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腹地卷)143.福建港口与腹地的关系
一、 福建港口的历史演变
港口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历史上大部分港口都经历了从“完全自然状态”到“半自然半社会人文状态 ”,再到“社会人文状态”这样的发展历程。(龚高健、张燕清:« 古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探析»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专刊,第241页)“社会人文状态 ”下的港口与其腹地之间的经济活动往来比“半自然半社会人文状态”更加频繁。福建地处我国东南,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9 .3%,境内有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水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宋家鹏、陈松林:«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 水土保持研究» ,2020年第27卷第4期,第302页)福建港口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瓷器、丝绸、茶叶和香料等对外贸易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多的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物史迹均表明福建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福州港
福州港地处闽江入海口,据史料记载,福州港的前身是东冶港, 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闽越王无诸创立闽越国,建都于东冶(今福州市)。东汉、三国时期,位于闽江口福州湾内的东冶港逐渐兴起。据 《后汉书• 郑弘传》记载,东汉建初八年(83)“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的闽越国冶都,“汉(高祖)五年, 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 谢在华:《论福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福建史志》,2015年第2期,第17页),由此表明“东冶 ”即是当时闽 越国的冶都 。汉朝时期,由于关山阻隔使得北上的陆路不通,广东、广西、越南等南面7个郡的进贡都要经过东冶港进行转运。(欧潭生:《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起点—福州闽越东冶港》《福州晚 报》,2016年12月24日)该港系东南沿海的天然良港,唐代时东冶改称福州,福州港成为当时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唐末五代时期,开辟了乌猪港和甘棠港为福州内、外港;北宋早期,福州是福建海上交通和贸易中心;宋元祐二年(1087)朝廷在泉州设市舶司后,泉州港逐渐取代了福州港的地位;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发前都会在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明成化十年(1474),市舶司由泉州移到福州,福州港成为当时与琉球贸易的主要港口。(谢在华: 《论福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中的重要地位》《福 建 史 志》,2015年第2期,第18页) 五口通商后至清朝末期,福州港一直是重要的茶叶输出大港。
2.泉州港
泉州港位于晋江入海口,兴起于唐朝,古时称为刺桐港,是一个天然良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港。唐朝时在泉州设立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五代时,泉州港增辟了对外交通路线,进一步扩大贸易范围;宋代和元代,泉州港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大港, 海外交通畅达东、西洋,东至日本,南通东南亚地区,西达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地;明代,泉州港外贸地位开始下降;清代时泉州港逐渐开始下降;渐衰落了。(郑廼辉、高香凤、江铃:《历史上福建港口的茶贸之路》《福建茶业》,2015年第6期,第48-49页)
3.三都澳港
三都澳港位于闽东北部,是闽东沿海的出入门户,属于天然深水良港。早在唐朝以前,三都澳港就已得到部分开发,五代王审知执政时期进一步开发了该港,使福建与北方的海上交通更加便利;明朝时期在三都澳开辟了专门的运粮航线;清朝光绪年间三都澳港设立福海关,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沿海港口,闽东地区茶叶大部分由三都澳口岸对外出口;民国时期受战争影响,三都澳港逐渐衰落。
4.漳州月港
随着元末泉州港日趋衰落,位置较偏僻的漳州海澄月港由于长期有走私贸易往来,在明代初期逐渐崛起。月港的兴起历史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月港主要承担非法的海外走私贸易;第二个阶段是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前期,明朝局部开放海禁后,在月港开设 “洋市”,由明政府监管民间海外交通贸易。(钟建华:«从月港到厦门港:明清漳州浦头港的历史考察»«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第9页)明 末 清 初,随 着 郑 成 功 抗 清 活 动 的 开 展,月港开始没落。(陈自强:«明清时期闽南海洋文化概论»,鹭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5.厦门港
厦门港位于金门湾和九龙江入海口。宋朝时,厦门港成为泉州港的外围辅助港。元朝时作为军港,设立“嘉禾千户所”。明朝时,厦门港是民间走私贸易的重要口岸。清朝顺治年间,厦门港是郑成功海路 “五商”(以仁 、义 、礼 、智 、信五字为5家商行之代号)通中国台湾、日本、吕宋及南洋各地的中心;康熙年间台湾统一后,设立闽海关,厦门为其正口;雍正年间厦门港为福建省出洋总口;道光二十二年 (1842),厦门开辟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光绪年间,厦门港发展为近代较先进的综合性码头。(郑廼辉、高香凤、江铃:«历史上福建港口的茶贸之路» « 福建茶业» ,2015年第6期,第51页)
二、历史上的福建港口腹地范围界定
依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吴松弟教授对港口腹地的界 定,参照水海刚对近代福州港腹地范围的界定,我们可以将闽江流域视为福州港和三都澳港的腹地,将九龙江流域和汀江流域视为漳州港及厦门港的腹地,将晋江流域视为泉州港的腹地。闽江是福建省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闽、浙、赣三省交界的仙霞岭 、武夷山和杉岭等山脉。闽江上游分为3个支流,分别为建溪、 富屯溪和沙溪;下游 有古田 溪、尤 溪、梅 溪 和 大 樟 溪。(水海刚:«口岸贸易与腹 地 社 会:区域视野下的近代闽江流域发展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9页) 依据闽江各支流所达之处构成的流域主要包括唐代的福州、建州、汀州的一部分及闽北各地与浙、赣两省交界之地。这些区域成为福州港和三都澳港的重要腹地。根据«旧唐书• 地理志»和«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初期的福州名称经历了丰州、泉州、建安郡、闽州、福州等多次变化,最后定为福州。« 新唐书»记载,当时福州下辖的县有10个,分别是闽县、侯官、长乐、连江、福唐、永泰、长溪、古田、梅溪和尤溪;建州下辖的县有5个,分别是建安(今建瓯)、建阳、浦城、将乐、邵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1 «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4页) 据« 福建省志•交通志»资料显示,唐朝时期闽江上游建溪、 富屯溪和沙溪的木帆船货物运输繁盛;南宋以后, 在浦城集散的福建土特产和浙江日用品等多通过南浦溪往来于南平和福州;五口通商以后,武夷茶大多沿建溪输往福州港,远销海外;从福州港运往邵武、光泽的大宗货物主要以盐、糖、海 产 品、日 用 百 货 等 为主。(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交通志» ,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177页)三 都 澳在清朝时隶属福宁府,地 处福安与宁德两县之间,于光绪二十五 年(1899) 正式对外开放,清政府在三都澳设立福海关。福宁府下辖 5个县,分别为福 安、 宁 德、霞 浦、福 鼎、 寿宁。自三都澳开埠后,福宁府所辖范围的一部分商品贸易运输由福州港转移至三都澳港。因此, 清末时期的福宁府是福州港和三都澳港的交叉腹地。
九龙江是福建省内的第二大河,主要由北溪、西溪和南溪组成。 唐朝时各支流所达之处构成的流域主要是漳州。根据«新唐书»记载, 当时漳州下辖的县有3个,分别是龙溪、漳浦、龙岩。汀江在宋、 明、清时被称为鄞江,发源于武夷山南麓的赖家山,主要支流有旧县河、黄潭河、濯田溪及桃兰溪。当时汀州下辖的县有3个,分别是长汀、沙县、宁化。(杨晶晶:«唐代福建研究—以安史乱后经济与科举为中心»,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12页) 据«福建省志• 交通志»载,自唐朝开始,木帆船就成为九龙江流域的主要运输工具,流域内各县土特产和沿海的盐、海产品等货物频繁交流;汀江流域盛产的竹、木、纸等货物大多沿江运往广东,部分由龙岩县转九龙江流域,向沿海输出。因此,九龙江和汀江流域成为漳州港及厦门港的重要经济腹地。
晋江发源于福建省中部永春县境内,由干流西溪和支流东溪组成。 唐朝时干流和支流所达之处构成的流域主要是泉州。根据«新唐书» 记载,当时泉州下辖的县有4个分别是晋江、南安、莆田、仙游。«福建省志•交通志»资料显示,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就开始有木帆船货物运输;随着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发展,宋朝和元朝时期晋江流域的木帆船运输更加繁盛;明朝以后逐渐衰落。茶叶、瓷器、蔗糖、桂圆干等土特产品大多经东溪、西溪运至泉州,后转销国内各地或者海 外;泉 州 港进口的煤油、布匹、百货等也经由东、西两溪运至内陆各县。因此,晋江流域成为泉州港在闽的重要经济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