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8 15: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玉山

十年磨一剑

——《闽台文化大辞典》编纂纪事


一、缘起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自1991年成立后,即把八闽文化和闽台文化关系研究列为工作重点之一,首场研讨会就是1992年在厦门召开的“闽台文化学术研讨会”。此后,出版了“八闽文化研究丛书”、“闽文化系列研究”、“闽台文化研究”等多部研究著作。在此基础上,研究会决定,也有条件集全省之力,编撰《闽台文化大辞典》,以工具书形式,普及闽台文化知识,推进闽台文化交流,为祖国统一大业尽一份力量。

2008年6月,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吕良弼到福建人民出版社,找我商谈此事。我在出版社担任辞书编审多年,非常赞同这一想法。吕良弼即请我拟个方案。半个月后,我拿出编纂方案。此后,我们深谈两次,商定由我负责编辑部工作。

二、编纂准备

2008年10月到12月,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负责同志主持召开三次专家咨询会,进行《闽台文化大辞典》编纂的可行性研究,请几十位专家、学者进行论证。2009年初,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决定由我负责起草《闽台文化大辞典》编写计划、体例、写稿细则,提供样稿,接着召开专家会议进行讨论、修改,3月初征求中国辞书学会正副会长、辞书专家巢峰、李行健、赵振铎的意见加以修改。4月15日,召开主要作者会议,讨论《闽台文化大辞典》编写计划、方案、体例、细则。5月4日和15日,分别在厦门和福州落实各卷作者,组成近百人的编写队伍,做好《闽台文化大辞典》编纂的准备工作。

三、编写词目单

2009年5月20日,《闽台文化大辞典》编辑部成立。6月16日在厦门、20日在福州召开《闽台文化大辞典》编纂会议,向作者说明《闽台文化大辞典》编写计划、体例、编写细则及样稿,发布“《闽台文化大辞典》人物立条标准”、“《闽台文化大辞典》著作立条标准”、“《闽台文化大辞典》台湾条目处理意见”,布置编写各卷词目单工作。

11月底,《闽台文化大辞典》词目单基本编立,打印成册,共16开本413页,收词2.3万条。12月5日,在马尾召开第二次编写会议,审定词目和确定参见条目。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和《闽台文化大辞典》编辑部组织专家、作者讨论修改词目单。2010年上半年,词目单确定。

四、纂写词条

2010年5月19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常务理事会,听取《闽台文化大辞典》编纂工作情况汇报,进行专题研究,时任会长的何少川讲话。6月13日和29日分别在厦门大学和福建省政协召开《闽台文化大辞典》第三次编写会议,确定词目单定稿和进入编纂词目的任务和要求。7月至第二年底,为写稿阶段。另外,12月29日,编委会召开会议,决定生人不入传的原则扩大到生人的作品,要求各位作者删去生人作品的条文。为了使作者掌握写稿尺度,编辑部将福建人民出版社有关资料复印给每一位撰稿人,让大家在源头上就注意把握。同时,编辑部对释文编写提出如下要求:

1.在编写中处理好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关系,突出文化内涵。如写历史、地理等大文化词条,要紧扣小文化的内容;写历史人物,要突出他与文化相关的内容。写小文化的各词条目,要突出文化内涵。如写学校,不仅写学校的建制、规模,更要突出办校方针及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等;写建筑,要突出建筑文化。

2.福建文化要求全面反映,台湾文化则侧重反映与福建相关的部分。因此,写台湾条目,要理解好台湾与福建的关系。所谓“台湾文化与福建相关的部分”,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源于福建或经由福建传入台湾的文化。这是最重要的。在宗族、民俗、宗教、民间信仰、音乐、戏剧、舞蹈、工艺等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体现。(2)福建人和在福建生活、工作的外籍人士(包括官员、文人、商人等等)入台后从事或参与的文化活动。(3)台湾同胞入闽参加的活动。(4)历史上和改革开放后闽台之间的交往。(5)受闽文化影响在台湾产生的文化。这和第一种情况略有不同,不是由福建直接传入,而是这些台湾文化事项的出现,有福建文化影响的因素。

有两个时期要着重考虑:一是从古代到近代;二是改革开放40年。前一个时期多体现源流关系,第二时期突出文化交往。

五、审稿

2011年11月29日,我奉命前往北京,与商务印书馆洽商《闽台文化大辞典》出版事宜,分别与总编、主编、责编交换了辞典出版各种细节的意见,并就各有关问题达成共识,《闽台文化大辞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2年初,《闽台文化大辞典》进入审稿阶段。为了传达商务印书馆对文稿的要求,2012年1月分别在厦门、泉州、福州召开《闽台文化大辞典》第四次编纂会议。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吕良弼、陈俊杰主持,100多位作者、审稿专家与会。我作为编辑部主任,对作者、审稿专家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意见。2013年3月和2014年元月,分别在福、厦、泉分片召开作者会议,进一步讨论、修改稿件。2014年6月底到7月中旬,延请13位专家,一卷卷解决相关问题。

2014年8月底,完成审改稿工作,将全部稿件寄往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初审后,于9月底将稿件退还,并将新华社发的有关涉台用语的注意事项发给我们,要我们作进一步审改。我们组织专家,根据新的涉台用语,认真修改稿件。2015年3月,将修改后的稿件寄往商务印书馆。

六、会稿

在进行稿件二审过程中,商务印书馆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稿件,双方同步进行会稿。其间,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和编辑部又组织人力,对稿件进行三次大的协同改稿。

第一次是2015年4月到2015年11月,完成商务印书馆提出的要求:1.再一次审核人物生卒年;2.审核古今地名对应;3.审核中国史历和公元纪年对应;4.参见条检查;5.参见条页码排序一致;6.分立项目的标点符号要统一;7.检查各卷条目的排序;8.完成黑马校对中提出的疑难问题;9.找出涉台、涉民族、涉宗教的内容并整理打印,以便送国台办审稿,另据最新的国家对台宣传用语规定,对一些提法、术语进行修改。11月底完成上述工作后,将涉台内容报商务印书馆,2016年2月初转报国台办审查。

第二次是2016年4月至9月,根据国台办意见,组织专家对稿件进行修改,形成第七稿。10月,商务印书馆再次将全部书稿(包括目录、附录等)送国台办审阅。送审期间,我们根据《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2016年3月修订)》,组织专家又一次对全部稿件进行审改。

第三次是2017年7月至9月。7月,收到国台办专家审改的书稿。与此同时,商务印书馆也将他们邀请的4位专家审改的书稿交给我们。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编委会对此十分重视,随即组织11位专家,按照国台办专家和商务印书馆专家所提意见,对稿件进行修改。8月8日,商务印书馆派来3位专家,具体指导书稿的修改。

此次修改,对所有涉台问题的审查更为全面,更为严格,也更为彻底。首先,凡是涉台问题,均以国台办专家意见为准,即使某些问题,原稿也有正式出版物和相关资料的根据,都一律进行修改,有的难以修改,则全部删除。其次,以国台办专家审改意见为准,举一反三,对其他相关的、类似的问题都进行审改,在涉台问题上,不留模糊空间。再次,用电脑进行检索,全面检查修改。

9月15日,完成全部修改,再送商务印书馆。

此后,我们又组织8位专家和各卷作者对文稿作进一步审读。商务印书馆除编辑部内部组织人员审读外,还组织7位专家对稿件进行审改,各专家审改的清样,统一到一个清样送改,形成准付印稿,送《闽台文化大辞典》定稿会审查。

七、定稿付印

2017年10月,国台办和商务印书馆专家分别审阅了准付印稿,认为《闽台文化大辞典》没有政治方面的问题。国台办批准《闽台文化大辞典》出版。2018年1月3日,编辑部召开会议,将稿件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请总主编定夺。何少川总主编对政治人物的定性、有争议人物的定性、学术派别收列和定性、古今地名取舍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意见,2月,全部稿件得以定稿,提供商务印书馆最后审定。7月,商务印书馆完成《闽台文化大辞典》的付印前所有工作,给予付印,9月初出版。

《闽台文化大辞典》从可行性论证到出版,前后共历10年。其间,动员海峡两岸数百位专家学者,撰稿、审稿,从初稿838万字,经反复推敲,多次审阅,修改删节,压缩至600万字。虽然篇幅压缩,字数减少,但遣词用句更为准确,内容更为精粹了。《闽台文化大辞典》出版,可谓“十年磨一剑”。

《闽台文化大辞典》内页:泉州石狮万寿塔,俗称姑嫂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