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党史 不忘初心”专题·
闽西奇人傅柏翠
黄文山
1930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将士自闽西回师赣南,恰值隆冬,大雪飞扬,周天寒彻。环顾来路,毛泽东感慨良多,遂写下一首《减字木兰花·广昌道中》,开篇第一句就是:“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无翠柏……”(后发表时改为“雪里行军情更迫”),表达了他对傅翠柏的深厚友谊和惋惜之情。在毛泽东沉甸甸的思绪中,始终抹不去的是那一座崔巍文昌阁和一位闽西奇人的身姿,还有,古田、蛟洋如火如荼的农民斗争形势。
连峰叠嶂的玳瑁山脉斜插于连城、新罗和上杭东部,山高谷深,崇山峻岭间散布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盆地:蛟洋、古田、郭车、白砂、旧县……每个盆地都因客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而成为米粮仓。其间,蛟洋位置尤其独特,扼龙岩、上杭和连城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蛟洋人崇文重武,这里有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的文昌阁,远近驰名。老远就能看到这座宝塔式楼阁建筑。文昌阁高21.33米,外观6层,内实4层,飞檐翘角,美轮美奂。阁门为青石方柱,额顶横刻楷书“凤起蛟腾”四字。正面是一道围墙,围墙大门镌一副对联:“蛟得雨云洋远拓,文光牛斗阁长辉。”文昌阁建成后,成了当地文人聚会之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全乡的文人士绅都集中于此“称觞祝遐”。巍巍文昌阁,见证了200多年的国事沧桑。
辛亥革命废除科举考试后,1918年,乡里有识之士在文昌阁二楼办起了广智学校,邓子恢等人便利用任教的机会,从事革命活动。
蛟洋之所以扬名四方,还因为这里出了一位青年农民运动领袖傅柏翠。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傅柏翠亲往龙岩迎接红军进入上杭蛟洋古田地区,由他带领的闽西暴动队伍也一并归入红四军建制,成为红四军第四纵队。傅柏翠出任纵队司令员,张鼎丞为党代表。毛泽东在傅柏翠的陪同下,第一次登上文昌阁,凭览四围青山,对这座有着180多年历史的古阁赞叹不已。同样让毛泽东赞叹不已的还有身旁这位他称之为闽西奇人的傅柏翠。
傅柏翠1896年出生于蛟洋一个地主家庭,他15岁在福州上学时便因憎恨清廷腐朽而秘密加入了同盟会。18岁时他东渡日本留学。当时,正值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响应者寥寥。傅柏翠一向钦佩这位革命先驱“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动要求入党并按了手印,因此得到孙中山的亲自接见。翌年,袁世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傅柏翠在东京又积极参加了罢课抗议活动。
1917年,傅柏翠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科毕业回乡,成为家乡第一个留洋回来的知识分子。他在上杭县开办了律师事务所。不久,因仗义办事与县衙对立被迫歇业,但在民众中却声名鹊起。此时军阀混战,土匪横行,他意识到光凭嘴巴而没有枪杆子不行,于是振臂一呼,乡亲们纷纷呼应,很快就建立起一个有千余人枪的地方民团。民团在保乡护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已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傅柏翠认为这仍不能解除民众痛苦,便进一步组织反对贪官敲诈和抗缴苛捐杂税。傅柏翠的名字一下传遍闽西,当地豪绅却指斥他是占据一方的“学生皇帝”。
1927年初,北伐军占领上杭,傅柏翠组织民众迎接北伐军,成为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县党部的核心人物。同年4月,蒋介石发动政变,傅柏翠被列入通缉名单。国民党军一个营夜袭县城,要抓进步人士。傅柏翠得到消息,乘夜从城墙跳下逃回家乡。他向中共闽南特委书记罗明表示要坚持革命,并出钱支援党组织。经中共省委特别批准,他于8月初加入了共产党。9月间,南昌起义的部队经过上杭,傅柏翠发动上千民众前往支援,并从周恩来、朱德那里接受了任务。翌年春天,他带头在乡里开展减租斗争。同年夏天,他又与邓子恢等发起闽西暴动,在蛟洋古田地区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傅柏翠担任了总指挥。
1929年5月,傅柏翠见到崇拜已久的毛泽东,此后的大半年时间,他们常在一起吟诗赋词,纵论天下,言谈非常投机。曾经投身湖南农民运动并写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毛泽东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民问题,他对傅柏翠的“新村主义”实践很感兴趣,详细询问并实地调查了蛟洋的农运情况。
1929年7月22日至29日,在毛泽东的具体指导下,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蛟洋文昌阁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等50多人,代表闽西3000名党员。毛泽东、谭震林、江华、曾志等代表红四军前委出席会议。
中共闽西一大通过了由邓子恢起草、毛泽东修改审定的政治决议案等重要文件。会后,各级党组织迅速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而此时的蛟洋,土地革命更是一片红火。傅柏翠带头将自己家所有的4000担谷田全部交与农会分配,各地的地主、富农也纷纷效仿。闽西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动人景象。
这一段日子,让毛泽东深感傅柏翠的缱绻情谊,以致多年后依然铭记于心。傅柏翠倾慕毛泽东的博学,毛泽东欣赏傅柏翠的才干,可谓惺惺相惜。当年9月,红军攻下上杭县城,傅柏翠陪同毛泽东登上临江楼。毛泽东俯览江水,诗兴大发,写下了《采桑子·重阳》。贺子珍快分娩时,毛泽东曾托傅柏翠照料。古田会议前,毛泽东下乡养病,傅柏翠得知后,立即派人送去200块大洋。
翌年1月,毛泽东率红四军回师赣南,傅柏翠却不愿离开家乡故土,没有随军同行。望着漫天飞雪中蜿蜒的队伍,毛泽东心中掠过一丝怅惋。于是便有了“雪里行军无翠柏”之句,也表达了对这位新结识的闽西朋友的一份担心。
毛泽东的担心不无道理。1930年秋季以后,闽西党组织内矛盾日益尖锐。傅柏翠因主张按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做法,不赞成党的六大确定的分配土地政策,再加上宗派原因,被中共闽西特委于年末开除党籍。1931年春,闽西苏区开展肃清“社会民主党”运动,并捕风捉影地把傅柏翠当成“头目”,派兵来抓。傅柏翠率众进行了武装抵抗。在多次与闽西红军发生冲突后,他接受了国民党军队与之建立联系的要求。南京政府出于拉拢目的也允许傅柏翠武装在古蛟地区独立存在。这样,在他家乡上杭古蛟地区形成了一片“不国不共”、无赋税、无征兵征粮、自立自保的“新区”。
不过,傅柏翠虽接受了国民党的龙岩县长委任,实未到职。徘徊于国共两党之间,傅柏翠心中十分矛盾。1932年春,当他得知毛泽东率红军东征闽南,要经过蛟洋地区。为防止冲突,他撤出自卫武装,自己则避往福州。毛泽东途经蛟洋,特地询问了傅柏翠的情况,叹了一口气道:“顺其自然吧,只要相安无事就好。”后来,中央苏区为打破经济封锁秘密开通闽西商路,毛泽东让人捎话说“请傅柏翠同志多帮忙”。傅柏翠见毛泽东还相信他,还称他为同志,感慨不已。他动用各种关系,尽其所能帮助苏区购买并输送了物资,后来,又与闽西红军游击队达成了互不相扰的协定。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建举事反对国民党统治,建立人民革命政府。傅柏翠十分赞成十九路军的主张,也参加了闽变。十九路军还借鉴傅柏翠的土地改革做法,酝酿在福建农村实行“计口分田”政策,并在连江试行推广。但不到两个月,十九路军即遭蒋介石20万大军合围而失败。十九路军一路撤退,残部跟随蔡廷锴将军一直退到龙岩,傅柏翠主持了接待和善后工作。十九路军的失败让傅柏翠重新陷入迷惘之中。
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傅柏翠在自己的辖区里虽然取消了苏维埃旗号,但在近20年间却一直保留农民在土地革命中的成果,不许地主豪绅反攻倒算,使当地多数老百姓受益同时也对他竭诚拥戴。国民党政府对傅柏翠的小小独立王国,也无可奈何,不得不取宽宥态度,还曾请他到南京、福州,询问解决土地问题的良策,傅柏翠一张口便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平均地权”的措施和采取乡村“公产”的主张,这自然不能被接受。抗战初,他短期接受了团长的委任,积极备战,一心抗日。后来又专心在家乡搞地方工业,想试验出一条“农业社会主义”的新路,但都没有什么成果。
不过傅柏翠身居桑梓,却始终关注着国家命运。当目睹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节节胜利时,傅柏翠明白,国民党的统治即将结束,他必须做出明智的选择。1948年秋,他动员闽西的一些军政要员说:“我们唯一的办法是向共产党投降,争取一条出路。”翌年春,傅柏翠参与发动起义,起义队伍与在闽西的国民党军战斗了半年,彻底扰乱了国民党在闽西的军事部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在政事冗忙之际依然没有忘记这位远在闽西的故友,亲自打来电话托人问候傅柏翠,还嘱咐说,如果身体没什么问题,就赶快出来工作吧。福建省委鉴于傅柏翠在日本学过法律,1950年,安排他担任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长。后来还担任过福建省文史馆馆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柏翠还以民主人士身份就任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的会场上看见了毛泽东主席和许多老同志。周恩来、陈毅也在人群里看到了久违的傅柏翠,走到他的桌前向他敬酒并回忆起当年在闽西蛟洋度过的愉快时光,傅柏翠一时百感交集,不觉热泪纵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福建省委于20世纪80年代初复查了30年代肃清“社会民主党”的冤案,认定根本不存在此组织,傅柏翠就此获得平反。老人怀着激动之情,提出了恢复党籍的申请。党组织鉴于他的历史,只能考虑办理重新入党手续,并得到当年的老同志谭震林、萧克等人的赞同。1986年,傅柏翠在离开党56年后,以90岁高龄又再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3年,闽西奇人傅柏翠辞世,享年97岁。在他身后,留下一道曲折的背影,让人思索,让人回味。
(本文原载于《烽火回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