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莆田卷)108.明清时期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重要人物
一、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兴化人
明洪武(1368—1398)年间,朝廷重视东南沿海海防,仅在兴化府就设置兴化卫、平海卫两个卫以及莆禧千户所、南日山水寨以及六处巡检司,并派重兵驻防。其海陆兼防,体系完整。明代前期,福建,包括兴化府,造船业相当发达。洪武五年,闽浙诸卫造海舟660艘。永乐(1403—1424)初年,福建都指挥司“造海船百三十七”《明史·兵志》。。明代,兴化渔港、商港、军港也都发展到相当程度。
郑和下西洋期间也抽调兴化卫、所、水寨官兵和舵工、水手等,编入庞大的舰队。
据弘治《兴化府志》记载:当时,驻防兴化的官兵和兴化船民,奉调参加了郑和率领的舰队七下西洋。其中,参与并留下名姓的有:
柳兴,兴化府莆田县人。其兄柳荣,兴化卫右千户所舵工。柳兴承袭兄职。“永乐三年,随太监郑和及王贵通等往西洋公干,有杀贼功,累升兴化卫中千户所百户。”
白旺,北直隶涿州人。时任兴化卫中千户所小旗。随郑和下西洋,“节次往西洋公干,有杀贼功,升授百户;永乐十三年,复以功升本所副千户”。
张能,浙江丽水人。时任兴化卫前千户所百户。永乐十年,蒙太监郑和“选往西洋”。他奉调跟随郑和出使西洋各国。后来病死途中。
许辟,江苏溧阳人。先后担任兴化卫前千户所总旗、百户。永乐三年起,跟随郑和“节次往西洋古里、小葛兰等国公干,以杀贼功升副千户”。
刘杰,兴化卫中所军小旗,“屡跟内官马斌等下西洋”,立过功。后来升为总旗。这些人奉调参加郑和下西洋船队,都是从事护航军事工作,也都是基层军官。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士兵以及舵工、水手等,都为郑和下西洋,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开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曾鲸与中西文化交流
曾鲸(1564—1647),字波臣,莆田人。他从小热爱美术,课读的同时,濡笔作画,显示了不凡的绘画才能。少年时,他的绘画就名扬乡里。后来,他长期居住南京,活动于南京、杭州、余姚等地,致力于人物画,最终成为明代著名的肖像画大师。人们称颂他“风神修整,仪观伟然”,又评价他所画的小像为福建“四绝”之一。姚露《露书》卷十五说:“吴文中花鸟佛像,曾波臣小像,洪宽小楷,黄允修篆石,皆称吾乡四绝。”当时,曾鲸在南京已是颇有名望。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十六岁时在罗马大学学习法律,后加入耶稣会。他学识颇深,对地理和西洋肖像画技法也颇有研究。1578年,他到印度传教,晋升司铎。1582年来到中国。他喜欢结交文人,在广州时便接触了大量文人,了解中国文化。又到韶州,结识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等人。以后又到南昌和南京传教,生活了五六年。又结识了徐光启和福建的叶向高、李贽和曾鲸等人。他热衷于传播西方文化,包括绘画艺术、西洋技法。1601年,他进入北京,在京城传教。第二年,他在北京绘制《坤舆万国全图》,还编绘了多种世界地图。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逝世。
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期间,游历了很多地方,南京就是重要的一站。在南京期间,利玛窦与当时居住在南京的达官显贵、文人士子交往。曾鲸便是其中之一。日本大村西崖在《东洋美术史》中介绍说:万历十年(1582年),利玛窦来华,能绘圣母玛利亚像。波臣既擅长国画,没有去模仿,但也吸收了利玛窦的肖像画法。
利玛窦在南京期间,曾鲸与他往来不断,进行中西绘画技法交流,并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绘画技法。他特别学习西洋肖像画技法。他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研习、师承古代人物画大师顾恺之“以形写神”的手法,并大胆吸收西洋画法,融合中西画法于一体,创造了独特的凹凸法,绘画艺术达到非常高的境界。
朱维幹评说:我们的文艺作风,到了明万历(1573—1620)时期,“第二次吸收外来成分,曾波臣实开风气之先。数十年来,西洋画盛行,对国画几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曾鲸为中西绘画交流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吴英、朱天贵与海上丝绸之路
吴英、朱天贵都是清朝初期海军名将。他们追随施琅收复台湾、统一祖国,并为保卫台湾海峡段航行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造福一方的业绩广为传颂,为莆田人民所景仰。
吴英,字为高,号愧能,原籍泉州,后来入籍莆田,定居黄石定庄。康熙二年(1663年)以平金、厦功授都司。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发动叛乱,时任浙江提标左营游击的吴英,奉命参与平定叛乱。他历经水陆数十战,战功卓著,升迁提标中军参将、浙江处州副将。康熙十七年,他统兵入闽,守卫福建。康熙十八年,擢升同安总兵。后调任兴化总兵,镇守闽中。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奉命率师平定台湾,调吴英统领的部队参加平台作战,在澎湖海战中协助施琅指挥。施琅负伤后,代理指挥,夺取海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郑氏投降、台湾统一后,施琅班师返回大陆,吴英留台镇守一年有余,平定明郑残余割据势力,防止新的动乱,为台湾顺利收归大清版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次年,吴英奉命回京。康熙皇帝派他镇守浙江舟山。后擢升四川陆师提督。康熙三十五年,又以闽海海疆非宿将莫能镇压,吴英转任福建陆路提督。不久,改任福建水师提督。他“殚力经画,凡关国计民生者无不悉力举行”,任福建水师提督16年。吴英热爱岀生地和定居地,“敦族睦邻,置义田,赈凶荒,修兴化、泉州,斥资六千余金重修熙宁、宁海桥。其居乡之善,又有足称者”。康熙五十一年,吴英终老在福建水师提督任上,赐太子少保。在莆田灵川山门村,建有一座占地五十亩、气势恢宏的吴英将军墓,在枫亭旧街,有康熙帝御赐的吴英将军神道碑。
朱天贵,字尊士,号达三,兴化府莆田县龙桥人。他行伍出身,初为郑经部将,后在闽浙总督姚启圣策反下,“以所部二万人、舟三百来降”。
朱天贵熟悉海战,他的部下是一支水师精锐。清廷对他深加优抚,任命他为浙江平阳总兵。施琅于康熙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向康熙皇帝请求:朱天贵及所
部暂留福建,听从自己调遣。康熙皇帝答应施琅的要求。四月下旬,施琅和福建总督姚启圣商量后,再次向康熙皇帝请求,调朱天贵所部一半官兵随征台湾。康熙皇帝给予支持,并从朱天贵等总兵率领的部队中抽调官兵,组成攻台部队,集结于平海卫备战练兵。
康熙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上午,朱天贵率舰队进入澎湖湾,与郑氏名将刘国轩军队展开激烈海战。“敌悉众拒战,总兵林贤、朱天贵先入阵,天贵战死。将士奋勇衷击,自辰至申,焚敌舰百余,溺死无算,遂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台湾收复后,七月,康熙皇帝赠澎湖阵亡的左都督、平阳总兵朱天贵太子少保,谥号“忠壮”,准其一子荫封,还题匾“忠勇茂眷”。康熙皇帝敕兴化府建祠纪念,地方官春秋二祭。
四、林麟焻与琉球外交往来
林麟焻,字石来,号玉岩,莆田县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佥事、贵州学政、布政司参议、四川典试副主考、顺天乡试同考等。他少以诗名,一生著有《玉岩诗集》《中山竹枝词》《星槎草》《郊居集》《竹香词纂集》《列朝外纪》等。同时,他作为使臣,在中琉人民友好往来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洪武(1368—1398)年间,明太祖册封琉球国国王为中山王。从此,琉球国开始了与明朝的贡奉关系。清康熙二十一年四月,琉球国国王崩殂,其世子尚贞继承王位,向清廷上表,请求册封。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康熙皇帝任命汪楫为正使,林麟焻为副使,率团前往琉球谕祭老王,册封新王。他们以正一品官员身份,持虎节龙旌,向琉球王递交康熙皇帝“中山世土”手书,完成册封琉球王的使命,推动和加强了两地人民的友好关系。
林麟焻在向康熙皇帝的奏疏中详细地介绍了前往琉球的航线。奏疏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在福州谕祭妈祖后,“决计放舟。二十三日辰刻,遂出五虎门,过东沙山,一望茫茫,更无山影……以海道考之,二十四日,当过小琉球、花瓶屿、鸡笼、淡水诸山,而是日辰刻,已过彭佳山。酉刻,已过钓鱼屿,不知诸山何时飞越。二十五日,应见黄尾屿,不知何以遂踰赤屿。二十六日,夜见姑米山,又不知何以遂至马齿山。此时,琉球接封之陪臣,唯恐突如入境,彼国无所措手,再拜恳求暂泊澳中,容其驰报。乃落篷而篷不得下,抛椗而椗不可留。瞬息已入琉球之那霸港,直达迎恩亭前矣。时方辰刻,距开洋三昼夜耳”。
林麟焻的这份奏疏记载了航线、沿岸岛屿情况,对考证这一海上丝绸之路很有价值。
他们在琉球时,琉球王和群臣赠以丰厚的黄金、白银等礼物。但他们分文不受,“厚有馈遗,麟焻悉却之,并革廪费口粮,中山人甚德之,为立却金亭以志”。他们还到久米村上天妃宫祭拜妈祖,感谢妈祖在他们来琉球的海上护航解难之恩。汪楫为上天妃宫题匾“朝宗永颖”。林麟焻则以裔侄孙的名义为上天妃宫题写二十三字长联一副:
累朝叠诰表神功,岳降自江,翊运凝庥,频现红灯宣圣化;
重泽献琛逢盛世,皇华临马齿,抠衣展拜,永靖碧海耀吾宗。
在琉球期间,林麟焻观赏了那霸等岛屿的奇异风光,欣赏天妃宫等神庙祭拜妈祖等神祇的民俗活动,感慨非常,写下《中山竹枝词》组诗。其中第一首:
手持龙节渡沧溟,璀璨宸章护百灵。
清比胡威臣所切,观风先到却金亭。
第十二首:
望仙楼阁倚崔嵬,日看银山十二回。
笙鹤彩云飞咫尺,不教弱水隔蓬莱。
他还参观了天王寺,与僧人和诗。僧人号瘦梅道人,赋诗曰:
陶公帘下赤龙下,汉武殿前青鸟来。
他和诗道:
瘦梅道者人不识,梵夹吟题耸两肩。
赋得赤龙青鸟句,樊南甲乙可可传。
他还观看了万松院,僧人号不羁,也吟诗曰:
黄叶落三径,白云归数峰。
林麟焻也和诗道:
浮屠亦有不羁人,祗树萧萧绝世尘。
唐体诗中风格好,白云黄叶斗清新。
汪楫、林麟焻从琉球回京后,向康熙皇帝述职。康熙皇帝“询水情,条奏甚悉,皇帝大悦”。汪楫、林麟焻在向康熙皇帝上的奏疏中,也叙说了途中妈祖庇佑使团脱险,安全回国的情景。
汪楫、林麟焻奏请对妈祖举办春秋祭典礼,得到康熙皇帝批准。之后,林麟焻升任户部主事。为了感谢妈祖保护航海安全之恩,他亲到贤良港天后祖祠朝拜妈祖,又倡议重建天后祖祠,“遣工置木石整造之”,并奉旨主持春秋祭祀妈祖
他还为《天妃显圣录》和《敕封天后志》撰写了序言。
汪楫、林麟焻在琉球时,考察、参观琉球主要地方,留心收集琉球历史、地理、山川、风物、民情、礼俗等资料。回国后,汪楫撰写了《使琉球杂录》一书,绘制了《乘风破浪图》,林麟焻也留下《中山竹枝词》等诗,以记其事,这些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
五、黄加略与中法文化交流
黄加略(1679—1716)是早期中法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黄加略又名黄嘉略,清代莆田县人。他岀生于天主教家庭,7岁丧父,母亲将他托付给传教士抚养。他从小刻苦学习神学与拉丁文。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学习成绩也很好,深受法国传教士青睐,因而被派到意大利罗马和法国巴黎深造,学成后再回到莆田布道。
早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传教士利玛窦就从海路经广州到中国传播天主教。清康熙(1662—1722)时,天主教也在莆田传播开。1702年2月,天主教莆田区主教梁宏仁带黄加略前往意大利罗马,向教皇反映、汇报中国的“礼仪之争”处理意见。他们经伦敦、巴黎,翌年到达罗马。黄加略边从事神职工作,边学习,边了解、熟悉欧洲。1706年到达巴黎。他先教法国人学汉语。之后,凭借深厚的中文和法文功底,被聘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中文翻译官。
黄加略是福建最早留学欧洲并定居法国巴黎的中国留学生、传教士。他在罗马深造后,侨居法国巴黎期间,曾将中国古典小说《玉娇梨》译成法文(据传现存巴黎国立图书馆),又用法文编写《汉语语法》《汉法词典》,成就了早期法国汉学史上一段佳话。
1711年,他因翻译方面的贡献,荣获“法国皇家文库中文翻译家”称号,从此声名鹊起。
当时,法国和整个欧洲一样,正流行“中国热”。黄加略在法国巴黎期间,主动融入法国上流社会,与法国学者广泛接触、交往。其中有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植物学家茹西欧、汉学家加朗、地理和天文学家德利尔,以及弗莱雷、傅尔蒙等。1713年10—12月,黄加略与孟德斯鸠多次会面、交谈。他向孟德斯鸠详细介绍了中国宗教、刑法、服饰、墓葬、家庭观念、文学、科举、妇女地位、国家性质等情况。后来,孟德斯鸠在他的著作《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中,大量引用了与黄加略谈话的内容。
黄加略在巴黎居住了十一年,传播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为中法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当代学者许明龙评说,黄加略是“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驱”。当代学者范大祺撰文指出:“黄加略既是中国汉语对外传播事业的拓荒者,也是向世界译介中国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