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11:0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 燕



曾恨的爱

——走进崇武解放军庙

 

   

 

 

在惠安县崇武镇,有一座奇特的庙宇,这里没有佛音靡靡,只听军歌绕梁;供奉的,不是神仙菩萨,而是70年前在崇武壮烈牺牲的解放军“廿七君灵位”。这座被称为“天下第一庙”的仿古建筑,就是解放军烈士庙。它凝聚着崇武百姓对人民解放军的深情厚意,更蓄积着惠女曾恨一生的大爱长情。

1949年9月1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崇武西沙湾。

一支刚从平潭岛乘船来到崇武镇,准备投入解放厦门、金门战役的部队,正在海滩上紧张地训练。突然,几架敌机呼啸而来,在西沙湾上空来回盘旋,投弹扫射。

海边热闹的渔市,猝不及防的老百姓惊慌失措,四下逃散。

刚刚隐藏好的解放军,为了掩护老百姓,立即举枪反击,吸引敌机的注意力。

海滩上,一个又黑又瘦的小女孩惊恐万状,边哭边跑:“妈妈!妈妈……”

一发炮弹落到她的面前!一位大胡子解放军一跃而起,迅速把她扑倒,接着又有四位战士同时冲上来把她推出几米远……

这个当初才13岁的小姑娘,名叫曾阿兴。为躲避南洋战乱,她跟随母亲,刚从新加坡回到家乡。

微信图片_20220315111714.jpg

“天下第一庙” 

83岁的曾恨老人,讲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她含着泪,给我还原当时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从昏迷中醒来后,小阿兴被眼前的枯枝焦土和一片模糊血肉吓呆了。母亲一边哭,一边在毁坏的渔船边、烧黑番薯地里,找回炸飞的战士的手足。随后,母亲将阿兴一把扯过来,让她跪在五位战士的遗体前,一字一字咬着,大声对女儿说:“记住!你的命是他们给的!从今往后,你每喝一口水,每吃一粒米,都要记住解放军的恩情!你要用一生一世来报答他们!”

小阿兴紧抿着嘴唇,用力地点着头。母女俩提来海水,跪在海滩上,小心翼翼地揩拭着亲人们脸上的血污和沙土,悲恸的泪水决堤般涌出……

这一天,崇武百姓没有死伤一人。

这一天,刚刚到防的解放军殉难者众。

乡亲们抽泣着,哀号着,齐齐跪倒在烈士们跟前。他们手刨铲挖,把这天牺牲在西沙湾的24位解放军烈士忠骨一起掩埋在了海滩旁。

为了让女儿不忘记仇痛,这一天,母亲把曾阿兴的名字改为——曾恨。

小曾恨看着大人们在烈士坟前搭了个小屋子,设了“廿四君灵位”的神龛。

小曾恨看着大人们在小屋子里烧香点烛,虔诚地祭拜祈祷。

掩埋过烈士的第二天一大早,母亲牵着曾恨,来到烈士坟前,烧第一炷香,燃第一支烛。

……

一天,趁母亲不在家,小曾恨腾空母亲的梳妆盒,模仿烈士坟前小屋子里的神龛,贴上用金纸剪的香炉烛台,摆进亲手捏好的24个小泥人,做了一个微型的解放军庙,在家里磕头拜谢……

外出归来的母亲,推开家门,惊喜交加。她将女儿搂在怀里,热泪盈眶:“这是我曾恨造的‘庙’!这是我曾恨造的‘庙’!”第二天,母亲就请村里的文化人工工整整地写了“曾恨造”三个字,贴在了这座微型“庙”里。从此,每次烈士坟前烧香回来,母女俩都还要对着微型“庙”跪拜一番。

寒来暑往,时光荏苒,日子虽然过得艰辛,但却从未冲淡她们对英烈们的景仰崇敬之情。先是母亲带着曾恨来,随后是曾恨带着丈夫来,再后来是曾恨带着儿孙来,队伍越来越壮大。除了平日里的祭拜,每个的年节,曾恨一家都是守着烈士墓一起过。母亲必定先做好鸡鸭鱼肉,备好烟酒,和曾恨一起提到坟头的小屋子里,之后是曾恨和丈夫、儿女们一道,恭恭敬敬地将供品在祭台上一字摆开,点燃香烛,跪拜谢恩。

曾恨告诉我:大年三十在这里守夜的,也不止我一家,十里八乡都有人来祭祀英烈。

这样的情景,持续了21年!老百姓不懂得开追思会,没人送花圈,没人写悼词,他们用摆供品,点香烛,烧纸钱和磕头跪拜这种最古老的民间形式,来表达内心最诚挚的情感。

可是,1971年冬,烈士坟前的小屋子——曾恨心中的“圣地”,被人以“革命”的名义拆除了!家里的微型解放军“庙”,被蛮横地捣毁了!而她自己,因“利用解放军搞迷信活动”被关押在大队部……

从大队部出来,曾恨跌跌撞撞,一路哭泣,直奔西沙湾。“大人啊——”她长跪在烈士坟前,号啕大哭,倾吐着心中的委屈、悲伤和思念。

跟所有崇武百姓一样,曾恨称这些为民牺牲的解放军烈士为“大人”,敬其为“神”。这种自古以来的民间传统因袭,这种朴素的报恩情感,如今被说成是“迷信”,曾恨想不通!

凄风苦雨中,哭累了的曾恨慢慢抬起了头。她看到了不远处的和寮宫。和寮宫的灯火,让她心中一振,一个念头萌生了:我也要建一座庙,建一座大庙!给大人遮风挡雨,安放英灵,像先人建和寮宫一样!

位于崇武西沙湾畔的和寮宫,是一座香火延绵鼎盛的庙宇,建于400年前。原来,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不仅在浙闽粤海路抢劫商船,还频频登陆烧杀抢掠。戚继光披甲挥剑,奉朝廷之命率军镇守海疆剿寇,曾二度入闽抗倭。第二次入闽时,他与泉州抗倭名将俞大猷联手在崇武展开海上灭倭大战,功勋卓著。为纪念抗倭阵亡将士,崇武百姓在西沙湾建庙奉祀,用中华民族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表达对为国为民而牺牲的英雄深切的怀念。和寮宫是崇武人的精神家园。

从此,建一座解放军烈士庙的精神旗帜,就猎猎飞扬在曾恨生命的每一天。

节衣缩食,为建庙;开店经商,为建庙;变卖家产,为建庙;四处奔走,为建庙……

家人赞成,儿孙支持。93高龄的老母亲,临终前将自己的金银首饰,全部给了曾恨,千叮万嘱:“一定要为救命恩人建一座像样的庙!”

父老乡亲,一倡百和,应者云集,纷纷捐款。

政府部门,批地拨款,大力支持。

1996年5月,解放军烈士庙顺利动工。那段日子,60岁的曾恨吃住在工地,当保管,当监工。她说,她要看着每一根梁柱,每一块砖瓦,每一粒沙砾都安放得妥妥帖帖,实实落落的,心里才踏实。


老人拉着我的手,在西沙湾徜徉。从那双温暖有力的大手和真情讲述中,我感知到了她心中绵绵的感恩怀德之情。

不久,解放军烈士庙、烈士纪念馆落成。曾恨把同一天在崇武海域牺牲的另外3位解放军英烈也“请”了进来,与西沙湾牺牲的24位烈士合并祭祀。

开国上将叶飞得知这一消息,感慨万千,激动不已:“人民有情!”并为当年自己的27位部下的英灵写下了“为了人民,死得光荣”的题词。

烈士们生前所在部队时任团长前来悼念,并代表部队为解放军烈士庙赠送匾额,上书“战士英烈,惠女虔诚——天下第一庙”。

再后来,由各界民众集资修建的纪念碑、纪念亭、山门等配套工程也陆续完工。这个面朝大海,具有闽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记载着解放军战士为解救百姓而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默默诉说着崇武民众敬奉英烈的真挚情感。

建庙心愿已了的曾恨,从此成了虔诚的守庙人。20多年来,每天清晨,曾恨第一件事就是净双手开山门,点香揖拜。老人说:“我没有别的祈求,只祈祷国泰民安,祈祷五星红旗早日插上台湾、金门岛,不打一枪一炮,不流一滴鲜血!”

说话间,老人领着我进了烈士庙。

大殿内,军乐轻声萦绕,《我是一个兵》《说句心里话》《我的老班长》《为了谁》……我的心,立即肃穆起来。我双手合十,跟着老人在神龛前揖拜。我看见神龛里那27尊缩小版解放军官兵彩色塑像,他们着军装,戴帽徽,佩领章,挎手枪,神采奕奕;我看见塑像前摆放的供品除了军舰、坦克、机枪、帆船等武器装备的模型;还有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前来祭拜时留下的鲜花、水果、糕点、茶叶……我观赏着大厅里琳琅满目的各界民众瞻仰英烈时的留影和题字;我默读着每一根立柱上的楹联——“民族正气山川增色,烈士报国门第生辉”“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

老人一会儿在庙内理理花枝、捻捻烛火,一会儿出去跟纪念碑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战士合影,一会儿又去给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讲述烈士的故事……

望着老人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身影,心里想着她那句发自肺腑的话:“解放军就是我们老百姓心中的保护神啊!”正是有了这个认知,她才有了一辈子坚定不移的执著,才有了先是自己嫁给军人、再是鼓励女儿成为军属、后来又把孙女送进部队的行为,才有了与当地驻军几十年来的鱼水情谊!头顶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光荣称号的曾恨老人,还有很多事情想做,但她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能查找到安息在这里的烈士们的姓名籍贯,帮他们找到家人。

说这话时,曾恨老人目光坚定!那目光,给予我的,除了信心,还有感动。就像她继续讲述的那些结草衔环的故……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