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巡台时留下的五副楹联
沈葆桢巡台时留下了五副楹联,其中两副,是通过追思在台湾影响极大的郑成功、宁死不屈的明宁靖王朱术桂和他的五妃等人,以顺台湾舆情,以服台湾民心,重新喚起台湾民众的英雄气概和英雄情结,这发生在日本侵台事件结束不久是非常自然的,具有喚起台湾民众保卫台湾与开发台湾的重大意义。
明末,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旗号,据东南半壁河山,曾一度打到南京城,成为清廷的心腹之患。清人把他列为海寇、土匪。部分清代文人也跟着朝廷定下的腔调谩骂他为“伪郑”。1662年,郑成功英年早逝,子郑经继位,又早死。1683年,孙郑克塽降清,康熙帝为笼络人心,准在郑成功家乡福建南安石井乡修墓致祭,亲题一联表彰他的忠贞,联云:“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算是替郑成功平反。但是这种平反仅浮于表面,从清初到晚清,清廷害怕郑氏后代散处四方,造成对其统治的威胁,除了四处搜索之外,就是对郑成功有关事迹和遗迹予以禁毀。这种做法可以说愚蠢之极,因为郑成功在台湾民间早已被民众神化,朝廷的禁毀不但尽失人心,实际上也做不到。
在清朝,勇气不大的人是不敢替郑成功讲话的。沈葆桢为郑成功请谥、建祠的举措,博得后人很多好评,连对他颇有微词的李慈铭(著有《越缦堂日记》)对此事也表示叹服。
1875年,沈葆桢在台湾杀下日军占台的气焰,迫使他们撤出台南,然后着手建设台湾,先从思想教育入手。为表彰郑成功的忠义,以鼓舞广大群众,他会同福州将军文煜、闽浙总督李鹤年、福建巡抚王凯泰上奏朝廷,请给郑成功赐谥、建祠,列入国家祭典,以顺舆情,以服民心,振作忠义,正风移俗。清廷准奏,追谥郑成功为“忠节”,准在台湾建“忠节祠”。祠中配祀郑氏家人及文武官员114人。忠节祠又称郑成功庙、延平郡王祠、开山王庙。祠成,沈葆桢写了好几副楹联,以下联最为著名: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句,指郑成功孤军抗清,于1662年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回台湾,创造了人间奇迹。洪荒指混沌蒙昧的状态,也指远古。台湾开发较晚,大部保留洪荒状态。遗民即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本句指台湾作为明末遗民的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句,指郑成功以一个书生,弃文就武,起义反清。1645年,明隆武帝召见他,赐他姓朱(国姓),人称“国姓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他的地位、官爵已高达顶峰极点。遇指知遇。缺憾还诸天地句指郑成功挥师北上,匡复明室,不幸在围攻南京时兵败,率师南归。现在这个缺憾已过去了。郑成功已创出了前所未有的完美无缺的人格。
沈葆桢巡台时留下的楹联为人们熟知的还有以下两副(虽沒留下手迹,但文字记载见于《沈文肃公牍》其中“光绪元年三月初旬复吳桐云”信里,吳桐云即吳大廷)。
海上视师,紫阳于五百年前,早为后贤筹结局;
天南晞发,缅甸在八千里外,特延闰朔付孤臣。
海上视师,即海上治军。郑成功曾在厦门鼓浪屿海上训练水师。紫阳山名,在安徽歙县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之父朱松曾读书于此。朱熹在福建崇安时,曾题崇安厅事为“紫阳书室”,后人因称朱熹为紫阳。民间传说,朱熹登福州鼓山绝顶,东望台湾,预言:“五百年后必兴”。从那时到郑成功视师海上,约460年,也就是说,郑成功在台湾的丰功伟绩证实了朱熹的预言。台湾史学家连横的《雅堂笔记》书中有“龙渡沧海”一条也印证了这传说,全文如下:“赤嵌笔谈谓宋文公登福州鼓山,占地脉曰:‘龙渡沧海,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今归入版图,年数适符,熙熙攘攘,竟成乐郊矣。鼓山之上有石,刻‘海上视师’四字,为紫阳所书。近读邱仙根工部之诗,以为即指郑氏。然则宋儒亦有讖纬矣。”
“后贤”、“孤臣”,指郑成功等。
天南原指岭南,亦泛指南方。晞发指把洗净的头发晒干。宋遗民谢翱,字晞发子,著《晞发集》,集中多爱国之作,寄亡国之思。南宋遗民谢翱,他的爱国情操可以和郑成功相比。天南晞发意为南方的爱国者。缅甸句,永历帝朱由榔(1623~1662年),明神宗之孙,封桂王、明王。明亡,在广东肇庆称帝,建元永历。南明最后一个称帝的桂王(年号永历)从西南边疆逃亡缅甸,于1661年失败身亡,而郑氏政权仍沿用永历年号直至1683年。古人把非正统的历法叫做闰朔。沈葆桢站在清朝立场上,顺治元年(1644年)之后,正统在于清,把永历帝的年号归于闰朔。末句意为把延续闰朔的任务交给郑成功。
到此地回首凄然,只剩得江上一些儿流未枯眼泪;
将斯人苦心参过,更休说世间有那种做不了难题。
沈葆桢所处时代正是鸦片战争失败,国内年年战乱,朝纲不振、国势危殆、生灵涂炭,有流不尽的眼泪,但比较郑成功的一生,学习郑成功的精神,世间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说不定还可以旋乾转坤,再造中华。
沈葆桢巡台时留下的还有两副鲜为人知楹联。一副是在忠节祠正殿,沈葆桢题联:
石井满腔血,
瀛台寸草春。
这副楹联在“忠节祠”没有保存下来,仅有下联“瀛台寸草春”的拓片现为台湾大学图书馆收藏。为世上仅见的孤本,非常珍贵。石井是郑成功的故乡,沈葆桢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郑成功的满腔爱国热血。
另一副楹联是沈葆桢于光绪元年孟夏谷旦(即年)为晚明宁靖王朱术桂之五妃墓写的,五妃墓在台南,清军攻台后她们与朱术桂一起自尽。楹联云:
凤阳一叶尽,
鱼贯五星明。
这副楹联也没有保存下来,仅有上联“凤阳一叶尽”的拓片现为台湾大学图书馆收藏,亦为孤本,非常珍贵。以下简单介绍晚明宁靖王朱术桂和现在台湾台南朱术桂之五妃墓。
朱术桂(1617-1683年),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八世孙、第十五皇子辽王朱植的后代。受封宁靖王,南明时期先后在方国安、郑鸿逵、郑成功军中任监军。明郑退守台湾后朱术桂亦前往避乱,奉为宁靖王。郑克塽降清时朱术桂与五位妃子(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自杀,五妃之灵柩安葬于台南南门城外魁斗山后,后人建有五妃庙祀之。)
宁靖王死前书于壁曰:“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苟全微躯,远潜海外四十余年,今六十有六矣。时逄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次日,即加翼善冠,服四围龙袍,束玉带,佩印绶。将宁靖王麎钮印送交郑克塽。郑克塽率文武至,嗟叹别之。王乃拜辞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王答拜。又在砚背题绝命词曰:“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侍宦两人亦从死其旁。据史载宁靖王朱术桂“仪容雄伟、美髯弘声、善书翰、喜佩剑、沈潜寡言、勇而无骄,将帅士兵咸尊之。”临死前,朱术桂特地烧毁田契,把位于高雄县路竹乡数十甲田地全数送给佃户,然后才从容悬梁自尽。在台湾民众中口碑甚好。今高雄县路竹乡有座宁靖王庙,庙中也书写着朱术桂“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的绝命诗。安徽凤阳是朱姓明朝的祖地,1662年,晚明永历皇帝死,明朝宗室近支血脉由此绝嗣。到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六月明朝宗室远支宁靖王朱术桂自尽,他的五妃随之自尽。此时正是沈葆桢楹联所说的那样已是“凤阳一叶尽,鱼贯五星明”了。沈葆桢对晚明宗室的唏嘘之感充溢所书楹联之中。当“全发冠裳而死”的宁靖郡王朱术桂自尽的时候,“正统”的明朝其实已经灭亡了39年了。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后,曾追尊朱术桂为“大明懿宗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简武思仁贞孝考皇帝”。可见朱术桂在台湾民众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