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漳州卷)121.月港的形胜与主要港口
杨愽《总论天下郡县疏》指出,漳州“以海为襟”,而月港、海沧等地为“溟渤要害”,([明]王锡爵增定,沈一贯参订:《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卷十四《台省名臣章疏类(一)》,四库禁毁书丛刊本,集部第92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70页)即月港靠海,为战略要地,也是海外贸易的重地。在海澄县未设立之前,月港地属漳州府龙溪县八都、九都(今属漳州市龙海区海澄镇),位于龙溪县县治东南25千米处,是九龙江入海口,“外通海潮,内接淡水”,为漳州海上交通与内陆航运的交汇点。相传月港“港水萦绕如新月,月色晶莹照港湾”,“其形如月,故名”([明]梁兆阳修,蔡国祯、张燮等纂:《(崇祯)海澄县志》卷一《舆地志·形胜》,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崇祯六年(1633)刻本1992年版,第329页)《嘉靖龙溪县志》记云,月港“南接田尾港溪源,北接西溪上流,潮汐吞吐,通舟楫……两涯商贾辐辏,一大市镇也”([明]刘天授修,林魁纂:《嘉靖龙溪县志》卷一《地理》,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2册,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影印本,第16页)。明人《建城议》云,月港“朝丹暮霞,潮汐吞吐,气象豪雄,舟楫流通,商贾辐辏”。明末泉州籍吏部郎中傅夏器《王公城碑记》云:“漳之南山麓所延,水势所趋。至龙溪县之八都、九都而会海。其地之形,水萦如月然,故为月港。人烟辐辏,商贾咸聚。顾其地,滨海际无涯,风涛出没无常。”林魁《安边馆记》亦云龙溪“月港、海沧、沙坂、崧屿、长屿、漳浦悬钟、徐渡诸澳,绵亘数百里,东际大海,南密诸番”,往东南为海洋,可以直达吕宋等地。
漳州西部诸河流向东流入大海,九龙江为主要干流。九龙江,亦称龙溪,是闽南最长的河流,合北溪、西溪二溪,朝东南一路浩荡前行,经石码、海澄注入海洋。月港地名最初指的就是从海澄港口沿南港顺流往东入海,直至海门岛的这一段九龙江入海口港道。明初漳州府通判王祎《临漳杂诗十首》云“雨溪遥合港,大海暗通潮”,正德时期福建都司掌印都指挥佥事杨勋《威镇亭》诗云“东北帆樯接闽越,西南水陆会潮汀”,反映了西溪北溪合并通海潮,另有南溪到港接海潮的盛况。九龙江入海口有沙洲。
《(乾隆)漳州府志》引旧《郡志》云:“鹿石槐浦行过峡而迤蜒,龙头虎甲折西方而交会。西溪北溪合海潮而奔迸于外,南溪倒港接海潮旋绕于内。席帽峙其前,三洲拥其后。”“席帽”是指紫帽山,“三洲”是锦江冲击而成的沙洲紫泥洲、浒茂洲、乌礁洲。
月港周围主要的河流有港口江、南溪等。港口江来自延平府和汀州府,“数百里而来,合九龙江及西、南溪之水,同入于海。潮汐吐吞,黏天浴日,浩然大观”。而南溪则距离海澄县治大约3千米,“受渐山、濠浔诸水,沿泰江、浮宫入于海”;而“大海之水自浮宫而入”,南溪与海潮在海澄县的南岐铺头山会合,“倒流纡綖,而分绕于邑内”,所以铺头山也称为到港山。
其周围港口主要有:卢沈港,自石马镇下大江而入卢沈地方,上通龙溪。普贤港,在九都,其上有普贤庵。海沧港,流通石箘,下有桥市。东头港,在东头山下。圆通港,在赤石江,小鱼生焉,是称珍物。鸿江港,在郑井鸿江社。([明]梁兆阳修,蔡国祯、张燮等纂:《(崇祯)海澄县志》卷一《舆地志·形胜》,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崇祯六年(1633)刻本1992年版,第329页)
唐宋以来,月港逐渐发展成为龙溪县滨海地区的一大聚落。人口渐稠,交易增多,宋朝在此设立海口镇,“收海道商税”。([明]刘天授修,林魁纂:《嘉靖龙溪县志》卷二《公署。古迹》,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2册,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影印本,本卷第25页)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龙溪县海口镇税务的年税额为1391贯539文,比同一时期长泰县在城税务的年税额1040贯844文要多350余贯,([清]徐松辑,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之《食货》,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341—6342页)这大部分应归功于月港海外贸易带来的税收。元末明初,朝代更替,月港也受到影响,海外贸易萎缩。至明朝前期,社会相对稳定,“生齿日繁”。至正德八年(1513),月港“人烟繁盛,商贾辐辏,海艘溪舶皆集于此,为漳南一大市镇”。《(崇祯)海澄县志》亦云:“正德间,豪民私造巨舶,扬帆他国,以与夷市。”《天下郡国利病书》亦云:“月港者,龙溪海上一大都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