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6 09: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国清

台湾的发现和福州闽越人


《台湾通史》


战国时的《山海经·海内南经》说:“闽在海中。”福建古称“闽”,作为闽中首府的福州即在东海之滨。福州之外的大海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其中最大的就是台湾。如果说“台湾在海中”,那是再准确不过的。台湾古称岛夷或夷洲,隋朝以后,一直到明朝都称琉球,明万历末年(约1612年)才正式称台湾。此外还有“台员”、“大员”、“大园”、“大惠”、“埋冤”、“大湾”、“东番”、“北港”、“东港”、“鸡笼山”、“淡水”等别名。据说“台员”、“大员”、“大园”等都是由“岱舆”、“员峤”两个名称的谐音拼读而成的。隋大业三年(607年),福建有一个叫何蛮的海师(航海家)对隋炀帝进言道:“每春秋二时,天晴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有几千里。”这里说的“烟雾之气”的地方,只有个模糊的概念而已,何况“亦不知有几千里”?到了宋淳熙丁未年间(1187年),福建最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登上福州的鼓山绝顶峰向东望去,只见海天茫茫,题写了“天风海涛”四个大字。这个时代的巨人,不知道在那海天交界的地方,看到台湾了没有?他竟说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龙渡苍海,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见《台湾府志》)。”我们不知道“五百年”是一个什么概念?按时间来算,当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统一台湾,且设一个府,隶属福建。这倒是被这位老夫子说准了!清朝同治年间福建巡抚王凯泰渡台视事,高兴得很,即兴写诗曰:“台阳原自福州来,逆水洋洋气脉开。从来风火西南走,惊涛骇浪一齐回。”

有了发现,便能促进交通。谁是最先发现、而且最早到台湾去的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禀洲在东海中,秦始皇使徐福将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止在此洲,共数万家。”又说:“禀洲去琅琊万里。”于是,有人说,“禀洲”便是台湾。清末福州文人周长庚,与林纾齐名,后入台湾任彰化县教谕。他有一首《台湾竹枝词》写道:“一年天气晴和过,四序名花次第开。遥把酒杯酹徐福,如今我亦到蓬莱。”他认为“禀洲”就是台湾。经考证,“禀洲”不应该是台湾,而应该是日本,“琅琊”指山东。与山东可以比较的应该是日本;与福州可以比较的才是台湾。

闽越人生活的地方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三国时候、黄龙二年(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禀洲。”结果是因禀洲“所在绝远,卒不可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史家说,这个“夷洲”才是现在的台湾。《中国人名大词典》说:“孙权,字仲谋,助刘备败曹操军于赤壁。卒擅江表。称帝凡二十四年,改年:黄龙。谥号:大皇帝。孙权称帝时,福建正是吴国的版图。他在福州设“造船都尉”,并于闽江口、现在的长乐市建厂造船。所以长乐又称“吴航”或“吴航头”。孙权在福州有人有船,到台湾又近,应该是可信的。如此这般,那么第一个发现台湾的应该是三国时候的卫温了。

连横《台湾通史》说:“仁寿三年(603年)八月,商人钦良晖归自日本,与倭僧圆珍同船,为北风漂至琉球,见岸上数十人,各执刀戈。良晖大惊,既而风回,乃至福建,是为华人发现台湾之始。而早于陈棱之征伐者4年。”说的是钦良晖第一个发现台湾。

其实不然。早在汉代,福州的“闽越人”就已经靠着一片片的木帆船,或是独木船渡过台湾海峡到台湾去了。这里有一个故事:闽越人原为越国人,公元前334年战国时期,楚威王攻打越国,其中有个叫无诸的人,在福州成立“闽越国”,当了“闽越王”。所率族人称“闽越族”,或称“闽越人”。后来无诸的后裔叛变,汉武帝派大军入闽,灭了“闽越国”。“闽越人”一部分被迫迁移到“江淮”的地方去,另一部分藏匿于山林之中,还有一小部分乘船外逃到海外去了。据说,现代流布于福建、广东沿海江河上的“疍民”,便是“闽越人”的后裔。所以连横的《台湾通史》说:“或曰楚灭越,越之子孙迁于闽,流落海上,或居澎湖。”

“闽越族”是一个善于航海的民族。因此他们到台湾或者澎湖的岛上去避难,并不是很困难的事。现在台湾(包括澎湖)还有许多闽越人留下来的遗迹,如宋代刘叔敬《异苑》说:“晋安平有越王余笄菜,长尺许,白者似骨,黑者如角。古云:越王行海曾于舟中筹笄,有余者弃之于水生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过类似的记载。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到台湾并占领台南,天启六年(1626年)西班牙人到台湾并占领基隆。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人战胜西班牙人,独占台湾。福州的闽越人到台湾的时间,至少比荷兰人早1800多年。同时比钦良晖早了800多年,比卫温早了4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