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7 10:0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国清

林森与台湾


林森像


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铭传接任台湾巡抚,在台北大稻埕创办电报学堂,向福州招收西学堂的学生,员额10人,学习电信技术。

林森当即应考,并被录取了。22岁的林森要背乡离井到台湾去,林道炳夫妇为林森送行时安慰说:“台湾不远,由福州到台湾做生意的人也很多。你放心读书就是,有空就写信回家,让我们放心。”林森从福州台江汛码头上了汽艇,只用半天的时间就到台湾的基隆。这是林森第一次踏上台湾。

刘铭传的电报学堂,设在台北大稻埕六馆街的台湾西学堂里,实际上只是一个培训班,学制一年。林森的西学基础很好,英语又十分扎实,要掌握电报的专业知识就非常容易。他经常给在福州的父母亲写信,还把学习的成绩向父母亲一一做了报告。林道炳夫妻自然欢天喜地。但过了一年光景,道炳的妻子张氏开始想念自己的儿子,要丈夫写信给儿子,假称病危,急着要林森回来。林森一回到福州,母亲却要他与郑氏女子完婚。婚后3天林森即离家赴台湾,派在电报局里工作。谁知郑氏思夫心切,郁郁寡欢,不久得成一病,至于不治。林森忙又回福州侍疾,可是无力回天。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他料理完丧事后再次到台湾,仍在台北电报局工作。同他一起到台北的还有他的二弟林为臻(字长义)。


“中日甲午海战”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和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福州籍台湾政府官员陈季同留学过法国,精通《国际公法》,他知道《国际公法》第286章规定“割地须问居民能顺从与否?民不服某国,可自主民主。”陈季同联络法国政府。法国派军舰到台湾,舰长亲自拜访台湾巡抚唐景崧说:“为中国争回土地则难,为台湾保民则昌。必须台湾自立,有自主之权,法即派全权来台定约。”于是5月1日,唐景崧即致电北京总理衙门曰:“法提督昨派兵轮保汤、保佩来台察看,其官德而尼晋谒谓,台能自立主,可保护。告以台民,势不从倭。若台地竟无力争回,必成自主,请速问法弁究允保护否?该轮即日开往长崎,请提督电询法廷矣!窃惟朝廷虽允割台,经崧迭奏,台民愤不欲生情形,第有一线生机,自必允为设法。”电报是经林森的手里发出去的。林森和电报局的同仁都十分感动,决心死不从倭。5月25日,台湾成立“台湾民主国”,推唐景崧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团练使、林维源为议长、俞震明为内务大臣、李秉瑞为军务大臣、陈季同为外交大臣、姚文栋为游说使,宣布自立,改元永清,不承认《马关条约》。唐景崧发表布告称:“台湾疆土,荷大清经营缔造二百余年。今虽自立为国,感念旧恩,仍奉正朔,遥作屏藩。气脉相通,无异中土。”他表示要与大陆有识之士抗日到底。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民主国仅存在12天,即行瓦解而消亡。唐景崧奉朝廷圣旨内渡,只有黑旗军领袖刘永福和义军首领徐骧等还继续坚持战斗。

6月2日,亲日派李经方代表清政府在台湾基隆港的船上与日方代表办理交割手续后,日本就派兵进驻基隆。陈季同十分失望,只好率“驾时”和“斯美”等四艘军舰返厦门,接着清政府的驻台湾的军政机构均陆续撤退回大陆。其中台北电报局也在奉命撤退之列。

但林森不撤退,坚持留在台湾,参加了“反割台”的活动,且经历了一场重要战斗。那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的一天凌晨,天空灰蒙蒙,台湾彰化八卦山上影影绰绰的布满着500多个黑旗军刘永福的队伍,诱袭日本能久亲王率领的侵台部队。配合这次诱袭活动的还有台湾地雷队林森、李治安等人。

林森学过物理和化学,懂得制造地雷的技术,他同李治安等6人组成一支地雷队,参加八卦山的战斗。日本兵登山时被地雷炸死伤无算。日亲王收买了两个中国人作为登山向导,摸黑爬到山顶向黑旗军反扑,黑旗军一时腹背受敌,吴彭年不幸战死殉难,李治安也中弹牺牲,黑旗军几乎全军覆没。林森躲在一块大岩石后面侥幸未死,趁着夜色速速离开了八卦山。以后,林森在《闽警》里回忆说:“闽人李治安,在台湾电报学堂肄业。当政府割让台地与日人时,台人起而自立。李善地雷术,上条陈于刘将军永福,刘命其带营布设地雷,日人死者无算。未几,李为流弹所中,遂被害。”

民主国失败后,刘永福坚持在台南继续抗日。林森等一些爱国志士纷纷从台北赶去加入抗日队伍,但也只坚持三个月时间。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宣布“全台平定”,并对台湾实行残酷的统治。

林森暂时躲避在台湾友人倪耿如的家里,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倪耿如雇了一艘帆船让林森返回福州。

林森回福州已经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事。他以在台湾的亲身经历,到处演说,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占台后又企图侵占福建的狼子野心,受到福州人民的欢迎。不久,他受聘在自己的母校英华书院里教书,但他不教英语,专开“时事课”。他的“时事”课深受学生们欢迎。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的朋友蔡人奇,把他的演讲内容整理成一本《闽警》的书,洋洋3万余言,由上海复初书社刊印发行。

在福州,林森以革命为己任,受聘于英华书院等都不过是作为掩护而已。这期间,他曾往上海、日本与香港等处,联络学生团体与爱国分子,成了在香港的孙中山联络的对象之一。在孙中山的指导下,他从事宣传、鼓动和组织的革命工作。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第一次以推翻清朝政府为目的的武装起义,因事泄失败。孙中山幸免于难,但成了清政府第一号政敌,遭清兵四处搜捕。 林森也被列入搜捕的“乱党”黑名单。为了逃避清廷的搜捕,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林森又一次从台江汛码头上了一艘轮船到台湾去。

正值轮船鸣笛要启航时,忽然一队清兵赶来,要对每个旅客进行搜查,实是冲着林森来的。幸亏一个掌鞋的师傅让他化装成补鞋匠,才躲过此劫。 以后《林森补鞋》的民间故事在福州流传开了,并被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福州分卷里。

林森到台湾后,住在台北大稻埕好友张少湘的家里,并替他开设的“留芳照相馆”跑跑腿。此后,他以照相馆为中心,策划台湾重光的鼓动和组织。照相馆成了台湾革命同志的聚会所和联络站。不久,从香港派来的革命者廖穆,找到了留芳照相馆,找到林森,传达了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的信息,并要求在台湾就地联络民间志士及泉、漳、客家各地宗族预为布置,以为响应。林森表示:“愿尽所能。并接受孙中山的领导。”

林森肩膀上的担子愈来愈重了,不但要在台北开展工作,还要到台南去联络革命同志。刚好此时台南法院嘉义分部要招收一名通译,林森由于精通英语和闽南话,条件好,很顺利地被录取了。到了嘉义,他一方面利用职权,极力为被捕的抗日志士避重就轻外,另一方面秘密帮助杨心如、陈少白等人组建“兴中会台湾分会”,并正式参加兴中会,直接接受孙中山的领导。民国36年(1947年),嘉义百姓建“青芝亭”纪念林森,立碑曰:“故主席林公子超,民国前十四年春,为革命渡台,任台南地方法院嘉义支部通译。翌年春应总理召返国。”后因活动频繁,林森暴露了革命者的身份,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一次离开台湾回福建。此后,林森奔赴上海参加革命,再没有踏上台湾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