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元枢的海峡两岸情缘
蒋元枢画像
蒋元枢(1738—1781年),字仲升,号香巖,江苏常熟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高中举人,被派至福建省担任地方官,历任福建惠安、仙游、崇安、建阳、晋江等地知县,后升任海防同知(知府副职),驻防厦门。1775年他被清廷派往台湾担任台湾府知府,其间兼任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理学政。当时的台湾府属福建省,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全岛不满20万人口。蒋元枢赴任时,“人民尚未集,田土尚未辟”,可谓百废待举。蒋元枢励精图治,首先加强台岛防御,重建木城,将原来的单层改建为双层,中间夹栽丛艾,又在沿海地段加建堞楼炮台,以补木城所不足。他还亲到属县考察,在险要之处垒石为堡,以防海盗出入;捐俸修建养济院、普济堂,抚恤鳏寡孤独及残疾无告的贫民……
在厦门海防同知任上,让蒋元枢深切体会到,政治、经济,特别是海上运输和贸易,必须以制海权的绝对控制为前提。所以,他到台湾任上,便在滨海处增创堞楼、增建炮台、重建桥梁,鼎新建造台郡军工厂(由台湾道专管),在天险要地新建鹿耳门公馆,在澎湖西屿建造灯塔,以此来协作防守、加强军事力量。
1778年,蒋元枢创立澎湖西屿灯塔,这是台湾最早的一座灯塔。澎湖居于台湾、厦门之间,西屿尤为要冲;作为台湾、厦门两地船舶航行的识别目标,是台湾航路标识的先驱,值得在我国航海史上大书一笔。
清嘉庆年间台湾县贡生、著名诗人章甫写了一首《西屿灯》,诗前注曰:屿在澎(湖)岛,三十六屿之一,琴川蒋太守造塔设灯,捐俸置资,俾舟人夜渡认灯收澳,至今赖之。诗曰:
黑夜东洋里,红灯西屿头;摇风围塔定,照水共波流。
一岛浮光现,千航认影收;安然纪功德,长荷使君庥。
总之,蒋元枢在台湾三年两个月期间:修郡城,创堞楼,造炮台,兴营房,设望楼,崇学宫,修寺庙,造桥梁,建公馆,筑灯塔,立殡舍,治盐场,置码头,建工厂……历练丰富,建树良多。
蒋元枢在厦门期间,悉心策划,严加管理往来船只,屡举便民便商之措。例如,清政府当年官运台湾粮食来福建,史称“台运”。在台湾征收赋谷,运来福建充当军粮,叫作“正供”。当时,凡是赴台湾贸易的商船,都得按照船只的大小配载米谷,称作“配运”或“官运”,由台南港运抵厦门港,再拨船转运。这些事全由厦门海防同知管理,列为当时厦门的要政之一。
“树上喜鹊叫,定有客人来;客人唐山来,到此会发财。”这是流传于台湾民间的童谣。这种报喜鸟,大陆很多,台湾却没有,这勾起了移民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蒋元枢了解此情,便从福建引进一些喜鹊,将其放生。此后,喜鹊繁衍生息,台湾的街头巷尾喜鹊鸣声不绝于耳。
蒋元枢管理台湾方方面面的事务,治绩循善,多所兴革创新,具有善心、爱心,可谓真正的仁官。因此,老百姓为他立德政碑。任职期满离开台湾后,老百姓仍然念念不忘,把他住过的别馆改建成“原知府蒋元枢之生祠”,以感谢其功勋(生祠石额残件尚存)。老百姓还感谢他对重修台南大天后宫所作的贡献(此宫后殿内供奉蒋元枢长生禄位)。因为他是相国之子,人们便称他为“蒋公子”,他的亲民精神和治台业绩永留宝岛,启迪后昆。学界认为,蒋元枢在台湾任职三年又两个月,留下了清代地方官最高的治绩纪录,至于所遗存图碑、著作等,更是宝贵历史文物。请听台湾民谣对他的赞誉:
莅任千余日,万民获复苏;人文日昌明,尤念蒋公子。
早在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蒋元枢在福建崇安县知县任内,就用心整修县学。
在台湾,蒋元枢兼理台湾学政事务。学政是掌管一地学校、士习、文风之政令的教育长官。
台南孔子庙是台湾第一座孔子庙,是目前台湾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闽南式建筑,庄严宏伟,精美绝伦的石刻浮雕来自闽南。蒋元枢亲自写下“全台首学”的门额,说明此孔子庙是乾隆时期的台湾大学。这里的“释奠”祭孔大典,所需要的完整的礼器(盛装祭品之用)、乐器(演奏用的金石古乐器),都是蒋元枢派人远赴苏州定制。他们挑选工匠、备办材料,严格按照古代流传下来的规制进行制作。他完善祭祀的典章礼仪制度,命令乐工勤奋练习祭祀乐舞的相关曲目,彰显经典法则,保留世代相传的模式,把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下来,让台湾的海隅士人大开眼界。蒋元枢还精心绘制96人佾舞图,使孔庙礼乐制度更加完备,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整修孔子庙的时候,蒋元枢发现“学廨屋”(学官办公之地)十分窄小,便将原来建在旁边的佐属公馆移建他处,在这里加建了二进正屋作为学官专用的办公地点,改善待遇,使学官们得以安居其处,专心、用心传道授业,培养学子。
在蒋元枢到任之前,澎湖参加应试的儒童都是与台湾县合在一起录送的,从县到府,等待的时间很长,而且名额不确定。因此,澎湖学子很难被录取,甚至出现百人应试而不中一人的情况,大大打击了澎湖学子的信心。蒋元枢到任后,立即规定澎湖学子直接在澎湖厅进行考试,专门设立“澎字号”,每年录取童生一名。此举大大缩短了澎湖学子应试的行程和时间,学子欢欣鼓舞,更加努力读书应试。
所谓“两世相业昭垂”指的是:蒋元枢祖父蒋廷锡、父亲蒋溥都是很有政绩、贤声和才华的“相”爷。蒋廷锡任过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尚书地理今释》、《青桐轩》、《秋风片云》诸集,工画善诗,其艺术高风直接遗传于其子蒋溥,间接影响其孙蒋元枢。蒋溥任过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授东阁大学士,其画作深得家法,工于花卉,清高宗御题其画:“师承家法间图出,右相丹青有后生。”
蒋元枢出生于常熟,常熟属于苏州。除了家学渊源外,他也深受苏州古城好学尚文风气的美学熏陶。加上他个人刻苦好学,具有成熟的绘图设计能力,在台湾知府任内,积极规划、建设府城,创建出鼎盛的“清代城市美学”。府城著名的“七寺八庙”就是在他任内完成的。
蒋元枢所著的《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一书,包括图说与图绘,共四十组件,详细记载了台湾在清乾隆时期的重要建设,其中的三分之一尚有碑记可考。此书融合了台湾史、建筑史、金石学的珍贵资料。台湾学界称他为“清代建筑美学大师”。
由于从1685-1784年的百年间,厦门-台南是海峡两岸的唯一对渡口,所以厦门港玉沙坡建了接官亭及石牌坊。所谓“接官亭”,在当时有两个用途,一是“接圣旨”之所;二是往来文武官员迎送酬接之所,一般其旁就有招待所之类的“公馆”设施。清代官员横渡台湾海峡时,在这里正式出境,从玉沙坡登船前,必须先往朝宗宫、风神庙拈香谒拜,祈求妈祖、风神爷庇佑一帆风顺抵达台湾。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厦门海防同知蒋元枢就在玉沙坡接官亭前(朝宗宫、风神庙旁),建了亲笔题写“盛世梯航”、“天南都会”字样的石牌坊,盛赞这里的海上交通和繁荣局面。清乾隆年间,闽浙总督李侍尧在给皇帝的奏折中,也称“商船出入俱由此港”。
大陆与台湾对渡,就在厦门玉沙坡与台南鹿耳门之间进行;文武官员赴台后返程时也一样,台南也有风神庙、接官亭。1777年蒋元枢在台南接官亭处建了石牌坊和“公馆”。这些建筑,估计是按照规格从厦门玉沙坡“克隆”过去的,同样建在风神庙前广场。石牌坊高8.19米,宽6.66米,为三间四柱二楼式,用花岗岩和青斗石建造,并按照蒋元枢自己设计的图稿在泉州惠安制作,再通过厦门运往台南拼装而成。台南接官亭石牌坊,各种雕塑作品都很精美。石牌坊上有蒋元枢亲笔撰书的对联和横额。南向横额是“鲲维永奠”,意即庞大的计划永远奠定了。对联是:
叠嶂重洋巩内外千年锁钥
揆文奋武壮东南半壁金汤
“揆文”:掌管文教。“金汤”:金城汤池,比喻防守巩固城池。
北向横额是“鳌柱擎天”。
万年圣烈奠南天牛女缠分舜野
一路福星迎北极风云会际尧衢
“牛女”:牵牛星和织女星。“缠”: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
这些词联充分展示了当年海峡交通要冲、海防要塞、官场迎送、石牌坊雄踞港口的气势和作者的抱负。横额下面,影镌4幅官吏送迎图石刻。蒋元枢在台湾任上,亲自设计、修建了一大批经典建筑,目前不少被列为重要文物古迹。
厦门港朝宗宫前的石牌坊,已被毁坏了,2017年初,又从台南“克隆”回来。横额“盛世梯航”、“天南都会”,正面楹联:
百年间两岸唯一渡口
千里外群黎共沐恩波
这再次见证了两岸一家亲的深厚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