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 11: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走进官烈

 

林思翔

 

 

发源于戴云山脉的大樟溪摧岩破谷徐徐东流,穿越永泰全境,滋养着这片丘陵山地。当流水来到永泰最后一个村庄官烈村地段时,大概是想回望一下长途跋涉的永泰大地,猛一扭头,向北流去,于是一路裹挟的流沙在这里卸下了,形成一片金灿灿的沙洲,河面变宽,流水也变深了。而湾阔水深,便于水上行船,于是就有了停船码头。大樟溪水造福永泰,官烈村“近水楼台”得利更多。当水流再往东流时,便进入闽侯县境,营造出了水绿如蓝的十八重溪风景区,哺育出了北宋重臣陈襄等风云人物。

大樟溪给官烈带来的不只是绿水、沙洲和码头,更重要的是使这片山地林木茂盛,到处郁郁葱葱。大樟溪流经之后,这片临水地块绿树蔽日,芳草匝地,空气里弥漫着清香的青草味。水多则林丰,林丰则禽兽多,禽兽多自然吸引人来打猎,有打猎就有人观猎,因此这临水之地又以打猎观猎而闻名。

相传,闽王王审知就来此观猎。公元885年,王潮、王审、王审知三兄弟自河南固始随王绪率兵入闽。途中,王潮囚杀狐疑偏狭的王绪,被推为帅。而后攻泉州,占福州,逐步统治了福建。897年,王潮病故,王审知继位,封闽王。王审知二哥王审为泉州刺史。王氏兄弟治闽期间,整吏治,轻徭赋,兴学校,福建成乱世中的一方世外桃源。因境内太平,王审知得闲多次率部来大樟溪畔的山林中围猎。

王者狩猎,如同部队上战场一样,调兵遣将,摆兵布阵。狩猎当天,部队早早潜入山中,根据山形地貌,摆下阵势,形成巨大的包围圈,只留出朝溪的一面。时辰一到,鼓点为号,一时间,旌旗猎猎,长矛攒动,所有动物都惊慌失措,四处奔跑,却无法逃脱,乃至被赶到开阔地时,前有大溪横断,两边是严阵以待的将士,一场射杀后,满载而归。

王审知率部由福州来此观猎,不光看部下获得多少战利品,更在于考验将士的骑射本领、反应能力及眼识与勇气。因王审知来此观猎,村名就称之“观猎”。村庄原来名什么已不为人知了。

时光荏苒,星移斗转。过了近500年,这个以观猎闻名的小村,迎来了曾任永泰县令的王翰,王县令相中这方风水宝地,便在此隐居了10年。

王翰,字用文,安徽庐州人。元至正廿二年(1362年)四月,随福建平章燕只不华镇守闽疆,任福州路治中,因平寇有功,以功升福州路同知,又升理问官,总理永福(今永泰)、罗源两县,至正廿九年(1369年)升福建行省参知政要(二品),代领州事。时明军入闽,元大势已去,王翰即隐居晋江沙堤碧山。元室灭亡后,偕刘夫人与三子王偁移居观猎山,自号友石山人,“长吟独行,东石为友”。

史料记载,王翰秉性刚直,精敏有胆,遇事明断果决,生活刻苦节俭,居官廉洁爱民。仕宦廿载,家无余积,平生好读书史,能诗善画,好山水游。明洪武十年(1377年),府县上书荐王翰之贤,翰叹曰:“女岂可更适人哉?”决心不事二主,留下诀别诗后,引刃自刎,时年46岁。人们慕其忠烈,改所居观猎村为“官烈”村。如今,王翰墓园仍完好坐落在官烈村头,面前是一湾碧湖,湖的后面就是巍巍兔耳山,青山绿水绕墓园。王翰若泉下有知,当可笑慰。

在官烈村成长起来的王翰之子王偁,成了一位颇有名气的文人。

王偁,字孟扬,其父王翰卒时偁方7岁,随父友吴海读书,洪武廿三年(1390年)中举人,永乐初(1403年)被引荐至京,授翰林检讨。王学问渊博,文章雄伟,翰林院学士解缙十分推重,视为知交。解缙等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王任副总裁。与闽中林鸿等人开创“晋安诗派”(即闽派),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撰《虚舟集》,收入诗5卷480首,其诗“歌行律绝如幽涧流泉,清而有韵。”解缙在为《虚舟集》作序中说:“其(王)人品,当在苏长公之列,文之奇伟浩翰亦类,至于诗,则凌驾汉唐,眉山见之,未必不击节叹赏,思避灶而炀……”这里顺录载于《通志》的王《桃溪》诗数句共赏之:“清溪一带绯桃花,春来水上流胡麻。东风寻源信瑶棹,云中远见山人家。于兹水木相含景,袅袅松杉乱天影。少焉林壑众籁鸣,中写飞来片云冷。”清溪、流水、轻舟、人家、松影、鸟鸣、蓝天、白云荟萃一纸,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山村风情画,令人遐思神往。

如此才子却遇天之不公。永乐八年(1410年),因解缙被诬案,王受株连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瘐死狱中,终年46岁。

王审知观猎地、王翰隐居所、王成长处,千年的时光流转,为官烈这片土地留下丰厚的文化积淀。明末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曹学慕其声名,遂来到永泰游览。他写的《永福山水记》,就是从官烈村写起的:“闽中永福县,是一山水窟,东与侯官相接,有龙潭,游者经王翰故居,地名官烈,龙潭去此10里,其水流为溪,石皆锦色。树欹斜而古,多丛竹,竹尽见潭。潭在谷中,其上则水帘也。岩顶至下,有数十丈,纵亦如之。水居十之一, 有石室在水旁,居十之二。翰之子,读书于此……”这段永泰东部水乡的风光样貌如今依然可见。“水流为溪,石皆锦色”的小雄溪地段已开辟成观光农业休闲园,让人们沿着古人的指点方向,一路饱赏山水秀色。

晚清末代帝师陈宝琛,早就仰慕王才华,曾写诗赞王“一江还往瞻衡宇,十子才名照里闾。仙女碑题高士传,沈吟少作重郗歔。”读了曹文后,陈对小雄溪山水情有独钟,便从闽侯螺州来此,在“友石山房”遗址上建起“听水第二斋”,时时与家眷友人来此听水论道。如今“听水第二斋”虽已倾圮,没了踪影,却为官烈村平添了一道现代文人的足迹。

当然,在现当代,为官烈村的历史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要算1944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迁到村里,指导全省革命斗争。

官烈地处永泰、闽侯、福清三县交界处,距福州近,水上交通方便,且群众基础较好。省委机关迁来后,在闽中特委发动下,全村群众帮助搭盖草寮,并筹备粮食等物资及生活用品。为便于开展工作,闽中特委决定成立官烈党支部。支部书记薛厚新,党员林四妹(薛厚新妻子)、张学铨、王细水。直属闽中特委领导。党支部积极发动群众为省委机关运送物资、传递情报等,为省委开展活动提供和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保护省委机关安全。在此期间,省委于1944年9月、10月,分别发出了《关于准备抗日游击战争政策指示》和《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第二次指示》,指导全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4年10月至12月,在短短的时间内,省委在官烈、兔耳山先后派出武装队伍,袭击福清王龙黄墩村与龙田、永泰占兜、莆田濑溪桥头与忠门等地国民党地方武装,共缴获机枪4挺、步枪几十支,壮大了武装力量,但也暴露了目标。

不久,省委机关迁往长乐南阳,继续组织人民抗日。由于在抗日活动中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省委机关被迫撤到官烈山上隐蔽。1945年5月至7月,国民党当局调集重兵围困、“清剿”官烈村,采用移民‘倂”、搜山、封锁等手段,扬言要在两个月摧毁福建地下党组织。官烈党支部秘密组织群众为省委机关传递情报。由于叛徒方乌丹的出卖,1945年6月中旬,官烈党支部书记薛厚新及其妻子(党员)林四妹、党员王细水、游击队员苏扬棋、苏扬泉、苏扬林等6人不幸被捕,被关进塘前监狱,临死不屈,壮烈牺牲。官烈人,何其壮烈!

福建省委机关驻官烈,官烈人为民族解放作出的贡献,这厚重的革命文化,在官烈村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永垂不朽的光辉一页。耸立村头的革命纪念馆和纪念碑讲述的革命故事,永远让官烈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往事越千年,奋进在眼前。如今的官烈村,新楼林立,绿树掩映,处处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传统文化、生态文化和革命文化交相辉映的官烈村,耐看,耐寻味,看一回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 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