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6 09: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意华

从马祖敬神习俗看两岸渊源关系



白马尊王庙的大金炉


马祖神 绝大多数从大陆原乡分灵

2007年3月初,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陈文龙尚书公信众60多人,直航前往马祖北竿乡尚书公府进香。3月中旬和下旬,先后两批各300多人马祖信众,直航前来连江妈祖庙和福州鳝溪白马王庙进香。两地信众如此大规模的往来,说明两岸以神缘为纽带的民间交往正进一步热络。

马祖列岛地处闽江口,历史上曾分属连江、长乐管辖,岛上民众也是由连江、长乐移居的,其语言、风俗与连江、长乐无异。

马祖诸岛中有人居住的岛屿有5个:南竿、北竿、东引、东莒、西莒(白犬)分为4个乡,前3岛独立成乡,东莒、西莒合称莒光乡。全岛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其中南竿岛最大约10平方公里,北竿岛次之为9平方公里,最少的西莒岛仅2.3平方公里。全岛人口2002年统计为8700多人,其中南竿乡最多约3000人,北竿乡次之约2000人。近年来,岛上人口大量外迁,或往台湾,或往大陆内地,现在岛上的常住人口不足一半(不含驻军)。

蕞尔小岛,人烟稀少,是马祖的现状,但岛上的庙宇却异乎寻常的多,仅在马祖观光局出版的旅游图上标明的庙宇就有62座,其中北竿乡最多有23座、南竿次之有16座,莒光和东引各有13座和10座。人少村落也少,以北竿乡为例,全乡仅有6个大小村落。村少庙多,所以一村多庙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个乡的桥仔村,常住人口100多人,却有庙宇8座,其密度之高,令人称奇。

马祖庙宇供奉的神 很多,绝大多数是从大陆原乡分灵的。以北竿乡为例,全乡23座庙宇中,从连江、长乐原乡和福州台江区、晋安区等地分灵的有19座,如妈祖天后、白马尊王、临水奶、尚书公、五灵公、田都元帅等;海上浮尸或海飘神像祭祀的有两座:杨公八使、赵元帅;神灵托梦或附身祭祀的有两座:平水尊王和大丘大王。其他各乡庙宇供奉的神 ,大体上也是这三种类型。不管哪种类型,都归于中华崇贤、扬善、祈福的祀神文化,体现了鲜明的同文色彩。

山陇境白马尊王庙大陆进香盛况


妈祖和白马王信仰最为普及

马祖诸岛的庙宇,不论大小,都修葺一新,这可能是近年来为吸引游客着力而为的。不少庙宇盘龙飞凤,巍峨壮观。各庙都有碑刻,记载庙宇沿革和祀神传说。庙内正殿除供奉主神外,还配祀数量不等的神 。

岛上拥有最多信众的神 是妈祖和白马尊王。

马祖就因“妈祖”而得名。北竿乡坂里天后宫碑刻载:“相传,林默娘投海救父兄,不幸罹难,其尸身飘马祖澳口,村民将其安葬于现在的马港天后宫,后莆田人得知,将其尸身迎回湄洲。”

马祖4乡都有天后宫,其中南竿、北竿各有2座,东引、莒光各有1座。南竿马港天后宫,是马祖最大的妈祖庙,庙中有当地人称为“灵穴”的妈祖衣冠冢,四周有石刻神龙守护。因为有妈祖衣冠冢,马祖马港天后宫在两岸数以千计的妈祖庙中独具特色。

马祖天后宫的座数不及白马尊王庙,但许多白马尊王庙都配祀天后,所以每年妈祖神诞(农历三月廿三日),成了马祖岛最隆重的节日,四乡五岛的庙宇都鞭炮齐鸣,香烟缠绕。

马祖的庙宇中白马尊王庙为最多。据了解,全岛四乡共有11座白马尊王庙。马祖民众为何多信仰白马王,这与岛上王氏宗亲居多有关。以北竿乡为例,乡民中王姓为第一大姓,占全乡总人口的40%,其中坂里村王姓占80%,是名副其实的“王家村”。据《北竿乡志》记载,王姓居民大都源自长乐旒峰乡白眉、东平两村,而这两村王氏族人传说是闽王的后代。

坂里“王家村”的白马尊王庙,宛如宫殿,盘龙飞凤,巍峨壮观。《北竿乡志》载,北庙分炉于长乐旒峰乡白眉村。该庙碑石载:“汉武帝即位前,福建一带由闽越国所统治,至闽越王王 ,为扩充版图,北上围东瓯,南下击南越,意图称霸福建。 第三子寅,颇有乃父之风,幼习武有勇力,喜骑白马,因其排行第三,人称白马三郎。时闽县鳝溪里东山之潭,广六丈,深不可测,潭中有大鳝长约三丈,常为祸附近居民,白马三郎为民除害,挟弓矢射大鳝,鳝缠以尾,人马俱卷入潭中溺毙。当地人感念其伟绩,立庙号曰:白马三郎……长乐一带到处祭祀白马王,坂里王氏家族原乡长乐十四都白眉村,清乾隆年间里人王子贵从长乐原乡分炉建庙。”这些记载与福州地区有关白马王的传说完全一致。

马祖许多庙宇还配祀白马尊王,查阅《北竿乡志》,仅北竿乡配祀白马尊王的庙宇就有平水尊王庙、大丘大王庙、玄天上帝庙、杨公八使庙等。《北竿乡志》因此说:“白马王信仰在马祖十分普及,供奉白马王的庙宇四乡五岛到处可见。”

独特的“扛乩文化”

马祖各庙宇每逢神诞、传统节日迎神,或需要重要的求神问卜,都有“扛乩”活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扶乩”活动,问卜时,两人扶着吊着小棍儿的木架移动,以小棍在沙盘上画出字号作为神的指示。马祖的“扛乩”,就是改“扶”为“扛”,变架子为神轿,并演化为场面壮观、内含深奥的“扛乩文化”。

据马祖“肖王府”出版的书籍介绍,“扛乩”是“肖王府”首创的。“肖王府”分炉于惠安县富美宫,庙宇初创时,肖王府信众每次求卜问事时,都用掷 方式判定错对。后来信众觉得掷 不够踏实,便“请示”了肖王爷,问可否找一信徒为乩童,降驾代言。肖王爷表示不可,因王爷降驾必刀斧加身,人难以忍受。信众几经研议后,用一张竹制的小靠背椅,两侧各绑一长竹竿,两端用绳绞紧,中间各插入小竹竿,4人抬起竹轿,由一个人作“桌头”,烧纸挥舞请神明登轿,“桌头”根据竹轿前后晃动情况,判别神明是否登轿。对信众的问卜,“桌头”则以乩轿前后晃动时轿背延伸出的“笔”在供桌香灰上所形成的文字、图案来解答。这种问卜形式,后来为岛上各庙宇所接受,欲称“扛乩”。

由于竹制的乩轿不够牢固,逐渐由木制的乩轿所替代,形式也不断扩延,不仅用于问卜,更多的用于绕境巡游。乩轿也愈加精巧, 髹上红漆,轿前横扛及轿后的令旗上,都绘上神的名号。

每次迎神巡游,信众们先焚香鸣炮,请庙内供奉的诸神,各各登临乩轿,乩轿扛起后,“桌头”根据晃动情况,确认神已登轿后,便可巡游。巡游途中,商家及民宅都摆出香案,见乩轿来到,便燃香点烛,鸣炮欢迎,乩轿进退晃动,表示谢忱。当巡游队伍经过庙宇时,庙宇的乩轿会出来迎接,这时,庙前的空地就会出现岛上独特的“扛乩”舞蹈。几顶乩轿时而鱼贯相随,难舍难分;时而并排缠绵,耳鬓厮磨,亲密无间。动作忽而粗犷,忽而温柔。在鞭炮的硝烟中,场面一片朦胧,只见乩轿颠舞,彩旗飘扬,人影晃动,让人犹如置身于仙境之中。

乩轿的轿夫叫“乩脚”,“乩脚”多由身健体壮的信众中产生,且要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才能配合默契。“乩脚”一般由各庙专用,但也有庙宇间相互支援的情形,“乩脚”的互援促进了庙宇的互动,增进了情谊。巡游时,若几组乩轿相会,“乩脚”们兴致大增,“扛乩”的场面会十分壮观。

由于有了“扛乩”,马祖庙宇里没有签筒,信众求神问卜,就靠“桌头”和“乩脚”了,这也成了马祖庙宇的一个特色。

“扛乩”后来传至台湾,在台南一带盛行,但马祖乩轿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远胜于台湾,“乩脚”们的表演更是比台湾丰富,形成马祖独特的“扛乩文化”。尽管独特,但其根源还是大陆民间历史久远的“扶乩”。

摆暝、食社和迎神

马祖庙宇里的主神和配祀神,都有神诞日,每逢神诞都举行酬神、迎神等活动,但规模较小,难成气氛。后来演化成集中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摆暝”、“食社”及迎神巡游,约定俗成。因此,元宵节前后三天,是马祖民众的盛大节日,每个村落都是鞭炮齐鸣,鼓乐喧天,香烟缭绕。

“摆暝”与“食社”。元宵节当天至正月十六中午,是各庙的“摆暝”时间。此前,各庙“当头”的,会向“有喜”的社友收喜钱,一般来说,结婚人家算“全喜”;添丁人家算“半喜”。收来喜钱后,“当头”便去购买三牲、香烛、鞭炮等,社友们则供献祭品,每家少则三四十碗,多则五六十碗,每个庙宇殿堂里的供品都摆得满满当当,五光十色,颇为壮观。这些供品从元宵节晚上一直摆到十六日上午,中午社友们会聚一起,分享这些供品,称为“食社”、“食福”。餐后,“当头”会分赠“福礼”;一块包、一粒鸭蛋、一束线面,寓意“包太平长寿”。

迎神巡游。时间不一,有的在元宵节上午,有的在下午,各庙一般只在本境内巡游,社友多的庙宇,路径要长一些,还要到本境的其他庙宇“串连”,场面更加壮观。

巡游队伍的仪仗,各庙大同小异:先是一手持锡酒壶、一手持青树枝的保长公先行,清扫道路,接着是“回避”、“肃静”牌,其后是七爷、八爷(黑白无常)、孩囝、锦衣卫队、銮轿、乩轿、十二生肖神灯、花篮队、锣鼓队、社众。

巡游队伍途经的民宅、商铺,早早就摆出香案,备好鞭炮,见队伍来到,便点烛焚香燃炮,表示欢迎,“扛乩”的便晃动乩轿,表示感谢。途中的庙宇,见到队伍,便出动乩轿迎接,客方的乩轿要进庙叩拜,然后主客双方的乩轿便在庙前空地缠绵亲热,这时鞭炮、鼓乐响成一片,热闹非凡。

考究马祖的摆暝、食社和迎神,与福州一带庙宇的酬神活动大体相似,有差异的倒是马祖更多的保留古制,福州一带则多了时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