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11: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赤 男



朱德:武夷山真是个好地方

 

赤  男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重温毛泽东 90年前写下的《如梦令》,参加武夷山红色文化采风,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同行的林彬大姐帮助我从杜坝的一棵树下,找到一棵色绿叶宽的武夷山兰花。为了将她带回北京,鲁南、张政委和罗主任又给我收集了一袋当地的土,一种赤红色的土。如今,这株兰花摆在“朱粉”面前,也把我的思绪带向旷远……

 

战争年代就关注闽北

 

是谁说写一位元帅要从元帅战马走过的地方写起?苏联斯大林元帅从来没有到过易北河,他却征服了欧洲强敌,并指挥雄兵占领了柏林!

在战争年代,朱德元帅虽然没有到过闽北,但在他运筹帷幄的“中军帐”里,早就把闽北纳入了红色根据地的一部分,纳入了红军游击战的战场建设,纳入了武装割据的统筹领域……

庚子初冬的季节,地处闽北的武夷山市带着南方神秘的诱惑,吸引着军旅文史作家采风组乘着高速的列车一路向南,在一个叫作“南平”的地方下车,便见到满目青色、溪河纵横的武夷山地区。

这里的群山叠嶂,呈现淡、灰、青的 3个色度,如同一幅水墨画。时而几片红叶点缀其中,让人马上想起当年根据地的红旗。

具有典型南方人特质的武夷山市政协副主席金文莲女士,是红色文化的忠实信徒,她带领我们出席了在岚谷乡举行的红色文化活动开幕式,大伙便咏诵着毛主席在古田会议结束之后,挥毫写下的《如梦令》诗句,开始踏访我们各自感兴趣的专题。

我是为了元帅而来,为了寻找共和国排名第一位元帅的思想和足迹而来!

根据《首任总司令朱德》记载,“朱毛红军”进入井冈山之后,就曾经高度关注过闽西闽北这一块土地。具体地说,当“朱毛红军”在罗霄山山脉发展红军、开展游击战争期间,就曾经有意打通武夷山山脉的根据地,让红军有广阔的回旋余地。

那是“朱毛红军”第一次远征到瑞金,特务营抓到一名姓段的“奸细”。后来才弄清楚,他是闽西党组织派来的联络员。朱德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认真听取了闽西党组织段书记汇报,详细了解了敌情、地形和党组织发动暴动之后的情况,并专门对武夷山腹地的人口、经济状况和党组织活动等,进行了反复追问。可见元帅当时早已关注闽北。

到了 1929年 5月份,当闽西地区党组织领导人邓子恢派人送信,书面报告闽西情况,盼望红军重返闽西的时候,朱德马上与毛泽东商量,做出调动部队攻打龙岩,在闽扩大武装割据的决定。

几乎同时,元帅也要求闽北暴动的力量加强根据地建设,建议闽浙赣党组织派出得力人员指导闽北工作,并在武夷山腹地建立强大的红军后方。

20世纪 30年代前后,湘赣闽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如火如荼。闽北作为红色苏维埃的一部分,也是风云突起,万山红旗,遍地英雄。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家、军事家、杰出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带领红十军打通了闽浙赣边界,来到了这一块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土地,在这里建立了“方志敏式”的根据地,使之成为与“朱毛根据地”并驾齐名的红色苏区。

如今,我们踏着坑口、张山头、乌山寺和洋庄,以及上梅下梅等一系列红色土地。这里同南方许多地方盛行建庙设寺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几乎到处都有革命历史纪念馆。

在工作人员如数家珍的讲述中,客人仿佛还能看到山上旌旗在望,山下鼓角相闻,听到人民群众送夫支前、送郎当兵,以及军民鱼水深情的欢歌笑语。

特别是在坑口了解到这里 900多户人家,被敌人灭门 670多户,以及在张山头原红军中医院附近,还有 1343座无名红军烈士墓群的时候,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朱德曾经十分重视闽北党组织和军队建设,也十分尊重闽北党的领导。

1933年 2月 5日,他和从中央到苏区的周恩来,专门发电报给邵式平等闽赣领导同志:“中央决定在福建建黎泰邵(西南部)光西南金资贵(南部)抚为闽赣边省,成立省委,要邵式平同志即去中央局讨论工作,唯邵武东北仍应归闽北管南丰通广昌大道仍归广昌管。依此闽赣边省须准备成立军区及革委会,你们对设省委有何意见请告中央局。”

当时的闽赣省闽西党组织同建立赣闽根据地方一样,坚决服从中央的安排,把整个武夷山地区建设成为中央、中央红军信赖的武装割据稳固基地!闽北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虽然苏维埃政府没有在这里建都设府,但革命的高潮同样在这里如火如荼,苏维埃的基层组织几乎遍地。

在土地革命时期,它是红色的苏区、割据的堡垒;到了抗战时期,它又是北上的出发地,抗敌的游击区;在解放战争中,它更是破障的通道、进军的线路。我解放军秦基伟部就是通过闽北洋庄进入福建,合围陷敌于汪洋。

今天,武夷山作为福建的门户、闽江的源头,也是绿色的屏障、红色的故乡。这里的山水很绿,这里的泥土更红。为了今天的绿,英雄的血早已融入了这一片土地!

 

要好好保护武夷山资源

 

1961年,元帅终于来到武夷山。历史这样记录朱德此行的目的:第一是来看看战备工作,第二是来看看闽北革命老区的建设,第三是来看看武夷山的风光。是啊,结束了戎马生涯的元帅,真想回到这里看一看。这里不仅是对台斗争的前线,也有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特别是还有山水甲天下的武夷山,以及“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经在这里度过了 50年。元帅与先哲“500年前是一家”,他们在追求天人合一、悲天悯人、酷爱真理,以及忧国忧民方面一脉相承,应来看一看。

实际上,朱德元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多次过问了闽北革命老区的情况。根据元帅的警卫人员的回忆,朱德总司令无论是在战争年代的卫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央警卫团都保留的一些老区的子弟兵,他经常从这些朴实的干部和战士中,了解闽北革命老区的建设情况,并时常给予指示。

1958年,他在接见福州军区部分高级领导干部时,也提到加强武夷山地区的建设,并较早就提出要把战场建设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在这之后,他到福建视察工作,也反复强调在加强战备工作的同时,要不忘福建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福建,把老区人民的生活改善好。总司令谆谆教导,传达到老区人民中,人们也盼望他回到当年的苏区歇歇脚。

1962年的阳春三月,朱德来到了福建,他受到了福州军区韩先楚司令员等人的热情接待,听取了战备工作汇报。当听说战时指挥部和部队进驻武夷山,疏散地方分布在老虎洞、桃源洞、水帘洞和白云洞的时候,他又不顾高龄深入一线检查战场建设工程,接见部队官兵。

在美丽的武夷山,部队和地方领导同志向他转达了老区人民的问候,当希望他在这里多停留一段时,他欣然同意。但当请他去住国民党当年为蒋介石修的别墅时,他摆了摆手不同意,只留下福州军区后勤部干部疗养院政委刘瑞堂作陪,然后住进了普通的部队疗养院。

在武夷山视察的日子里,朱德多次找当地干部谈话,召开座谈会,以及考察和观光。元帅始终关心老区人民的生活,他对来看望的地方领导说:“武夷山种茶叶很有前途,山上的空地很多,资源很丰富,要开发利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要动员农民上山种茶,发展手工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赚取外汇。武夷山水仙产量很高,要大力推广种植啊!”

除了牵挂老区建设,元帅放心不下的就是当年武夷山的革命烈士和家属。

革命烈士熊明福是福建省崇安县洋庄乡坑口人,1929年 9月参加上梅暴动,1937年任中共坑口区委书记、1943年任中共崇安县委书记,为保卫和巩固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游击区做了很大的贡献。后来因为被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施于酷刑并杀害。

朱德听说熊明福的情况,想起当年那么多牺牲的烈士,的确食不甘味,他决定同当年的“五老”见见面。

在当地安排的见面会上,他见到了熊明福的爱人丁金妹。这位烈士的遗孀,曾经在熊明福牺牲之后,也被国民党以“共产婆”罪名抓去坐牢。丁金妹被国民党反动派用重刑逼迫她交代红军游击队的秘密,但她始终“不回答”,后来因为坑口村群中多次联名担保才保住性命。

与朱德见面,丁金妹早已泣不成声。朱德安慰她,夸奖熊明福是好同志,也称她是一个好同志。并询问她后来的情况,当听说她在后来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带领本村妇女开展土地革命、反霸斗争和农业合作化等运动,因工作突出还被推选为坑口村的妇女主任,便欣慰地同陪同他与“五老”见面的夫人康克清说:“这也是你们妇联的巾帼英雄啊!”

朱德在接见丁金妹之后,同老党员、老接头户和老同志等“五老”代表一一握手,一起合影留念。这张照片现在挂在坑口历史陈列馆,照片上因为人多有些模糊,但时常引来参观者的驻足,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老区人民政治关怀和精神抚慰见证。

几天后,朱德不顾 76岁的高龄,漫步登上了“将军楼”的最高处。他手上杵着一根拐杖,就是老区人民从“一线天”采来的罗汉竹,元帅非常喜欢,后来还捎回了几根送给战友。

此时,他把玩着手中的拐杖,俯视“五曲”全景,更加深有感触地说:“武夷山真是个好地方!真漂亮、真美丽啊,这里最适合广大群众游玩观赏,最适宜广大干部专家疗养,你们要好好保护好武夷山资源,千万不能破坏!”朱德在武夷山的日子,当地政府领导向他报告正在修建烈士纪念碑,希望他能够留下墨宝时,他欣然命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了“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

据福建省委宣传部一位领导告知,这幅手迹一直珍藏在当地的档案馆,直到许多年之后才由朱敏取回北京。但这几个大字早已经雕刻在列宁公园的烈士纪念塔上……

朱德在武夷山市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老区人民非常感谢和怀念他。曾经在有的网站,还记录着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母树旁,3个镶嵌在悬崖上的大字“大红袍”就是元帅题刻。后来据了解,这字早在宋朝就已经留下了印记,人们“张冠李戴”,实际上是对元帅关怀具有挥之不去的怀念……让兰花进入寻常百姓家

武夷山的兰花,是我国珍稀的品种。

那的确是一种很美的花,她比一般鲜花都显得高贵而庄重,宽叶、修长、墨绿,能开出各式各样的小花,花香淡雅,回味迷人。如果是要稍加摆弄,还会手留余香。

我们到过武夷山的一些家庭的院落,也经常可以看到她。可能是因为朱德养殖武夷山建兰的缘故,在这里就被人称为“朱德兰”。

本人在任职朱德生平与思想研究会期间,从许多会议场合,包括一些著作和论文中,常看到类似的记载。另外,在我国的纪念邮票上,也有朱德元帅题诗的兰花。

历史如是,朱德种兰养兰并不是孤芳自赏,他常常趁视察疗养之际,携带各种名兰送给各园林部门,供他们繁殖、推广和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据我所知,元帅曾经把“井冈山兰”送给了上海龙华花圃,把“武夷山兰”送给了上海龙华花圃和武汉东湖花圃,他还把自己种的名兰“绿云点珠”“玉枕大贡”和“银边大贡”赠送给成都草堂兰圃、广州兰圃、杭州花圃和拙政园花圃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德遭受迫害,他一生收集的千盆兰花也被当作资本主义的“毒草”。为了保护好这些名贵的兰花,他把这些“朱德兰”都送给了北京中山公园……

这一次红色采风,让我进一步知道了元帅的确喜欢这一种高品质的花卉。

“朱德在武夷山一些景点参观,对武夷山上的兰花是流连忘返。”

曾在武夷山一直陪伴元帅的刘瑞堂政委回忆:“委员长曾说,武夷山流香涧的兰花闻名中外。我在北京家里种了许多兰花,应属于福建的最佳,而武夷山流香涧产的建兰更好,建兰的品种很多,如‘风兰’就更是珍品。 ” 元帅还专门给他讲了一件事:“1961年 2月来福州时,我专门参观过福州西湖公园的兰花圃,看过武夷山产的建兰,我向省里要求广为采集留香涧的兰花,大量培植,可以出口参加国际交流。”

当朱德讲完这些情况之后,陪伴他一同来到武夷山的夫人康克清接着说:“老头子最喜欢兰花,希望能到流香涧采集一些建兰,充实我们家的兰花圃,还可以送给一些中央的领导同志啊。”刘政委为了首长的安全,没有安排首长去采集,而是让战士们按照元帅所说的地方,去采集了一些花种。

据随行的记者刘云刚后来回忆:“朱德临走前,我们共采集了上百株兰花,几乎包含建兰的所有品种,有开白花的、紫花的、黄花的,我们用稻草把这些兰花包好,便于保护携带。他看了这么多兰花,高兴地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

看来,朱德品兰、识兰、懂兰、爱兰、咏兰是无疑的,他的《咏兰》“幽兰吐秀乔木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读来的确让人回味万千。

对朱德爱兰,坊间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那是因为元帅怀念在战争中去世的夫人伍若兰。因为伍若兰刚好又在湘赣闽边界的寻乌圳村牺牲,我在武夷山的时候,也有朋友认为朱德元帅特别喜欢武夷山的兰花,并认为这里的兰花最珍贵,是他怀念当年的革命伴侣和战友的缘故。

为了此事,我在多年前曾经询问过伍若兰女士的侄子吴绍祖将军,似乎从他那里也没得到肯定的答复,加上元帅生前也没有这样的说法,此事也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在此不敢妄估。

但元帅为什么喜欢武夷山兰花,还是可以跟他谈论中找到一些痕迹的:“兰花不是一般的花,而是我国古老的文化之一。应当保存下来,为美化环境,出口创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个国家的文明不文明,要从各方面来看,物质生活丰富了,还要丰富的文化生活。好的摆设,也是文明的一个方面,如果兰花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时的文明就更加可观了!”

朱德的上述思想,最后在他组织召开的武夷山老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揭开一部分谜底,也让我知道,元帅爱兰,一方面是追求兰花的高贵品质,一方面还有更深刻的诗化隐喻。

他讲述了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的斗争,从井冈山到闽西赣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又讲了红军在武夷山脉和闽北地区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最后讲到经济问题时指出:“武夷山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地,气候也好。自然条件也丰富,有木材、有竹子、有茶叶。要注意发展竹木茶多种经营,发展手工业生产,组织销售和收购。要允许种菜地和开小片荒山,使农民能够安居乐业。要实行等价交换,不要侵占农民利益,增加老区人民收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总之要让农民富起来。”

朱德的这一番话现在存放在历史的档案里,而在坑口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外墙上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发自肺腑的讲话:“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和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

历史的时空穿越,我仿佛从“让兰花进入寻常百姓家”“增加老区人民的收入”“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等字里行间,找到了兰花的关联和本质含义……

一束来自武夷山的兰花,现在就摆在我的案头上,我觉得她香气比任何鲜花味道都浓郁,更是沁人心脾!

(本文选自于《风展红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