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莆田卷)109.近代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重要人物
一、林伯清
林伯清(1890—1930),字万曦,涵江区鳌山人。1909年,20岁的林伯清开始在厦门、漳州一带经商,在同乡支持下创办“永发办货行”,办理乡亲前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手续和接待回乡华侨等业务。之后,他又在涵江创办“大成办货行”,经营桂圆干、荸荠、豆饼和大米等,运销海外。
1928年起,他经过实地考察,认为秀屿的地理位置独特,建港条件好,可停靠大型船舶,又是一处老港口,有一定基础,还考察了湄洲湾沿岸莆田、仙游、惠安三县货源及其销售情况,认为发展海上交通运输大有可为,就决定在秀屿兴建码头泊位。下定决心后,他创办兴安公司,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征集土地,聘请相关人员。经三年努力,终于在秀屿建成一座栈桥式水泥码头。与此同时,他以“兴安公司”名义,购买五艘轮船、九艘机动船,组建船队,开辟多条航线。他的船队航行于市内、省内各港口,并远航至温州、宁波、上海等地,运出桂圆干、食糖、生猪等特产,运进豆饼、纱布、煤油、肥田粉、杂货等。
秀屿港重新崛起,成为莆田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新的起止点。1930年,林伯清被杀害。1939年,秀屿码头及其他设施被日寇飞机炸毁。
二、蒲鲁士
清末民初,蒲鲁士奉美国美以美耶稣会的派遣,以传播福音为名,到兴化地区传教。他的传教活动,客观上也促进了西方设备、技术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蒲鲁士(1864—1917),号叟堂,美国乌省泉田城新历克顿乡人。毕业于美国何省卫斯理神学大学,获博士学位。1889年,蒲鲁士赴新加坡等地传教。1890年,他和妻子蒲星氏一起,被派到福建兴化地区传教,主持兴化教区教会工作。1892年,他创办了福音书院,并自任院长,培养了40多名传道人员。后停办。1901年,书院再度开办,蒲鲁士再任院长。
为了宣传圣经,扩大基督教影响,也传播西方文化,1897年,蒲鲁士又在莆田城内创办了美兴印书局,自任局长,又创办美兴书坊,出版中文《新旧约全书》,同时承印社会各界的印刷品,还印刷罗马字母和莆仙方言音的基督教其他经籍。1898年,蒲鲁士创办了《奋兴报》(罗马文版)。1908年,又创办中文《奋兴报》,其妻子蒲星氏主持报社工作。报纸内容除了宣传基督教教义及其活动,还大量报道地方与国内外大事,特别是美国新闻。
1904年,蒲鲁士将西学堂扩设为哲理中学。1906年,蒲鲁士在福音书院内附设师范学校,自任校长、教员,为教会培养师资。蒲鲁士夫妇还创办其他中学、小学,并选送一批学子到美国留学。1905年,蒲鲁士夫妇在莆田创办兴化女医院,在涵江创办兴仁医院,在黄石创办仁济医院。
为了推销美国商品,1899年,蒲鲁士创建了美兴纺纱织布局,开了莆田机器纺织之先河。1909年,蒲鲁士在涵江设立义德洋油栈,自任经理,销售美国美孚洋油。1912年,蒲鲁士推荐亲信担任亚细亚火油分公司经理。之后,在蒲鲁士支持下,涵江宫口设立源丰煤油栈,推销美国煤油。这一年,蒲鲁士赴东南亚婆罗洲,与当地政府订约,在沙捞越地区租赁山地,然后回莆田组织莆、仙两县的教徒前往垦荒种植,并规定参加垦殖的教徒必须捐出十分之一的收入给教会。次年,蒲鲁士又支持教友创办面粉加工厂。1915年,蒲鲁士还创办了兴善汽船公司,购置了水上木制汽船,使用机器动力驱动,往来于城、涵两地。同时,他又在城内、涵江、黄石开设机器碾米厂、面粉厂、制糖厂、肥皂厂等。第二年,莆田沿海堤坝决裂,海水淹没沿海大片农田,蒲鲁士出面,募集资金,修复了东埭石堤。
蒲鲁士在兴化地区生活了27年,1917年返回美国,并带回莆田特产荔枝种苗,在美国试种,移植成功,并在美国南部各州和巴西、古巴等国家推广,也获得成功。不久,蒲鲁士病逝于美国家乡,终年54岁。
三、华实
华实,字秋庄,英国苏格兰人。华实早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硕士学位,宣统元年(1909年)奉英国圣公会之命,来到莆田传教,先在兴化圣教医院即圣路加医院担任外科医生,1912年接任圣路加医院院长之职。
1913年,医院增设产科,提倡科学接生,还附设产科学校,培养护士。他还建立了医院基金会,筹集资金,并在莆田东门外下墩村购置农田一百多亩,设立田庄,以出租农田收入扶持医院发展。1918年,创办红十字会,发展会员。
华实还在莆田创办了多个实业公司。1913年,他投资购买一台立式单缸十二匹柴油机,安装了一艘二十个座位的客运小汽船,取名“捷兴号”,搭载旅客,航行于莆田城区至涵江之间航道上。随后,他又购置了汽车,用于运输,还为医院进口医疗设备。华实还热心支持教友创办实业,帮助教友引进机器设备,创办粮食加工厂和铅字印刷厂等。
1918年8月,杨持平率领安溪民军会合莆仙民军(人称“南军”)进攻驻莆城、涵江两地的北洋军队(又称“北军”)。双方激战数月,死伤惨重,散兵游勇又到处抢掠。华实和关陈谟等人发起成立莆田县红十字会,救护伤病员,拒绝民军入城内搜查。后来,华实还出面调停,划莆田为北军防区,仙游为南军防区。战事遂告平息。1922年,粤军军长许崇智率部进攻福建,闽督李厚基败退莆田。华实为了避免溃兵进入城内骚扰百姓,冒雨募款400多元作为北军遣散费,将散兵游勇遣散出境。1924年,福建军务帮办王永泉被孙传芳部所驱逐,大批溃兵涌入莆田,城里兵匪剧增,大肆扰民。华实竭力抚恤灾民,并以红十字会名义为军队筹款,动员军队退出莆城,使境内百姓免遭兵祸。1925年,忠门乡农民奋起抗捐抗税,夺取军警枪械,杀死官兵。华实又主动充当调解人,动员群众送还枪支,并交纳罚款2.5万元,平息了事态。
华实在莆田居住了26年,他治病救人,创办不少近代工业企业,引进了部分国外先进设备,对莆田近代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还积极筹款捐资修建了木兰陂、东角堤、玉湖堤、沟下桥、玉塘桥和铺砌了数十里松岭山道,在莆田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5年,华实奉调返回英国。
四、宋尚节
宋尚节(1901—1944),莆田县笏石坑北村人,出身于基督教教会家庭。他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积极布道,介绍基督教教义,“足迹遍布全国十三省,行程共计五万余里,开会在千次以上,听道者人数已逾四十万人,决志信主者在一万八千余人”。
1935年,宋尚节还不遗余力,努力推动基督教在东南亚国家传播。他先后赴菲律宾、新加坡、马六甲、槟榔屿、苏门答腊、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布道,曾在这些地方轰动一时。《中国基督教人物小传》上卷的作者查时杰评说:“宋是民国时期最杰出的基督教奋兴布道家”,“对中国基督教会的贡献与影响,的确算是前无古人可与相比”,“而后亦无来者可资比拟,他是卓越的‘一代神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