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0 22: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莆田卷)110.莆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史迹

 


莆田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见证了莆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一、码头遗址

兴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岸重要地区,兴化三大海湾繁华的港口码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并且至今仍保存许多重要的码头遗址、遗迹。

贤良港古码头遗址,位于今湄洲湾北岸开发区港里村,原名黄螺港码头。唐代兴建,宋时扩建,以条石砌成,长约600米,设施更加完善。现存宋建石砌码头,约60米长,还存有系缆石。贤良港码头虽历经千年,仍保存较好,现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诗人吴德昭诗云:

风起芦花水国秋,黄螺港曲海潮流。

声闻鸿雁寒偏早,浪激蛟螭怒未收。

恍惚吴胥涛更憾,别离楚屈更犹愁。

贤良胜景于今在,何必广陵咏溯游。

明代吉了港遗址吉了港遗址,位于湄洲湾畔、忠门半岛东吴村。港口码头为宋代兴建。现仅存明代石砌码头遗迹,还保存古城城墙遗址以及航标塔——东吴石塔。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秀屿港码头遗址,位于湄洲湾畔、东庄镇秀屿村。曾几度繁华,最多时拥有海船400多艘,富甲莆阳。清初截界,化为焦土,一蹶不振。民国时重建一码头。如今,随着秀屿港大规模开发,已为新的大型码头取代。现仅存港口码头遗迹。

太平港码头遗址,位于湄洲湾畔、仙游县枫亭镇。宋时兴建。现存三处宋代港口码头遗址以及航标塔——天中万寿塔。

白湖港码头遗址,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阔口村。宋代兴建。现仅存留唐宋港口码头遗迹。

平海港平海港码头遗址,位于埭头半岛、平海湾平海澳、秀屿区平海镇。平海,原名南啸,原为渔村、渔港。宋代开辟为商港,并在其上兴建世界上第二座妈祖庙。明代,改南啸为平海,在平海设置平海卫,兴建平海卫城,管辖莆禧千户所和南日山水寨,保卫海防和海上交通运输安全,打击海贼和倭寇的抢劫破坏。清初,平海成为清廷福建水师最重要的基地,为收复台湾、保卫海疆安宁做出了重要贡献。施琅手书《师泉井记》和“师泉”石刻,见证了那段历史。现平海天后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涉台重要文物。平海港还一直是莆田重要的渔港。

涵江港码头遗址,涵江一直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密切。涵江,宋代兴化重要市镇,福建水陆交通要冲之一。今涵江仍保留海岑前、新港、徒门三处港口码头。其石刻仍在。宋代修建的下徐天后宫和蔡襄书写的“端明”石刻、明代《设色星图》以及下徐造船厂,记忆了涵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宁海港码头遗迹,在今涵江区镇前村。码头遗址已无从查找。

此外,莆田还有兴化湾畔迎仙港、江口港等港口遗迹。

 

二、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石塔

石塔(包括佛塔),是古代海上交通以及军事活动中用于警示、导航等的设施之一。千百年来,作为海舟航行以及进出港口的导航设施的石塔,不少至今仍屹立在莆田各港口。

望夫塔,位于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高望山上(今称塔山)。形成于汉代,唐代建,20世纪80年代重建。石构,五层,直径六米,出檐为八角形。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今,望夫塔附近村庄还流传着周氏垒石登高遥望出海经商未归的丈夫的传奇故事。明诗人林允升作诗纪念:

此塔曾传为望夫,朝朝拾级自踟蹰。

怀人长共云航渺,雨落空山泪滴珠。

天中万寿塔,又名青螺塔、塔斗塔、摘星塔,也称阿育王塔、宝箧印经塔。位于湄洲湾畔、仙游县枫亭镇塔斗山顶上。传说该塔始建于盛唐,也有说建于五代。北宋仁宗时,蔡襄主持重建。全塔以花岗岩青石砌筑,方形,实心。天中万寿塔坐北向南,五层,高7.4米,边长5.1米,基座边长7.8米。三层须弥座,束腰处雕刻精美。塔斗山,海拔118米,塔建于山顶,高5米多,凌空而起,直插云霄,极为壮观。民间相传,郑和下西洋的舰队也曾停泊太平港。天中万寿塔作为千年古刹会元寺佛塔,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印证,也见证了枫亭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与佛教文化交流历史。天中万寿塔,东吴塔作为太平港航标塔,千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塔至今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吴塔,又称吉了塔、吉廖塔,位于湄洲湾畔、忠门半岛东吴村。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建。仿楼阁式,石构,八角七层,通高21.54米。底层正门向东偏北,边长2.11米。正门两旁雕刻武士,其他层面置佛龛,雕佛像。各层塔门雕刻“祝圣伟望”“古刹嘉馨”“海上鳌峰”以及建塔纪年等。须弥座束腰处雕刻鸟兽图案。东吴塔为进出吉了港发挥了导航作用。至今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贤良港石塔贤良港航标石塔,位于湄洲湾畔、山亭镇贤良港(港里)村古港边、天后祖祠东侧。宋代建筑风格。塔为方形,累石叠砌而成,塔尖小,正方形。石塔四面壁上皆雕佛龛与佛像,简约古朴。上为塔刹,顶部为法轮。此石塔是贤良港重要的入港导航设施。现保存完整,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贤良港(港里)的重要文物。

塔仔塔,位于木兰溪出海口、兴化湾内塔仔屿上、荔城区北高镇汀江村。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楼阁式,青石砌成,四角五层,空心,塔刹葫芦型,塔尖已断。高约15米,边长4.6米。底层朝东开门,门高1.48米,宽0.78米,内有石雕像。内置石阶,通至三层。下三层有洞眼,对外瞭望。塔仔塔是早期进出三江口港、涵江港船只的辅助导航设施。

 

三、古窑址与“瓷之路”

宋元明时期,兴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对外贸易,瓷器是大宗出口物资之一。兴化制瓷业相当发达,现存的宋代古窑址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

宋碗洋窑遗址莆田、仙游、兴化三县若干岗阜上,散布着一处处古窑。这些地方,高岭土和燃料资源充足,生产的瓷器种类繁多,富有民族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宋至明时,这里生产的瓷器,经兴化各港口和海上“瓷之路”流播至朝鲜、日本、东南亚,甚至印度洋、亚丁湾沿岸各国和地区。

历史上,莆田陶瓷器生产很兴盛,也对外输出。宋《莆阳志》和明弘治《兴化府志》都写道:“兴化县徐州村有青磁窑,今废;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烧造器皿颇佳;及本县北洋澄林有磁窑,烧瓮碗碟,南洋濑溪有磁窑烧酒缸、花盆等器,景得里(今黄石附近)又有瓦窑,专烧造砖瓦,阖郡资以为用。”

莆田市发现宋代窑址就有十多处:

庄边窑址,在庄边镇碗窑垅。宋代建。周约400米,烧制青、白、黄瓷生活用品。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碗洋窑址,在西天尾镇碗洋村。宋代建,明清时仍在生产,以青瓷为主。遗址内遍地瓷片。

还有许山窑址、瓦窑垅窑址、过洋窑址、笼口山窑址、溪车窑址、新塔村窑址、云居窑址、碗边窑址、圣山窑址等。

这些古窑址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实物佐证,也是莆田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交流的历史见证。

 

四、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重要桥梁

莆田古代桥梁主要有石梁桥和石墩木梁桥两种,个别地方还有廊桥等。莆田现存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联系的古桥梁有熙宁桥、濑溪桥、宁海桥、江口桥、小屿桥、太平桥等。

宁海桥,位于木兰溪入海口、荔城区和涵江区交界的古宁海渡上。始建于元元统二年(1334年),桥梁建成后,白湖港和宁海港日渐衰落,三江口港兴起。后多次重建重修。现宁海桥为伸臂式石梁桥。船形桥墩,14墩,15孔,桥面用75根巨型条石铺就,长2257米,宽58米,高10米。桥两端立石将军和石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海神与重要宫庙

《有宋兴化军祥应庙记》碑宋代,兴化(莆田)背依戴云山脉,面临台湾海峡,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区域。自古以来,海上往来船只多,而航海活动风险大,危险性和偶然性事件多,因此产生了海神崇拜。宋代,兴化就产生了妈祖、光济王、柳侯、显应侯、水部尚书等海神信仰。莆田境内海神庙众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湄洲祖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妈祖信仰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海天后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涉台重要文物。天后祖祠、文峰天后宫,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祥应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宋碑刻《有宋兴化军祥应庙记》,是莆田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重要实物见证。除妈祖宫庙外,还有柳侯庙、光济王庙、水部尚书庙等。

 

六、烽燧

烽燧,又称烟墩。烽燧是古代边防及军事活动中用于侦察、警备、通信等的军事设施。汉唐时广泛应用于丝绸之路上,保护丝绸之路畅通。烽燧,兴化地方则称为墩台、斥堠。

明代,倭寇不断侵犯,加上海盗活动猖獗,为了防倭、防盗,明朝廷在兴化府除设兴化卫外,又增设平海卫、莆禧千户所,以及迎仙、冲沁、青山、嵌头、吉了、小屿巡检司,并设南日山水寨。墩台“为传报边寇声息而设”。从江口至秀屿100多千米的沿岸险要处共设置有59座墩台,行侦察、警戒治安之职。岁月变迁,风雨剥蚀,现兴化的诸多墩台,仅存遗址、遗迹。

兴化湾畔有迎仙烽燧、茶浦烽燧、哆头烽燧、三江口烽燧、谷城烽燧、埕口烽燧、后峬烽燧、黄崎烽燧、鲫鱼烽燧、岩沁烽燧、东林烽燧、湖边烽燧、澄港烽燧、石城烽燧等。

平海湾畔有察山烽燧(位于南日岛)、下徐烽燧、石井烽燧、小澳烽燧、石狮烽燧、嵌头烽燧、山西烽燧、山柄烽燧等。

湄洲湾畔有文甲烽燧、火头烽燧、东湖烽燧、砺前烽燧、大仑烽燧、吴山烽燧、绳屿烽燧、林边山烽燧、上殴烽燧、草厝山烽燧等。

以上烽燧遗址,至今依稀可见。

 

七、水道

水道是舰船海上航行必经的经一定整修的航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形成的水道是古代通往南洋和西洋的海路的一段航线。

古代莆田海域最主要的航行水道,有南日水道、湄洲湾水道等。

南日水道,位于兴化湾和平海湾交界处外、埭头半岛突出部石城角和南日群岛以及大小乌丘屿之间,直达台湾海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代,东海至南海的船只都要经过南日水道。这一水道,现每天众多舰船航行于此,被称为“黄金水道”。

南日水道水下考古曾发现10处沉船遗址,其中南日小日村周边就有7处遗址。南日水道打捞的沉船遗物有宋元两代青釉碗、铜钱,如“大观通宝”“熙宁通宝”“绍兴通宝”等。它们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上这一黄金水道久远的历史。

门峡仔沉船遗址,位于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东吴村外海域,曾打捞出唐代青釉碗、罐等陶器。

莆田市还开辟有其他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