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街与来远驿
戴高山
聚宝街
中国古代泉州,曾是东方第一大经济港口和中外贸易中心。宋元时期,来泉州经商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当地政府便在德济门外,规划了一条专供外国商人、游客、使臣与当地人进行商贸活动的街道。这便是聚宝街。
聚宝街,北起万寿路,南至厂口旱闸,长约400余米。货物繁多,特别是珍珠玛瑙宝石摆满地摊,象牙、犀角、玳瑁、珠玑、钻石、翡翠、异香等外来品玲珑满目。中外商人云集,有“市井十洲人”之说。
远道而来的海外商客出卖珍珠宝贝后,又将瓷器、丝绸、茶叶等物品运回本国。如此往返,不远万里!这当中,经营成功的外国商人,经政府批准,还在泉州购地建房。于是,泉州古城逐渐成为八方云集的国际商城。每当入夜,泉州码头与聚宝街之间,一路灯火,热闹非凡,南音与各国民间小调,时不时传入游客的耳朵。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时期,海外货物输入泉州有10多种,南宋之后,入口的货单增加到了30多种。另据《云麓浸钞》记载,聚宝街有来自菲律宾的贝纱、吉贝布;来自高丽的人参、银器、铜器、水银及绫布等,来自日本的大杉、枋板等泊来品。另有史料表明,仅南宋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公元1128年—1134年)的七年间,泉州市舶所得的税金,总数竟达二百万缗钱。
有来就有往。我国从泉州输出的商品除了瓷器、丝绸、茶叶之外,据《诸番志》记载,后来又有输往加里曼丹的米酒、粗盐、网坠、乌铅,输往菲律宾等地的铁鼎、铁针、绢伞、藤笼等等。在双方贸易中,我国政府收取丰厚税金。
贸易促进流通,贸易造就豪富。聚宝街出现许多私人开设的银行、票行、商号、当铺、担保等相关的金融机构。有钱人买地造屋,街后的青龙巷新楼不断叠起,成了当时世界的富人区之一。居住在那里的,不光是泉州本地的商家巨贾,也有来自世界的商贸贵族。故而,泉州当地人至今流传着“金青龙,银聚宝”的赞誉。八九百年过去了,今天的青龙巷,依旧保留有外国人建的古教堂,折射出海外商人在此生活的足迹。商贸也造就了中国的富商。安海的黄护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捐赠三万缗钱修建安平桥,可见其财力之雄厚。
如今,聚宝街已成为人们的记忆。它留给人们一个启迪:唯有改革开放,才能铸造新的辉煌。
来远驿
聚宝街附近的车厝村,原有一个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驿馆,叫来远驿。屹今,仍尚存一块石碑,刻有“明来远驿遗址”的字样。
来远驿,主要以招待琉球为主的海外诸国贡使的馆驿。琉球为中国的附属国,琉球人往来于中国学习先进的科技与儒道文化。来远驿,泉州人也叫“琉球馆”。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泉州提举司移置福州,来远驿始废。
“来远驿”始建于何年,不见详细记载。有人认为,它是宋官的署名,属鸿胪寺,大概建于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其职责主要负责掌接少数民族与外国来客的,如同当今的大使馆。又有相关记载,说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泉州才设立市舶司,嗣后方设来远驿。另有人据《宋会要辑稿》记载考证,认为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泉州已设置来远驿。
琉球与我国早有友好交往。明代,我国对琉球做出了几年一贡的限制,按当时朝廷规定,琉球使节入华,必须持有礼部颁发的勘合文书,才可以在福建市舶司所在地泉州上岸歇脚,等候朝廷的入京许可。这样,一住可能要数月。
由于接贡和送蕃的过程时间较长,来远驿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此外,来远驿还有许多琉球生,他们分为“唐监生”和“勤学人”两种。唐监生为官费留学生,多为琉球王室、贵族子弟,被安排于北京、南京的国子监学习,其费用由中国政府负担;勤学人则是自费留学生,人数要多于唐监生。他们是泉州常客,来远驿则成为他们歇脚之处。明代著名诗人黄吾野有诗云:“圣教无天外,华风自海中;三臣辞卉服,五载入槐宫;返国君恩重,谈经汉语通;片帆看渐小,万里去无穷;托宿凭鲛客,传书倚书童;重来应有日,临别此心同。”此诗记录了当时琉球与中国交往心路历程。据相关资料记载:明前期,琉球朝贡使团在中国期间,中国政府对所有人员每天都供应固定的廪米和菜金。明中期规定,每次按150人的标准供应,官员每人每天供应米5升、菜银5分、柴火银1厘;人伴、水手的供应标准相应有所降低。这些数据表明,泉州民众对琉球来客是友好的,热情的。尽管后来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泉州来远驿被废。但数百年来,来远驿在泉州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1952年,厦门大学教师庄为玑根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进行遗址调查时,发现两方“来远驿”的碑记,曾经存封的历史浮出水面。1984年,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泉州的“海丝”历史,逐渐有所了解,泉州市文管会便在遗址之处,立碑为记,让曾经喧哗的历史,再次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