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信仰中和谐发展——陈靖姑文化在两岸
陈靖姑文化,2006年经省、市政府首批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这对深入研究与弘扬陈靖姑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陈靖姑生为民女,死后尊为“神”。有关她的记载,散见于史书、地方志不多,而传奇故事、小说笔记、戏曲弹词、评话说唱、民间传说,多得不可胜记。这是历史文化的遗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按“古为今用”的方针,对于其合理的部分,我们要加以利用、继承;对其中谬误的东西,要加以剔除,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但从“人”的角度审视,陈靖姑在福州历史上确有其人。
先从其出生年代、地点及六亲的问题谈起。像这些问题就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按《仓山区志?人物传记》中载:“陈靖姑,唐天佑元年(904年)正月十五日生于藤山下渡(今福州市仓山区下藤路)。父陈昌,母葛氏,夫刘杞莲(古田人),子(刘聪)为舍人,堂兄陈守元乃著名道士。……后唐田成二年(927年)福州大旱,福州民众求她祈雨,时靖姑有孕在身,但她仍往龙潭(今龙潭角江中)为民祈雨,天降大雨时,靖姑舟覆身亡。……”明代诗人徐 过《龙源庙》诗云:“临江遗庙祀婵娟(指陈靖姑),少女宣灵五代年(可谓五代十国之女)……”这首诗,也说出陈靖姑出生年代。
再说陈靖姑拜何人为师的问题。按《闽都别记》载,靖姑入闾山大法院,许真人悦而收之为徒,遂授以正法,……”这段记载可惜缺乏史料价值。据《中国人名大辞典》云:许真人名逊,号旌阳,晋朝人。于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年(373年)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举家升天。若按陈靖姑出生于唐元佑元年(904年),她16岁便是后梁贞明五年(919年),相距546年,许逊真人怎么能活着在闾山收靖姑为徒并亲授正法呢?我们认为“闾山法主”即指闾山祖师爷许真君的数传弟子。
然而,闾山大法院在哪里呢?据广济坛科仪文献抄本《幡科全部》卷二《分军》有一首诗云:“请说闾山起祖时,第一传来生木儿。董仲仙人传正法,闾山原有一口池。池中天下千百里,水气冲天太白儿,池中一枝长生不老树,生得千枝及万枝……”此诗运用隐语的形式,暗示闾山的地域所在,至今人们尚不能完全破译。但是,道门一般认为真正的闾山大法院是在水里。为此,有人说在“龙潭角”。
龙潭角又叫龙潭壑。今福州仓山区上渡街道龙潭路,位于南台岛望北台下,昔传,有龙蛰此,因名“龙谭”。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幽美。为陈靖姑学法于闾山大法院的江底岩洞的出口处,留有陈靖姑祈雨古迹,经过2000年新建后,为福州道教神迹之一,香火鼎盛。
还有鸭牳洲。即在今闽江大桥西侧,是台江区八个沙洲之一。相传,陈靖姑脱胎后,在龙潭角布洋坪立在江中,渡片席仗剑吹角,作法祈雨。当甘霖普降之时,长坑鬼在江中把草席拖沉,从龙潭角随波漂流至鸭牳洲。闾山法主见门徒有难,即遣仙童飘下四块瓦片,化为四只鸭牳各衔草席一角,护着靖姑不坠水中。她弃席登岸,追杀白蛇精、长坑鬼,后人便把这个沙滩叫做“鸭牳洲”。
陈靖姑由“人”成为“神”,只是传说而已。世界本无“神”,陈靖姑亦不例外。我们认为陈靖姑是“人”,乃闽都巾帼奇英。她自幼聪明伶俐,思路敏捷。幼能诵记百家学说在心。十三岁订婚,十六岁拒嫁离家,拜闾山大法学许真君的数传弟子为师。三年来,她勤学苦练,掌握了闾山正法。十九岁别师下山,为国除奸,为民除害,救死扶危;助夫破案,为受苦受难的人解于倒悬、谋其生存;平妖为国济民,廿四岁舍己救民、脱胎祈雨;在她“重生”后护产保婴,功德无量。她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能呈现出多功能的无私奉献,广为流传,受到人们的爱戴,形成了民间的信仰。
为赞颂她坚持正义、战胜邪恶的大无畏精神,被民间尊为“女神”。俗称临水奶、大奶、房裡奶、临水陈夫人。
南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2年),封陈靖姑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庙匾额“顺懿”。闽人通祀之,古田县大桥镇临水宫为“顺懿庙”,福州乌石山也建“顺懿宫”奉祀临水陈夫人。由于获得朝廷的褒封,陈靖姑由民间女神跃为钦定“神明”,大大推动了陈靖姑信仰的传播。前清时期是她被神化的黄金时代,雍正七年(1727年),陈靖姑被封为“天仙圣母”;道光年间(1821–1850年)封为“太后”;咸丰年间(1851–1861年)又加封为“顺天圣母”,因此与妈祖齐名。
陈靖姑文化,海内外弘扬。陈靖姑爱国、爱民、爱乡的精神,从宋代开始,经明朝万历年间(1571–1619年)广为流传,不仅深受人民爱戴和信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时,信奉陈靖姑的活动,从福州逐渐延伸至闽北,转向闽西而影响江西;并转闽东通过太姥山,穿过仙霞岭流传至浙南各地。另外,从福州流传闽南各地、又流传到台湾、港澳、东南亚以及日本、法国等地。
陈靖姑文化,就是爱国爱民爱乡的精神,是传承中国人民优良传统。具体表现在她一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救死扶危,舍己救民等事迹。因而,弘扬陈靖姑文化精神,要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有益于我们和谐社会建设。
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弘扬陈靖姑文化有利于海峡西岸旅游文化的发展。原福建省政协主席伍洪祥为《闽都女神陈靖姑》一书出版题词:“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福州旅游。”凸现福建老一辈领导的关爱。
研究弘扬陈靖姑文化,是联系海峡西岸乃至全球华人共同文缘、神缘的重要根脉,可以更好地为建设海西经济区服务。
陈靖姑为闽台共仰的女神,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可以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应有贡献。
自古以来,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共饮东海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同根同宗,信仰同源,文化一脉。明末清初,陈靖姑的信仰,随着福建移民进入宝岛后,受到台湾民众的信仰,被誉为“妇女儿童保护神”。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的部将苏望等18人,回福州古田临水宫迎请陈靖姑金身到台南白河镇建庙奉祀。这是台湾开基的临水宫,成为陈靖姑信仰活动场所。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又跟走了大批福州籍军民及其家属,使陈靖姑信仰得到了进一步宣扬,岛内先后又建起临水夫人庙。据方冠英《陈靖姑信仰在台湾》记载:“台湾民众信奉陈靖姑的县市达16个,宫庙67座”。半世纪以来,陈靖姑信仰的传播在台湾十分普遍,目前,台湾22个县,差不多都有陈靖姑的祀所,多达130座,信仰民众数百万人,大多是福州籍的乡亲。
近几年来,福州多次举办陈靖姑文化旅游节。以陈靖姑民俗文化活动为平台,提升陈靖姑文化在两岸间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凸现陈靖姑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台湾信徒前来福州、古田、罗源等临水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可以相信,随着陈靖姑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它的影响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