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3 14: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彭一万

鼓浪屿僧人开创台湾佛教大法派——林觉力法师与苗栗大湖法云寺派


林觉力法师


20世纪前叶,台湾佛教出现了由开创者主导的“核心寺院”所领导的四大本土法派:基隆月眉山灵泉禅寺派,台北五股坑观音山凌云禅寺派,高雄大岗山超峰寺派,苗栗大湖法云寺派。其中,苗栗大湖法云寺派是唯一由大陆僧人赴台所主导的本土佛教大法派,其开创者是鼓浪屿僧人林觉力法师。

鼓浪屿出生 涌泉寺剃度

林觉力(1881-1933),清光绪七年(1881年)十二月初一日,出生于鼓浪屿,俗姓林,名金狮,家人、亲邻都亲切地叫他“狮头”。其父林月,母黄玉,金狮上有一姐,下无弟妹,林家以开设盐场为生。

1896年,林金狮16岁,一日放学回家,忽然听到消息:一位同学得病死了。第二天到校一看,该同学桌位空空如也!他深感“人生之病苦无常”,遂萌出家为僧之心愿。

过几天,放学后,他留了一张纸条,放在墨盒中,请父亲不必找他,便飘然远去。他走到福州,登上鼓山,整整转了一天,才遇到一位僧人,告知自己想要出家,愿随之而去。僧人再三追问:真想出家?答语坚决无比。僧人引导他走到涌泉寺,第二天,林金狮拜万善老和尚为师,剃度出家,法名“复愿”,外号“觉力”,别字“圆通”,属于曹洞宗派“耀古复腾今”之“复”字辈。

林金狮出走,父母家人到处寻找,不知去向,十分悲痛。3年后,万善老和尚告诉弟子,既现僧相,不如告知父母。林月得知消息,从鼓浪屿赶到福州鼓山,与儿子会面,老父亲大哭不已,请求万善老和尚让儿子还俗回家:“我只有这个儿子,他出家了,谁人来继我家的香火啊?”但儿子全然不为亲情所动。后来,林月不得已代儿子收养一个儿子,作为自己的孙子,以传继林家香火。

1901年,林觉力曾亲近鼓山涌泉寺监院本忠戒师研究戒律6年(1901-1906),并在1905年随本忠戒师到南洋募款。

福州鼓山涌泉寺,是我国东南第一禅刹,自明末以来,兼领曹洞宗和临济宗两脉,与台湾佛教关系至深。上述台湾佛教四大法派的开创者,几乎都是鼓山涌泉寺高僧的徒弟。因此,四大法派的开创者虽然后来有的归曹洞宗,有的归临济宗,或两脉兼领,但他们均有法缘之亲,堪称“同门弟子”。

台湾老和尚亲自编“朝山笠”赠林觉力法师


应邀赴台湾 创建法云寺

1909年初,林觉力法师到日本及中国大陆各地考察大、小乘佛教的状况,未久,初渡台湾,驻锡台北老“凌云寺”,住了四五个月,但因缘尚未投合,所以又暂回大陆,任鼓山涌泉寺监院。1910年春季,林觉力法师曾应日本神户福建会馆之聘,前往弘法6个月,深受当地华侨欢迎。

1911年,在鼓山参学的妙果法师,拜林觉力为师。不久,妙果法师返台,筹建新“法云寺”(后来称“法云禅寺”),便于1912年重返鼓山,亲迎师父林觉力赴台,共负开山大业。林觉力要到台湾,其师万善老和尚起初不答应,老人家认为,台湾是个浮华之地,林觉力到了那里,受其影响,一定会还俗。于是,他叫林觉力到自己身边,问明究竟,林觉力实说自己准备赴台。万善老和尚举起铁尺,朝林觉力头上打去,并说:“与其他日还俗,不如让你现在就死去,免得贻笑大方。”谁知林觉力曾练习过武术,怀有轻功,见铁尺挥来,一跃而起,迅即避开,非但不损毫发,反而因此助缘而开悟。万善老人虽然不允,但众师兄弟多人,认为机不可失,都赞成林觉力赴台,所以暗中将行李代背下山,协助成行,林觉力用网袋背着3尊七宝铜三宝佛,向万善老和尚顶礼,拜别涌泉寺。

林觉力到了台湾,但对在鼓浪屿的双亲、家人和在鼓山涌泉寺的师长,从未忘怀。例如,他所带来的3尊七宝铜三宝佛,一直放在方丈室,过年时,请出7天,供弟子们瞻仰,以示饮水不忘其源。

几年后,林觉力在台湾弘法有成,遐迩称誉,万善老和尚听说,派人到台湾调查虚实,来人看到林觉力讲经不倦,四方弘化,回去告知万善老和尚,老人十分欣喜,乃亲编“朝山笠”一顶,历时49天,赠予林觉力作纪念。“朝山笠”用竹子编成,上加铁丝,环以“寿”字,外形美观,大方耐用。林觉力法师回大陆朝山,或主持法事,或重大仪式,都要戴上恩师亲手所编的“朝山笠”。此笠现存法云寺开山堂,以作永久纪念。

林觉力到台湾的第一重任是重建苗栗大湖法云寺,他与妙果师徒合作无间,又得力于地方绅商出钱出力,工程进展迅速,1914年冬,大雄宝殿即告落成。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是历尽困难。大湖地方,汉人与原住民经常大动干戈,互相残杀。林觉力以佛圣匡扶,主持正义,遂化干戈为玉帛。他一上山,原住民山胞都笑呵呵,对他十分客气,每每让路而行。跟随在林觉力后面的一个人,见到山胞对自己怒目而视,吓得魂飞魄散,一下子就要跳下河里,幸亏林觉力眼明手快,一把抓住那人衣襟,救了他一命。人们说:“林觉力大师与山胞,早有宿世法缘!”当时法云寺有一口大钟,山胞一听到钟声,便会头疼,自此,再也不敢再杀汉人,所以当地有“法云建而大湖平”之美誉。政府官员或一些文人、商家,上山参礼,都要求听钟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钟声偈》)寺建于岭间,上接云霄,前有千岩耸立,下有曲水浮光,宛若高超梵境。两三年间,宗风大振,名山宝刹,高僧德泽,相得益彰,四方云集,闻风归仰,僧众多达250多人,是台湾空前的庄严道场。

在日本殖民统治高压下,“纯粹中国和尚”的林觉力,所传教法,都是古涌泉寺的传统。当台湾佛教界纷纷派遣精英弟子到日本佛教大学深造时,林觉力却将门下最优秀的青年僧伽送到大陆的佛学院去接受教育,如真常法师就学于安庆佛教学校、南京内学院,毕业返台时,林觉力亲自到基隆码头迎接;妙吉法师就读于太虚法师主办的武昌佛学院。他们返台后,对台湾佛教作出了不少贡献。林觉力法师在世时,三次迎请会泉、圆瑛、道阶等大陆著名法师赴台讲经弘法。

台湾苗栗大湖法云寺


创办教育机构 重视女众教育

1917年 ,林觉力与善慧、心源等大师,有感于台湾青年子弟,受日本殖民教育的歧视,无法进入中学学习,就借宣扬佛教教育之名,合办“私立台湾佛教中学林”于台北,1922年增建校舍,改称为“私立曹洞宗台湾中学林”,1935年更名为“私立台北中学”(有“台湾新剧第一人”之誉的张维贤,即毕业于此校),为五年制学校。1921年,林觉力设“仁济医院”,广施汤药。1922年,法云寺禅堂落成,林觉力邀请厦门南普陀寺住持会泉法师赴台主持水陆大会,盛况空前。也就在这一年,万善上人与本忠上人要林觉力回鼓山涌泉寺接任方丈,但这时他正担任台湾曹洞宗布教师,无法分身,便婉言谢绝,而继续致力于法云寺的发展与台湾佛教的振兴事业。

从1918-1928年11年中,林觉力为使诸佛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7次传戒,他在《同戒录序》中说:“古今学佛者,无有不注重于戒德。……如不知者,可求而知之,已知者,当实践而守之,随时随地可以禁一切恶,止一切妄,使善思日进,善行日圆,应有尽有善念一丝不忽,应无尽无恶行一毫莫犯,心净如佛,得果何难?”

林觉力预知比丘尼在未来佛教发展上,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特别热衷传戒和教育女众,针对斋堂斋姑或新时代女性,传授佛法、指导佛事活动要领,因此其座下女弟子杰出者特别多。1925年,在法云寺本山,设立“女众研究院”,林觉力按时前往说法,并以手抄教本作为授课教材;在新竹香山一善寺,他专为传统的台湾佛教女性举办6个月一期的佛教特别讲习会。为培植女众,他遭到很大阻力和压力,甚至有诽谤者,可是他严守戒律,为法牺牲,护惜人才,不屈不挠,苦心孤诣,直至成功。女性教育是当时新崛起的时代潮流,林觉力勇于面对它、引导它、促成它,所以在各大法派中,林觉力的女性徒众成就特别突出,发展潜力很大。

1925年,林觉力被选为台湾省佛教代表团主席,出席日本东京都主办的“东亚佛教大会”,会后顺请祖国代表道阶法师到台湾弘法。他请道阶以及圆瑛、会泉等法师来台,每次都率领徒众迎接,亲为贵宾脱下草鞋,迎入堂室。

1927年,林觉力与真常法师等创办“法云佛学社”,录收青年学僧60多人,专门培养未来僧伽,开创台湾僧侣教育之先河。他并组织布教团,巡回全台湾,吸收众多信徒。

1929年,他率领门徒十几人,回鼓山涌泉寺,为恩师万善上人八秩嵩寿祝嘏,顺道巡礼国内各大名山圣迹。回到台湾后,每天夜晚,他集众宣讲鼓山涌泉寺丛林道场规则,讲《法华经》及“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1931年,林觉力最后一次带领弟子一行25人,朝礼鼓山涌泉禅寺祖庭。

1932年3月,在鼓浪屿的老父亲林月,十分思念儿子,便赴台到法云寺探望,让林觉力非常高兴。林月在山上住了两晚,与儿子畅叙,然后,游历台湾一个月后回鼓浪屿。没想到,这竟是父子最后一次团聚见面,第二年(1933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新历6月13日),林觉力安详圆寂。他的最后遗嘱是:“山林收入,办佛学院,培植人才,不可挪作常住费用。”火化后,得舍利四大颗,其中一颗七彩晶莹剔透大舍利,现供于法云寺开山纪念堂宝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