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0 23:0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莆田卷)111.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重要典籍

 

 

古代典籍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文字载体。莆田现存的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古代文献资料,包括典籍、碑记、匾额、石刻等,主要有宋代蔡襄的《荔枝谱》《茶录》,宋代方略的《有宋兴化军祥应庙记》,元代林蒙亨的《螺江风物赋》,明代周瑛和黄仲昭的《兴化府志》,清代林清标的《敕封天后志》,等等。

 

一、蔡襄与《荔枝谱》《茶录》

蔡襄所著《荔枝谱》《茶录》两本科技专著,是莆田市记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著作之一,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科学价值、文物价值。

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谟,仙游县枫亭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

蔡襄先后任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和知谏院兼修起居注。后也曾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的国家。唐代,莆田就已种植荔枝,市区“宋家香”就是历史见证。宋代,兴化有“荔子甲天下”之称。

古代,荔枝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物品。福建荔枝很早就名扬海内外。淳熙《三山志》说:“故闽中所产,比巴蜀、南海,尤为殊绝。”兴化军荔枝种植面积大、品种优,特别是陈紫,“名冠众品”。

宋代枫亭,据《宋代草市镇研究》一书介绍:“丘陵岗峦,满坡荔枝,盛夏时节,绛囊似火。肉质上乘,闻名遐迩。仁宗朝名臣蔡襄故里赤湖所产的尤为卓绝。”蔡襄在福建为官期间,关注民生,对荔枝很有研究。《荔枝谱》嘉祐四年(1059年),他在任泉州知府时,撰写成《荔枝谱》,第二年,又以楷书体抄写出全书。《荔枝谱》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荔枝的专著。全书共7篇,约3000字,详细地记载了荔枝的历史、产地、生态、加工、贮藏、运销、服食等。书中还特别介绍了荔枝在国内销售情况以及对外出口情形,也十分具体地写了北宋福建路与兴化军的商业和海运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情况。他写道:荔枝“初着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漠、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而乡人得饫食者,盖鲜以其断林鬻之也”。

蔡襄为京官,仼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时,将《荔枝谱》进献仁宗皇帝,后刻印成书,留传开来。近代以来,《荔枝谱》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发行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蒲鲁士在莆田传教过程中,把莆田荔枝良种陈紫引回美国,按蔡襄《荔枝谱》记载进行栽培,取得成功,并在美国南部各州和巴西、古巴等国家推广,也获得成功。

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政务之余,深入茶乡调查,帮助茶农解决生产和销售问题,并详加记录。他还负责监制北苑(今建瓯)贡茶,写了组诗《北苑十咏》,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北苑水土和贡茶采制、品尝等盛况。蔡襄对培育优良品种、制茶、煮茶技艺、用水、火候、茶具、品茶等也都作了精心独到的研究。皇祐四年(1052年),他著成《茶录》一书,呈献仁宗皇帝。仁宗阅后,命送入内府珍藏,还勒石传于后世。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蔡襄将其修订后刻印刊行。近代以来,《茶录》也被译成英文、法文等向世界传播、交流。

《茶录》一书分序言和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熁盏、点茶十目,介绍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茶录》是继唐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重要的茶学“扛鼎之作”。

《茶录》一书的刊行,推动了福建建州(今建瓯、武夷山一带)包括兴化茶叶生产和茶具(茶器)制造。

《茶录》为了促进商品流通与经济发展,蔡襄还推动福建官道整修、桥梁建造、码头兴建。他在泉州为官时,倡导、主持修建著名的洛阳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被誉为“海内第一桥”,解决了闽南南北交通问题,对促进泉州港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蔡襄在兴化军涵头镇主持兴建的码头,称端明码头。在枫亭倡导、主持重建的塔斗山天中万寿塔,成为太平港的导航航标。

 

二、方略与《有宋兴化军祥应庙记》

方略,字作谋,宋兴化军莆田县白杜村(即今城厢区白杜村)人。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历官崇德县县尉、提举广东常平、琼州知州,直至潮州知府。他为人正直,为政清廉,曾反对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遭受当权派打击,被贬官。他又是位藏书家,家有“万卷楼”。他整理祖上藏书,编辑有《万卷楼书目》一卷。

方略家附近有座祥应庙,原名大官庙,五代时创建,奉祀海神,“显应”的传说故事远近闻名。泉州海商、船民都会前来祈求航海平安。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赐庙名“祥应庙”,并赐封海神为“显应侯”。“显应侯”深受船民、海商崇拜,特别是海商,把它视为航海保护神。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祥应庙重建,绍兴六年落成。绍兴八年,祥应庙邀请方略撰写该庙重建的庙记。方略应允撰写了《有宋兴化军祥应庙记》,并由左朝散大夫、尚书驾部员外郎方昭书写。当年立碑于庙中。

《有宋兴化军祥应庙记》碑刻《有宋兴化军祥应庙记》首先介绍了祥应庙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民间传说和褒封“显应侯”“显惠侯”的经过。庙记写道:

郡北十里有神祠,故号“大官庙”。大观元年,徽宗皇帝有事于南郊,裒百神而肆祀之,于是诏天下名山大川及诸神之有功于民而未在祀典者,许以事闻。部使者始列神之功状于朝,从民请也。次年赐庙号曰“祥应”,其后九年新祀明堂,复修百神之祀。而吾乡之人又相与状神之功迹乞爵命于朝廷,太常上其议曰“显应侯”。天子亦嘻,时则宣和四年也,惟神威灵惠我一方,宜有以宠异之,乃宸笔刊定显恵侯。时则宣和四年也。谨按侯当五季时已有祠宇,血食吾民。……往时游商海贾,冒风涛,历险阻,以谋利于他郡外蕃者,未尝至祠下,往往不幸,有覆舟于风波,遇盗于蒲苇者。其后郡民周尾商于两浙,告神以行舟,次鬼子门,风涛作恶,顷刻万变,舟人失色,涕泣相视尾曰:吾仗神之灵不应有此,遂号呼以求助,虚空之中若有应声。俄顷,风恬浪失,舟卒无虞。又有泉州纲首朱纺舟往三佛齐国,亦请神之香火而虔奉之,舟行迅速,无有险阻,往曾不期年,获利百倍。前后之贾于外蕃者,未尝有是,咸皆归德于神,自是商人远行莫不来祷。

庙记是福建宋代海内外交通的见证,也是莆田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历史见证。

《有宋兴化军祥应庙记》碑刻,高1.5米,宽0.9米,楷书,全文1857字,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林蒙亨与《螺江风物赋》

林蒙亨(1291—1361),原名林亨,元代兴化路仙游县连江里(今枫亭镇)人。他岀身贫寒,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屡试不第,以教书为业,边授徒边刻苦读书,知识渊博,熟识天文、地理、理学、历史,善文章,能词赋。《连江里志》说他“方其怀才未遇,人或未之信也,作《螺江风物赋》自寓”。元至正三年(1343年),53岁的他入京应试。传说殿试第一。后授官朝奉大夫。6年后,辞官回归故里,隐居于龙华宝幢山。

林蒙亨出仕前撰写了《螺江风物赋》一书。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很有历史价值、史料价值、文学价值,是一部研究枫亭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不可多得的史料著作。

《螺江风物赋》一书介绍枫亭地理位置之险要:

极莆阳而南,其地为枫亭,与温陵之北界相接;其山为青螺,与沧海之地脉相通;其水自赤湖而东,汇于螺峰之下,与沙坂之人家相为环绕。其人与物之所出,非他所比也。而昔之高人胜士,鲜有揄扬之盛而铺张其美者。

接着又详细介绍枫亭的地理变迁与历史沿革:

繄昔之风物,信人杰地灵之所钟。结枫为亭兮,古仙人之遗踪;大侯小侯之东盘,九仙之西踞;北有勒马朝天之岭,南则石牛之九峰。大海迎其潮兮,支分于箨笼岳秀;一溪浩其流兮,源发于南之大同。远而眺之,美相玉立而献状,五侯戟植以排锋。联冈万迭,突然而有太子;插云千丈,巍然而有壶公。近而视之,夭矫乎九龙英雄之气,山猿飞而地豹眠。奔腾乎西北者,不知其几千万里。左界昆仑、大帽之峻,缀于鸿渐、铜鼎之峨峨;右界云门、谷山之峭,承于大象、塔斗之颙颙。公侯草市,百年之古谶呈象;丞相鸿陂,千顷之神渊跃龙。湖赤鲤而横亘乎其旁,岫青螺而特立乎其中。

进而写螺江物产之富饶,人物之昌盛,写道:

一哄之市,百货骈集;五达之逵,四方会通。千门楼阁而鳞迭,万室罗绮而尘红。览旧德之名氏,则异材迭出,盛事旁午。皆故老之相传,以为故国之强宗。昔仆射兮今丞相,更累世而振东阳之旧阀;前端明兮后右司,不十年而总全闽之元戎。一家八虎,并列乎中丞、散骑;对门五马,相辉于西蜀、南雄……

其斥卤之滨,则煮海以为盐。荡以信潮之汹涌,暴以朝日之瞳昽;场地既干,火烈具举。黔灶罗列而欎攸,青烟直上而冥蒙。浩浩乎昆山玄圃之玉,镕炼消散,乍飞乍聚;皎皎乎太白峨眉之雪,眩转的皪,不澌不融。官府赦其征,亭户公其鬻;迩者收蓄而盖藏,遐者输转而运载。百味所须,四时所急。盖出之愈泄,而积之愈丰。缘高崖,逾绝险,历他州,入异县,虽千山万岭之荒隅斗僻,而食之者与谷同化,赍之者与海分功。

其沃衍之畴,则植蔗以为糖。春养其萌,夏粪其株;秋敛其叶,茎修节疏;冬食其干,肤腻液充。伐者如木,束者如竹。入佳境,解朝醒,虽醍醐膏露之滋,不足以比其醲。于是刳木为槽,断木为杵,饱万夫之食,而明烛继夜,长歌相舂。槌壁成哨,擘圭作甘,酾以清泉,甑不炊而神液滋漉;高灶蒸云,列鼎腾烟,调以甘膏,火不停而灵砂自镕。于以盛之万瓮竹络,于以奠之千艘桂楫。顺风扬帆,不数日而达于江、浙、淮、湖,都会之冲。北方之人,京尘渴肺,储金宝以待入浦之舟,而往来之憧憧。若此之类,言之不尽。

盖其风土之所出,人物之所合,水陆之所备,舟车之所会,既日盛于一日。自远方而来迁家者,复多于穴之蚁,窠之蜂。人但见今日人家之密,而不知异日黄沙之坂,芳草之蒙茸。

螺江之富庶、繁盛,必然促进港口之发展。《螺江风物赋》记述了螺江历史上的繁华,生动地说明了它为什么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之一。

 

四、周瑛、黄仲昭与《兴化府志》

莆田修纂地方志始于南宋。南宋时有人修纂过《莆阳志》,但没有流传下来。元代,没有人纂修过兴化地方志。明代,许多人修过兴化府志。弘治(1488—1505)年间,莆田县人周瑛和黄仲昭纂修了《兴化府志》,并流传至今。

《重刊兴化府志》周瑛(1430—1518),字梁石,号翠渠,原莆田县人。进士出身,曾官至贵州布政使。为官期间,颇有政绩,并亦官亦文,曾主撰《漳州府志》《蜀志》《广德志》等,著有《翠渠类稿》。致仕回乡后,关心家乡文化事业,与黄仲昭合撰《兴化府志》。

黄仲昭(1435—1508),名潜,以字行,号退岩居士,原莆田县人。进士出身,曾为编修,官至提学使。他曾编写《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南平县志》,主编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著有《未轩集》。

周瑛和黄仲昭两人应兴化知府陈效邀请,主持编写《兴化府志》。从弘治十四年(1501年)开始,至弘治十六年成书,历时3年。周瑛“领总志”,黄仲昭领“人物志”。

《兴化府志》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纪。“每纪提其要以为纲,叙其事以为目。凡遇成制,谨以全文收录,其他各推论本末得失,以究事理之归,以附于本纪之下”,“终篇所述,皆以修政立事、济人利物、移风易俗为主”。全书共54卷,65纲,257目。分为《吏纪》《户纪》《礼纪》《兵纪》《刑纪》《工纪》《外纪》。其中《吏纪》详写郡县、官员、府县官年表、监官、劝驾录、年劳录,《户纪》详写山川、里图、户口、土田财赋、徭役、货殖、山海物,《礼纪》详写分野、气候灾祥、风俗、学校、科目、礼乐、礼纪等以及艺文、人物列传,《兵纪》详写兵政、驿递、铺志、武臣事,《刑纪》详写刑法,《工纪》详写廨署、道路、水利、上供,《外纪》详写二氏等。

《兴化府志》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面记述了古代至明前期兴化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文物古迹、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是今人考察、了解古代莆田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资料。

 

五、林清标与《敕封天后志》

《敕封天后志》是清代莆田人林清标于乾隆(1736—1795)年间编纂成书的,分上下两卷,是第一部关于妈祖信仰的系统完整的学术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林清标,字弼侯,号韦亭,兴化府城郊长丰人。他是九牧林林蕴之后,出身于书香门第。林清标于乾隆六年(1741年)考中举人,后参加会试,未中,列为副榜。被派往惠安县担任教谕,著有《苑舫居诗文集》六卷。为了编纂《敕封天后志》,他回到家乡,深入府城兴化、妈祖诞生地贤良港与羽化地湄洲屿,以及莆禧、门夹、平海、白湖等地妈祖庙考察,收集地理和历史资料、妈祖传说故事,并到府学、县学搜集有关妈祖的文献资料,然后分类梳理。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前人叙文纪传,未经细考,故多差讹”,并且“次序错杂,间多有附会”,且“板多散失,后有辑时,事以增补重刊而未尝广传”。于是确定了编写原则:“无从核实而不录”,“核实付梓,使人有所考而无疑。”他确定这部书为“兹就家乘,而祥其实,目之曰志。志者,志其实也”。他不辞辛劳,认真考证资料,去伪存真,终于撰写成书,并且做到“爰仿古人左图右书之法,浮者删之,实者录之,编次绘图,以成一部信书”。

《敕封天后志》是一部林氏家族史以及妈祖为人为神的传记和庙志。它简略地介绍莆田县、兴化府地理,以及湄洲屿、贤良港概况,并介绍郑和、施琅、兰理以及汪楫奏疏、碑记等,还有“贤良港祖祠考”“湄洲庙考”等,以及众多的插图,很有历史资料价值。

《敕封天后志》有选择地介绍了妈祖传说故事49个,这些传说故事,有的发生在国内各地,有的发生在海外。

妈祖传说故事就内容看,围绕“孝”和“忠”进行编织,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种,关于“孝”与“友”的内容。“百善孝为先”,这是古代伦理道德第一要求。为此,林清标选择“机上救亲”与“航海寻兄”的传说。第二种,关于为民为国的内容。其中,为民的传说包括“救商”“祷雨”“恳请却病”“除水患”“圣泉救疫”“救旱”“救瓯闽涝”“钱塘助堤”“托梦护舟”等;为国的传说几乎都是国家发生大事时,妈祖挺身而出为国效劳,如“金山助战”“助漕运”“救郑和”“破倭寇”“历庇封舟”“井泉济师”“澎湖助战”“引航澳”“保护册使”等。第三种,关于神话传说,如“诞降”“窥井”“湄岛飞升”“降伏二神”“收晏公”“收伏二怪”“托梦建庙”“蕉符改革”等。

《敕封天后志》所收录的妈祖传说故事,按年代编排,从中可以看到妈祖信仰发展的轨迹,及当时相关的海事活动。

书中还收录了自北宋末宋徽宗到清嘉庆时历朝历代皇帝褒封、诏书、御祭文,以及各个朝代大臣的奏疏、谢恩疏。其中郑和的奏疏与施琅的《师泉井记》尤为珍贵,明清之际五位高级官员和文人撰写的序言也颇有价值。

书中还明确了妈祖诞生日和羽化日。历代典籍中对妈祖诞生日和羽化日的记载各异,有唐玄宗时和宋哲宗时等五种说法。《敕封天后志》明确妈祖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羽化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此种说法为后人广泛认同,并成为定论。

妈祖诞生地问题,有湄洲、贤良港、泉州、霞浦等各说。各种典籍中记载也有不同。《敕封天后志》明确妈祖诞生在莆田贤良港。妈祖之曾祖“弃官隐于海滨贤良港……(天后)所窥之井即港之麓,升天则在海屿湄洲也”。“九月九日到湄洲飞升。”贤良港,“俗呼黄螺港,乃天后生长之乡”。《敕封天后志》还作了考证,并绘图说明。这也逐渐为后人认同。

《敕封天后志》是第一部关于妈祖的人物总志,也包括地理志、文化志、民俗志等,而且是资料收集、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典籍。它的刊行,使得妈祖传说故事在闽台,在全国乃至海外广为流传,影响颇大,推动了妈祖信仰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一步传播。

 

六、明代《设色星图》

明代《设色星图》为大型卷轴画。它是莆田古代海上交通有关导航的重要参考之一。《设色星图》原藏于涵江区霞徐天后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发现。它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与古代航海有着密切关系的大型彩绘星图。

涵江霞徐天后宫明代设色星图该星图残长148厘米,宽90.4厘米。中央绘制彩色星图,上下有文字说明。设色星图上的星宫,基本上仿照我国传统的以北极星为中心,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主体的画法。全图共画有288个星宫,约1400颗星。其中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主座特别用红色描绘,其余的星都画成黑白点。各颗星辰大小不同,表示星辰的视亮度。星图中心还绘有一圈罗盘。

1977年,《设色星图》被鉴定为明万历至清康熙前绘制的古代重要的有关天文的文物。1978年出版的《文物》杂志详细介绍《设色星图》:“星图上画有北极黄道、赤道、二十四方位。星图上有二十八宿,二百八十八个星宫,约一千四百颗星;外框画有四十四神像,有的凶悍威严,持剑骑兽,有的脚踏烈火,有的文雅闲静,趺坐养神,神志各异,形象逼真。”

《设色星图》中央圆贴出了一个罗盘,星图的方位与罗盘一致,说明当时航海中为了把准航向,就是把星图摆在桌上,放上罗盘,用星图进行导航。此星图的绘制不但在研究古代航海、天文方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说明了古代海上航行是以罗盘和星辰导航的,也证明了莆田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止点之一。

2014年,《设色星图》被送往北京参加“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丝绸之路特展”。现存莆田市博物馆。

 

七、《水路簿》

《水路簿》为明清时流传于莆田民间的手抄本。它是古代莆田先民在长期航海实践中积累的海上航行经验的结晶。先民们驾船从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出海,捕鱼、经商、巡海,航行在港湾中、在远海上。他们为了海上顺利航行,学会识别岛屿、山头、礁石等地理标志。指南针发明以后,又学会使用罗盘,结合潮水涨落情况,驾船航行。经过长年累月的实践积累,形成了一套经验,并世代口耳相传下来。到了明代,他们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编成《水路簿》一书,作为当时和后代航海的指南。

《水路簿》抄本共178页,约4.5万字,有4种笔迹。它详细记录了古代莆田人航海东至台湾府、基隆、澎湖,南至泉州、厦门、汕头、广州、香港,北至福州、沈家门、宁波、上海、山东、天津等地的足迹,以及古代莆田人航海时用罗盘,以山头、岛屿、礁石等为地文导航的航行水路及航线。手抄本中有一些民间常用的字、方言及已消失的古地名,如“岙”为今“澳”或“坳”;湄洲,古称监头,即港头;“东湖”和“吉了”为今日的东吴;“西庭”为今日西亭;“浮熙”为今日莆禧。手抄本还记录了航行沿途那些躲避台风的澳口的位置。

书中所记载的进湄洲湾水路方向:

湄洲土名监头岙(方言即港头澳),抛船对沙岙也可抛,北风泊流至妙、敲船流东半可入监头岙,西北有沙坛,浅不可近。西北敲上有沉水礁,可防湄洲贼岙,可寄流甚摆,西有香炉礁,东南一列俱是沉水礁,北面亦有沉水礁,西去是屿南有大浪,北面门中有礁出水。打浪中间有竹排礁,水满看见。夜间行船须仔细也。大竹屿东南面鼻外有三四块名曰双善礁,礁外尚有平板礁一块。……看直山步黄岐螺外岙东鼻尾,有大树出铁钉屿,鼻正身又再看直山,步红瓜屿开嘴正身横山,步内面牛头山,搭桶盘屿峣角正,身欲入吉了,北面鼻尾有礁,南鼻内亦有礁,船对中直入吉了。西庭西亭前可逃台,无甚好处。入内去是西庭后忤不可逃台,鼻尾不可有礁并沙汕,候水返八九分,进入蚵壳庭,小船轻船可逃台无甚好处,外面有沙汕亦浅。吉了城北亦可逃台。出吉了东北亦有沙汕浅,亦寻正沟看沪角石,直出北面沙汕尽离。铁钉屿东头亦有沙汕,铁钉内门小船可过。水满、水退干浅,大船从铁钉屿东,水退干不可过。东面亦有沙坛,不可倚东。铁钉屿下有太宝礁,看横山,步铁钉屿尖搭东湖(东吴)乡尖正身看直山步浮熙(即浮曦)角西面山尖、塔磨石山鼻正身退半托,有铁钉屎礁,不可太倚也。

乌龟内打水贰拾托,外打水叁拾余托,东面遂是乌龟乌龟仔山,可抛小船。龟门小船可过。内面是湄洲用单酉取之。内面是蚵壳庭可逃台。上去是内东沪岙,……看内面南日山西寨头内虎仔屿出头即可,头起就无犯也,上去是牛屿也……牛屿亦有牛尾礁,夜间行船可防牛屿,门可过船者。内面观音岙,欲入岙,可用单酉取之,此针是牛屿下进入者。

书中也记载了兴化湾航道航行路线,即从南日水道进入兴化湾内的水路方向:

南日岙,好抛北方岙,岙底有礁一块,抛船不可太倚……东去是小日头也。小日头,西去中间有草难一块,礁东有沉水礁仔一块,看直山步南日虎尾仔屿,相躭鼻小开门,但是上洛无风之时,流水冲礁上,洛船者可倚小日头可倚倚过……看横山步大南日大山尖搭小日头山东南山尽尾相牵,正身南日流东水敲船过野马门也,上去是野马门也……野马门,门口有牛屎礁一块,沉水在野马门屿西面……看野马东头搭门扇后小开门可过牛鼻北门,大小船倶可个,北有塔仔屿,南有礁一块,水退半出水看直山,步北鼻牛角山搭搭仔屿涂寨……

此外,书中同样记载了平海湾航道航行路线:平海岙欲出南进士屿门,看鹭鸶屿躭南进士即可头对门出平海,虎角沙岙口开有礁生外,水退干出水行船,不可太倚。

《水路簿》详细记录莆田海域水路经过的岛屿、礁石和内澳所在地,以及船只航行路线,还有船只避风的澳口,是莆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之一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