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漳州卷)127.月港与闽南商品的流通
月港由于是明朝中后期唯一的合法外贸港口,自然成为全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在闽南地区更是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唐宋以来,漳泉经济发展较快,产品逐渐增多,国内外贸易发达,尤其是泉州有不少舶来品。至明朝,闽南的各种产品较宋元时期增多。
1.明代漳州府的主要商品
据罗青霄《万历重修漳州府志》记载,万历元年(1573),漳州府下属各县主要产品有纺织品、矿产品、竹木漆器、瓷器、经济作物、生活用品等。
纺织品。主要包括丝织品、棉织品、麻织品。丝织品。主要有当地土丝织成的絁绸,以及用湖丝织成的绢、纱、罗、丝布。时人云:“其土丝,漳人巧善织,故名于天下。”([明]罗青霄修纂:《万历重修漳州府志》卷十三《龙溪县·舆地志·物产》,第233页)而漳州人从北方买到湖丝后,“往往染翠红而归织之”。([明]王世懋撰:《闽部疏》,成文出版社1975年明宝颜堂订正刊本影印,第47—48页。)明代时棉花树在漳州广泛种植,棉纺技术比较成熟,棉织品种类较多。漳州府境内的麻有3个品种,即苎麻、青麻、黄麻。用来做织布原料的话,苎麻最好,青麻次之,黄麻又次之。麻布是漳州的传统产品。
矿产品。主要有龙岩县的银、铜、假山石,平和县矾山的矾,龙溪县、漳浦县、和龙岩县产铁以及刀、犁、锅等铁制品。
竹木漆器。这类货品主要包括木材、竹木漆器制品等。这些竹木制品一般用竹子、木头为原料,做好后描漆而成,极为精致。这些货物各不相同,主要有龙溪县的草席、描金漆器、细篾器、轿子、竹扇、羽扇,龙岩县的木盆、木磴、藤枕、篾丝器等,漳平县的木杉制品。另外,龙溪县还有棕树叶制成的帽子、箱子等物品。
瓷器。漳州的瓷器,可以从制作工艺、瓷器颜色区分。瓷器的制作工艺一般可以分为粗瓷和精瓷,瓷器颜色可以分为白瓷、青瓷和黑瓷等。漳平县出产的瓷器基本上是粗瓷,出自棋泰窑、和平窑、长安窑。平和县的瓷器种类有城东的黑瓷器和金山的青瓷器,漳平县永福里出产白瓷器,南靖县河头出产黑瓷器,南靖县金山出产青瓷器。
生产用料。万历元年(1573),漳州府及属县主要生产用品如下:染料有红花、紫草、薯榔、蓝靛等;生产用油料主要有桐油、柏油等;蜡有黄蜡、番蜡、白蜡,黄蜡可以作为光滑剂,后两者可以作为制作蜡烛的原料;樟脑则有作为香料和药材的双重用途。此外,还有灰作为添加剂或催化剂,炭(即煤炭)作为燃料。
食物类。万历元年,漳州府及其属县主要流通食品有盐、茶叶、蜂蜜、酒、曲、糖等。
2.明代中后期泉州府的主要流通商品
纺织品,含丝织品、棉织品和麻织品。弘治四年(1491),泉州府及属县的丝织品有土绢,棉织品有来自晋江县、南安县、同安县的棉布,麻织品有苎布、来自惠安县北镇的北镇布,以及来自南安县、永春县、同安县、德化县、安溪县的蕉布、葛布。万历四十年,泉州府及属县的丝织品有绢、纱、丝布、罗、土绸,棉织品有吉贝织成的棉布,麻织品有苎布、北镇布、葛布、青麻布、黄麻布、蕉布。
生产用料与成品。弘治四年(1491),泉州府及属县的纺织品原料有吉贝、苎、青麻、黄麻,油料有蓖麻子,染料原料有蓝靛、红花、薯榔,矿产品有铁,成品油有芝麻油、白油、茶油、桐油。万历四十年(1612),泉州府及属县的纺织品原料有吉贝、苎、麻,染料原料有蓝靛、红花、薯榔,成品油有芝麻油、菜籽油、茶油、桐油,矿产品有铁、铅、金精石、炭,制作用料有砖瓦、棕毛。
食物类物品。弘治四年,泉州府及属县的食物类物品有盐、糖、蜜、茶叶(含香茶)。万历四十年,泉州及属县的食物类物品有盐、酒、糖、蜜、茶叶(含香茶)。
其他物品。弘治四年,泉州府及属县还有德化县出产的白瓷器,其他还有箬叶、蜡、青椒(即花椒)。万历四十年,泉州府及属县的生活用品有灯芯草席、芒帚、香(含松香、枫香、吉兆藤香、土降真香)、纸、生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