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莆田卷)105.妈祖信仰与海上丝绸之路
妈祖信仰是从妈祖崇拜演变而成,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和岁月沉淀形成的精神文化。宋元之后,海上贸易的发展及海洋文明的兴起,再加上历朝历代皇帝持续不断的褒封,加速了妈祖信仰的认可和传播。妈祖终于摆脱“巫女”羁绊,成为朝廷钦定、尊崇的海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庇护神。
一、妈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神
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耕地不足、经济困窘,许许多多中国人不断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冒险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间。原先那些住在沿海、沿江、沿河的妈祖信仰者,怀揣妈祖神像,开始向广阔的海洋寻求出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五大洲。这是中国华侨史的写照,也是莆田华侨史的缩影。可以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足迹,就有妈祖信仰,就有妈祖文化的影响。
宋、元时期,朝廷重视海外贸易。这个时期许多莆田人通过海上航行到达宁波、杭州、广州、海南、台湾等地方去做生意,以及到东南亚各个国家进行商业贸易。这些莆田人大多信仰妈祖,他们事业顺遂、生意兴隆之后,便会集资在这些地方建妈祖宫庙,以答神庥。
作为海上保护神,妈祖救助海难事情有大量的传说和记载。第一个留下有名有姓受到妈祖护佑的商人是莆田人洪伯通。传说宋宣和(1119—1125)初年,洪伯通航行经过黑水洋,突然遇到飓风,商船差一点覆没,他急呼妈祖搭救,喊声刚刚结束,大海突然风平浪静,云开雾散,洪氏躲过了灭顶之灾。返港后他到妈祖宫谢恩拜忏,广为传扬妈祖庇佑之功德。
莆田人林麟焻,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与汪楫一起,受命出使琉球。他此行是清廷第二次派使册封琉球国。康熙皇帝对此次册封十分重视,册封使团共300余人,乘坐特地建造的高大壮观的册封舟,从福州港启程。但途中遇到狂风巨浪,几近倾覆。林麟焻在册封舟中妈祖像前祈求神姑护佑。后来他在《敕封天后志·序》中写道:妈祖显灵护航,指挥两条大鱼白天引道,万只海鸟夜间回翔指航。到琉球国举行册封典礼之后,他有感于妈祖护佑之恩,立即到当地久米村上天妃宫(由赐居琉球的福建三十六姓创建)焚香朝拜谢恩。册封船队返航时,又遇到了更大的狂风巨浪。倾危之际,林麟焻再次祈求妈祖保佑。奇迹再次出现,“顷恍有二火,晶光熠耀桅舰之前”,整个船队得以“随波翌驶,轻舟已过万重”((清)林清标编纂:《敕封天后志·序五》,乾隆四十三年刊行)。
妈祖作为海神庇佑海上航行安全的传说,《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以及各种国史、奏疏、碑记上的记载比比皆是。
妈祖信仰在历史传承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中,与海洋精神高度契合,已经走出单纯的民间崇拜,成为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妈祖信仰是走向海洋的精神力量
妈祖信仰与海洋经济活动关系密切。妈祖作为海神,首先成为渔民、航海者的保护神,成为他们战胜惊涛骇浪、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成为册封史臣、水师官兵的精神支柱,激励他们去完成各种难以想象的任务和使命。
不管是渔夫船员,还是艄公水手;不管是海军将士,还是册封史臣,他们凭借妈祖信仰的精神力量,战胜恐惧,乘风破浪,走向海洋。
研读梳理宋、元、明、清关于妈祖信仰与海洋经济活动的史料,可以发现各个朝代对于妈祖信仰与海洋经济活动的侧重点不同,祈求妈祖成为航海保护神的各种任务和使命也与时偕行。
宋代庇佑册封使臣。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给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今朝鲜),途中遭遇飓风,“舟八溺七,九死一生”,唯独路允迪所乘之船安然无恙。为什么呢?因为舵手保义郎李振是莆田宁海人,他说在狂风巨浪中隐约见到桅杆有红灯引航,是他祷告求得家乡神女林默前来护佑。路允迪回京奏闻朝廷,徽宗遂下诏,给宁海“圣墩神女祠”敕赐“顺济”庙额;林默也被褒封为“顺济夫人”。这是妈祖林默首次受朝廷的褒封。从此,妈祖信仰实现了从民间到官方、从草根到朝廷的华丽转身。
宋徽宗为什么会给莆田涵江宁海“圣墩神女祠”敕赐“顺济”庙额呢?一是路允迪举荐。他回朝复命,宋徽宗对莆田神女妈祖海上救援的故事听得入迷,非常高兴,当即赐匾额予以表彰。二是急切开展海上贸易的需要。当时北宋与辽、西夏相互对立,且征战不断,陆上贸易受阻。宋王朝对外联系主要依靠海路。南宋时,与日本、高丽、东南亚各国、西亚、非洲、大洋洲交往都是靠海路。因此,开辟海上贸易之路是对外交流贸易的必然选择。然而,海上交通险象环生,狂风巨浪随时会使船翻人亡,恐惧心理只能用精神力量来战胜,需要一个庇护神。于是妈祖海神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成为海上航行安全的精神依托。此后,各个朝代都有册封史臣在妈祖护佑下完成外交使命的记载。妈祖信仰正是沿袭着这一路线图,彰显出中华民族和平、友善、大爱的品质特性。这也许就是中国及五大洲华裔共同敬仰妈祖的深层次原因。
元代护佑南粮漕运。漕运是元朝最大的、最集中的海事活动。为了保障每年两三百万石南粮北运顺利进入京师,也为了给行驶在东海、黄海、渤海上的广大船民鼓舞士气,元朝廷对航海保护神妈祖极为重视。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下诏褒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还下令对妈祖进行春秋二祭,派官员代表朝廷前往各地妈祖庙祭祀妈祖。妈祖开始由人间神祇上升为天上神尊。元天历元年(1328年),元朝廷还派特使千里迢迢祭祀沿海十四座妈祖庙。在元朝廷的倡导下,广东各地、海南岛和浙江的温州、宁波,江苏太仓刘家港、昆山,山东的青岛、蓬莱,辽宁的大连、营口等地都重修、新建了一批妈祖庙。特别是元代兴建的天津天后宫,后来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妈祖庙之一。
自元世祖起,朝廷对妈祖敕封共有5次。元世祖在《封护国明著天妃诏》中说:“唯尔有神,保护海道,舟师漕运,恃神为命,威灵赫濯,应验昭彰。”在当时,妈祖信仰激励航海者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去战胜狂风恶浪,以使漕船安全航行。妈祖成为鼓舞官民与大海拼搏的强大精神支柱。
由于明清两代朝廷海事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南粮北运(漕运)活动被其他更重要的海事活动所掩盖。比如明代以七下西洋的壮举,向世界展示帝国的实力。而清代南粮北调(漕运)共有8次。原来漕运是利用京杭大运河航道,道光五年(1825年),因洪泽湖决口,河道受阻,南粮北调改为海运,航线是经上海黄浦江到达天津港。道光六年,第一次海上漕运平安抵达天津后,承办者江苏巡抚陶澍奏请敕封妈祖,朝廷遂加封“安澜利运”四字。此后每次平安抵达,朝廷都会加封赐匾,共8次。
明代七下西洋壮举。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帝国船队浩浩荡荡在海上丝绸之路航行,进行东西方文明交流和海上贸易活动的探索。
据《闽书》记载,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敕封妈祖为“孝顺纯正孚济感应天妃”。明成祖于永乐三年(1405年)第一次派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
郑和率船队从南京出发,出长江口,经东海,转行福建长乐出洋。回国后,“言神多感应”。于是成祖下令在南京龙江关建天妃庙,每年正月十五日与三月二十三日遣使致祭。永乐七年,明成祖赐封妈祖“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郑和下西洋是妈祖信仰对外传播的高峰,几乎每次下西洋,郑和都要举行仪式,祈求妈祖庇护他的船队海上安全,同时把妈祖信仰和文化带到海外。
虽然明代几度实行海禁,但是海上捕捞、海上贸易、使节往来始终没有停止。从1405年开始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海事活动,是海上丝绸之路最著名的对外交往交流活动。妈祖始终是郑和七下西洋路上的守护神。
《通番事迹记》碑载:
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濛,或风浪之崔嵬。海洋之状,变态无时,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非仗神力,曷能康济。值有险阻,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保无虞。此神功之大概也。
读此文,可知郑和在七下西洋中历经磨难,而他每次都说得到妈祖神灵庇护而脱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郑和曾到过莆田,做了两件重大的事情:一是到湄洲屿妈祖庙祭祀妈祖,祈求庇护海上安全。二是督促地方官奏表贤良港妈祖祖祠损坏。“港之祖祠,前代已有建立,明永乐十九年,上以天后屡著灵异,闻祖祠圮坏,特命内官赴港修整”((清)林清标编纂:《敕封天后志·卷下·贤良港祖祠考》,乾隆四十三年刊行)。
可见当年朝廷对妈祖护佑海上安全的尊崇,“特命内官赴港修整”,更体现朝廷对贤良港妈祖祖祠的体恤与重视。
平海天后宫“师泉”井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奉命率水师约3万人,在莆田平海湾畔备战,制定攻台计划,训练水师。当时,因截界,平海屋毁井填,沿海一派荒凉。施琅大军驻扎平海澳,淡水严重不足。据传,施琅梦中祈求妈祖,经妈祖指点,挖掘枯井,果然“涌泉济师”,为大军解决饮水问题。康熙二十三年,施琅率军收复台湾后,上奏朝廷,功归天妃保佑。之前福建总督姚启圣也上奏天妃保佑之事。因此,康熙又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妈祖封号由“天妃”升格为“天后”。康熙五十九年,妈祖祭祀活动被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致祭。可见朝廷对海神妈祖之重视和尊崇。
随着先民渡海、两岸贸易以及两波大规模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移民,还有郑成功、施琅军队中留在台湾的军队及其家属对妈祖信仰的传播,台湾成为妈祖信仰活动最集中的一个地方。此后妈祖信仰迅速向东南亚各个国家传播。随着海外航运的不断兴盛和华侨华人的对外拓展,妈祖圣迹几乎遍布整个汉文化圈和华人居住的海外地区。妈祖信仰传遍五洲四海,成为跨地区、跨国界的海神信仰。妈祖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和平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