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 18: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唐 颐



雪浪花咬出的鹅尾神石

 

   

 

 

戊戌仲秋季节,来到湄洲岛采风,下榻海景大酒店,惊喜发现,鹅尾神石园近在咫尺。次日清晨,独往游览,按照景区的指示牌线路,一个半小时遍览风光名胜,恍然大悟,海蚀地貌的经典作品皆称神石。

就如现代著名作家杨朔名篇《雪浪花》所言:“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再叫它变个样儿。”

那日上午,湄洲岛旅游局小徐,陪同我再走一趟鹅尾神化石。他的精彩讲解,赋予自然风光鲜明的人文色彩,神石们更是栩栩如生了。  

                 

罕见与典型的海蚀地貌

 

鹅尾神化石位于湄洲岛最南端,三面临海,因为山形像鹅的尾巴而得名。经历4.1亿年以来的地壳活动、海蚀作用等地貌变迁,这里的岩石山体被地质专家称誉为“罕见与典型的海蚀地貌”“一座天然的奇石盆景园”。这里占地480亩,山顶海拔65米,是一处运动量适中,可供游人闲庭信步,赏景休闲的风景名胜地。

何谓“罕见与典型”?原来,著名的东南沿海地震带即东北走向的“长乐——汕头”断裂就从鹅尾山通过,同时,湄洲湾还有一条西北走向的“湄洲——郊尾”断裂也从鹅尾山通过,这种交叉且密集的破裂面切割,使得这座花岗岩体支离破碎,又经亿万年风浪侵蚀冲击,海蚀岩便逐渐成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天然艺术品。

这儿有20多处景点,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鬼斧神工,生动形象,有一心朝圣的“独行海龟”,有生死相依的“情侣青蛙”,有憨态可掬的“小象赶海”,有惊为天降的“飞戟洞”,有气势磅礴的“海之门”,有书堆如山的“妈祖书库”等等。景点比较集中,最远距离也就1000米左右,身临其境,确实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感觉。名副其实的神石盆景园。

“飞戟洞”最为壮观。洞为双洞,主洞高5米,宽4米,长8米,副洞由滚落的巨石堆叠而成的,远眺之,形如古兵器“戟”而得名。主洞位于湄洲岛的东南岬角处,在岬角两侧激浪冲撞夹击下,经年累月,花岗岩体被掏空击穿,形成穿山洞,在地貌学中叫海蚀桥。穿越洞中,可以清晰看到洞壁上一条条平行整齐的节理破裂面。我们来访之日,正是东海低气压形成之时,风高浪急,惊涛拍岸,声如迅雷,浪花四溅飞戟洞,卷起千堆雪,成为难得一见的景观。

“妈祖书库”堪称奇迹。这是一处与众不同的海蚀崖的景观,犹如一本本棱角分明叠放整齐的鸿篇巨著,一堆堆摞在一起,这里是书的世界,是妈祖留给后人的书库。令人忽然想起有一座城市图书馆的造型,与妈祖书库如出一辙,那位设计者应该造访过鹅尾神石园,从中得到启发。“书库”的形成,是因为花岗岩发育中两组构造节理不同,在波浪长期侵蚀下,雕刻成一道道凹槽,状如一册册巨著、一页页无字天书。

“龙洞听潮”与“海之门”能让你领略海的博大与无疆。“龙洞”是海蚀崖上滚落下来的大块花岗岩堆砌而成,深达20余米,十分宽敞,洞内波涛汹涌,洞壁布满龙爪石纹,相传是龙王避暑之地。盛夏之际,游客进入洞内,顿感凉爽怡人,坐下来歇息片刻,听听海浪击打礁石的轰鸣声,倍觉心潮澎湃,壮志满怀。“海之门”是巨大的岩石被劈开一道裂口,形如一道通向大海的门,它是由于波涛侵蚀,致使花岗岩中的辉绿岩脉崩塌形成,属巨大的海蚀槽沟。伫立于此,仿佛与尘世蓦然隔绝,唯有等候一叶扁舟,载你飘洋过海。

“朝圣龟”与“情侣蛙”令你感悟信仰与爱情的力量同样可以地老天荒。导游小徐把公园景点分为序幕、主体、尾声三大部分,朝圣龟为序幕,情侣蛙为尾声侣蛙,看来颇有道理。那石龟心思专注,步履匆忙,抬头仰望天空,把虔诚礼拜形象永远留在朝圣路上。情侣蛙为重叠在一起的两块滚石,周身布满海蚀穴,目光炯炯,一起朝向大海,那种沧桑与坚定的形象,令你想起两句诗:“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否再续一句:化石愿为情侣蛙。

                 

神奇与神圣的妈祖文化

    

观赏鹅尾山的天赐神石,你不仅可以了解到丰富鲜活的地质科普知识,还可以分享到许多美丽动人的妈祖文化。

“海龟朝圣”讲述一个感人故事,说的是东海龙宫的一只神龟,耳闻目睹默娘风里来雨里去地为乡亲们行善,为其无私与仁爱精神所感动。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与天庭约定的下凡期限已到,善良的妈祖不愿惊扰大家,便妥善安排好一切,与众姐妹悄然离去。一向钦佩默娘的海龟冥冥之中有了预感,便急匆匆从海里上岸想为默娘送行,心急的海龟奋力爬行,但没等它爬到湄屿峰,就见主峰上五色祥云,妈祖在一阵仙乐声中驾云升天了,伤心欲绝的海龟只能抬头泪目相送,所以一直到现在,海龟石依然是湿漉漉的,即便干旱天气也泛潮,后人认为这是海龟千年伤心泪未干的缘故。

山中有“圣泉井”两口,水清澈甘冽,即使大旱季节也不干涸。据《天妃显录》记载,有一年,海岛瘟疫肆虐,百姓缺钱少药,苦不堪言,妈祖托梦给乡人:“取井中之水,饮之可驱疫。”乡民赶紧按妈祖指点去做,很快就让病人痊愈,瘟疫消除,从此这两口井被称为“圣泉井”。虽然现在岛民早已用上自来水,但民间仍保留这样习俗,即家中有人患病,家人会到圣泉井取水回家服用,以期望得到妈祖庇护,病人早日康复。

圣泉井附近有“紫金菜圃”,盛产一种野菜。据《敕封天后志》记载,湄洲岛地少且贫瘠,常闹饥荒,妈祖便在此遍植紫金菜,供百姓度饥荒,故得名。直到现在,岛民还会饶有兴致地到此采摘紫金菜,用来丰富餐桌口味和养生保健。

“飞戟洞”与“斧劈崖”的传说是,东海鲤鱼精时常神出鬼没,制造风浪,祸害渔民,妈祖派左右大将千里眼和顺风耳前往降服。千里眼挥起大斧,将一座石山劈出了高约15米,长40米的崖壁,顺风耳操起方天戟从空中扎下,扎出了两个大窟窿,这窟窿就是飞戟洞。至于鲤鱼精下场如何,再去看看“鲤鱼十八节”景点,继千里眼和顺风耳之后,雷公也来助战,雷公威力无比,一锤打下去,鲤鱼精断成十八节,现在有一处山崖,看上去就像一条被砍为十八节等待下锅的大鲤鱼。

“雾海寻灯”景点现为一座四角卷起的石亭,矗立于山岗上,可将浩瀚大海尽收眼底。相传每当台风来临之前,大雾弥漫之际,来往船只看不清方向之时,妈祖便在此点亮神灯,为航行避风指明航向。清代诗人白冠玉曾赞之:

烟消岛屿千帆集,  日照苍冥一镜开。

“雾海寻灯”最能诠释妈祖生前身后扶危济困,慈航普渡的大爱精神。

                  

出世与入世的金山古寺

  

 名山多有名寺,鹅尾山也不例外,山腰上有一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古寺,名曰金山寺,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水漫金山”,即现在镇江的金山寺有着相同的寺名。民间故事中金山寺里的大和尚法海,是一个令人讨厌的角色,他苛刻地把持佛教“出世”的清规戒律,视世俗七情六欲为邪恶,活生生拆散人间一对有情人,把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永世不得翻身。然而,鹅尾山金山寺恰恰相反,这里的尼姑,身居古寺,却积极“入世”。

说来又是一件奇事,明明是寺院,为什么当家的是尼姑呢?原来湄洲岛上以前重男轻女风气严重,许多人家生了女婴便遗弃,金山寺和尚慈悲为怀,把弃婴一一收养到寺院,时间长了,力不从心且多有不便,就请尼姑前来帮忙,弃婴渐多,尼姑也渐多,虽然和尚和尼姑都是出家人,但总归男女有别,为了方便尼姑照顾弃婴和日常生活,和尚们自愿离开金山寺,故而金山寺后来就由尼姑当家了。

这种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小徐告诉我,曾在寺院长大的一位女婴,前两年已经到岛外一个尼姑庵做当家了,寺院还抚养一位男孩,现就读于山下一所小学,放学了就回寺院。

前些日子,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张感人的照片,是108个10岁的少年在罗汉寺前合照,照片下方有一段文字介绍:

汶川大地震发生,四川什邡市妇幼保健院严重受损,院长向罗汉寺方丈素全法师求助,希望能将产妇暂时安置寺中。院长心中忐忑,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没想到素全法师不仅应允了,还默许产妇在寺内办小灶、吃肉等,寺院“能破的忌讳都破了个遍”,僧人们还挤出自己的食物,为产妇补充营养。在产妇暂住两个月的时间里,有108个婴儿出生,他们的家长从自己孩子的衣服上剪下一块布,拼在一起为素全法师制作了一件袈裟。

素全法师说:“见死不救是最大的忌讳,其它的忌讳都不重要了。”

于是有了108个“罗汉娃”汶川地震10年之后在罗汉寺前的合照。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鹅尾山金山寺的传统也让我感动。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湄洲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