亲临台湾北部,但台湾北部流传许多郑成功北征除妖的传说:“台北县莺歌镇的莺歌石”、“基隆市狮球岭后的莺歌石”、“宜兰县头城镇的莺歌石”、“台北县三峡镇的肉鸢山”、“台北市北投的猪哥石”等。这些传说故事,都具有地缘脉络,虽非历史事实,却是解读当时社会政治变迁的珍贵素材,也具有民间文学的研究价值。从中可以了解当年闽粤移民、开拓台湾所体验的许多困难、恐惧、期望及若干神秘的臆想。

台湾追云燕先生所著《三教圣诞千秋录》在“延平郡王郑成功诞辰”条下说:对郑成功,“一般尊称为‘开台圣王’。”1995年9月13日台湾《中央日报》刊登《英雄宝剑显神威——开台圣王郑成功的神剑传说》一文,对郑成功被尊为“开台圣王”作了解释:“明末清初,荷兰人占据了台湾南部,筑城而治,若非郑成功起而逐之,则台湾至今是否犹为中国版图,尚不可知。”

台湾张琦平先生编著的《台湾祖郑成功传记》认为: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垦殖荒芜的台湾、澎湖;他的尽忠报国精神,不输给历史上任何英雄豪杰;台湾现行的风俗习惯,始自明郑时期;拓殖台湾,等于把中国国势扩展至太平洋西岸。因此,台湾人民立他为始祖。

闽台两地人民对郑成功的尊崇和热爱是一脉相承的。台湾人民尊称郑成功为“开台圣王”、“台湾祖”,这证明台湾师范大学陈大络教授所说的一段话是完全正确的:“台湾是由闽人的血汗写成了光芒万丈的一页,创始者是闽人,收功者亦是闽人,不论是从闽台地缘上看,或是从血统言,或是从语言上说,或是从风俗上观,都是一脉相连、休戚相关的。”(见《福建侨报》1990年3月4日第四版)我们切身感受到:两岸人民一家亲,闽台两地故里情。千古情缘,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