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7 10:0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 惟



·“重温党史 不忘初心”专题·

一个乡村“九军十八师”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那一切仿佛是在讲述一个遥远的神话,不过,当我快到17岁那年,那一切却是面前迅速飞转的巨大变化的时代缩影。

龙岩,是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边城重镇,1926年从广州出发的北伐东征军经此入闽,留下镇守的福建省防军第一旅少将旅长陈国辉,已经是民国时期当地最高军阶的长官了。1948年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似潮水般地退下来,先是55军、第9军,继有胡琏兵团经由龙岩撤向台湾。而瞬间,人民解放军二、三野战军渡长江南下,闽粤赣边纵队乘势出击扩大南方游击区解放龙岩、汕头等大城。此时我成了边纵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创作员,应命为十兵团的《前线报》撰写《红军回来了》,得知当年是中央苏区的闽西,曾有近3万人参加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留下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游击队,后又有5000人组成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江南抗日,现在这些红军战士中,仅上杭县才溪乡就出了“九军十八师”。刚刚参加攻克太原的第62军军长,就是才溪乡刘屋角出去的刘永灿,现改名刘忠;率89师参加解放上海的有师政委王直。而不久,我就见到了才溪乡“九军十八师”一员的王胜,他原是红八团参谋长,赫赫有名的虎将邱金声的得力助手,刚以苏南军区警备第八旅旅长兼苏州军分区司令员之职,前来龙岩就任福建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他宣布将我们的番号改称“福建军区第八军分区文工团”,随后又是他告知三野总部要将我们文工团调往南京组建华东特纵文工团。

1950年我到三野政治部文化部工作,副部长吴强(《红日》的作者)是龙岩地委书记伍洪祥的连襟,他说你那个家乡闽西名气很大,陈毅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唐亮都在那里参加过古田会议。我说出“九军十八师”的几个将军的名字,他说刘忠军长现在二野刘伯承司令员任院长的军事学院任院务部长;王集成由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调任华东军区空军政委;后来抗美援朝在朝鲜上空指挥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而声名大噪的空军副师长王香雄,机关的老同志津津乐道他曾是三野24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属于才溪“九军十八师”最年轻的将领。

1955年我由南京调往总参装备计划部第三处任参谋,听老同志说,总参军务部装备处处长孔瑞云是“九军十八师”一员,他原要归并到装备部任职,却受命下部队当师长去了。但后来了解他实际上与我在南京见过的第23军政委陈茂辉都是上杭旧县乡人,与才溪乡隔河相望。后在北京授衔仪式上,我亲眼见到才溪暴动的领导者、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刘忠被授予中将衔,我查询才溪乡被授予少将衔的有王直、王胜、王集成、王奇才、邱子明,还有通贤乡的邱国光、张力雄,苏区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通贤和才溪同属才溪区,循例也被列为才溪“九军十八师”之列。另有12人被授予大校,其中雷钦1961年晋升为少将。空军师长王香雄升任空军军长时于1964年晋升少将。还有的如军委机要局长李质忠于1965年转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共中央机要局局长(战争时期是合署办公),此时就不授衔了。以上熠熠发光的将星之外,曾任红四军警卫排长的胡子昆授衔中校,还有一位才溪雷屋的雷浩茂只授大尉军衔,当我们得知他的经历后,不禁陡生敬意。他在长征途中是国家政治保卫局特务队员,遵义会议的哨兵,到延安后军中的孩子多了,他受到特别信任担任保育院副院长,进入北京规模大了改称军委直属保育院,他是总务科长,相当正营级而授大尉。

1958年我随10万官兵屯垦戍边北大荒,指挥机关为铁道兵农垦局,听老铁们说起,才知道王震任司令员的铁道兵,前后有两任副政委王集成、邱子明都是才溪“九军十八师”的,还有一位副政委王贵德则是毗邻才溪的太拔乡人。

历史的年轮转到1964年,我由北大荒回到福建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见到闽粤赣边纵老政委魏金水和老司令刘永生(他们当时分别任福建省省长、副省长)。我在他们面前发愿要写《中央苏区演义》,却因“文革”发生,继而被下放回到闽西农村劳动而失落。待到1977年我出任“纪念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两个五十周年”办公室副主任,1980年出任地区文化局长兼地委党史办公室主任,其时接受任务向来岩的刘忠中将和福州军区副政委王直少将采访,而刘忠老将军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立志追踪才溪“九军十八师”行程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我们文化局和党史室办公的地方,曾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1929年攻克龙岩后的司令部所在地。但刘忠将军提醒,它的前身是北伐东征军入龙岩建的民众教育馆。我陪他登上这座白色的两层小楼,站立骑楼的回廊上望着前面中山公园的擎天塔、猴洞和莲花池,他拍打着栏杆动情地说:“这座楼,还有面前的中山公园,都是我带了一帮才溪泥水匠参加建筑的。”

这使我想起,从南安拉起一支民军队伍的陈国辉,在北伐军经龙岩攻克福州后,何应钦军长继续入浙北上,独立师长张贞中将留守福州,时为共产党员的龙岩人张觉觉、漳平人陈祖康以及陈伯达皆属其幕僚。而陈国辉受命留守龙岩,他想依照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建造启智国民的民众教育馆,以及模仿南方各地建造中山公园,这也是辛亥革命后龙岩出现的第一批民国风的建筑物。不幸的是北伐途中发生了“四·一二”政变,国共分手了,直到抗日战争才携手第二次合作。

楼房从1927年9月动工,历经一年半刚刚落成,忽然红军来了,白军跑了。刘忠他们还没拿到工钱,他心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新来接管的长官总会发工钱,他就领着才溪泥水匠寻到中山公园旁侧的一座民房新邱厝的边厅打铺住下等待。那天,刘忠果然看见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陪着红军的长官来了,去年罗化成到才溪组织农民协会,曾请了这位邓先生讲话。刘忠上前说:“邓先生你说过要保护农民协会会员利益,我们在这里做了一年工还没拿到工钱。”

一个高个子红军听了哈哈大笑:“陈国辉被我们打跑了,我毛泽东胸怀天下,身无分文,你们是哪里人,都回家分田去吧!”

刘忠高兴地说:“你就是红军长官,说话算数?”

“算数!”毛泽东走过来一一询问他们姓名。刘忠说我叫刘永灿,他叫王笃行(后改名王奇才,河北省军区司令员),他叫雷应声(后改名雷钦,铁道公安师长、少将),他叫王琰辉(后改名王荣光,江苏省军区副政委),他叫王培臣(后来的师长),他是小木匠刘恒涛(后改名刘汉,葫芦岛海军基地司令员),他是雷浩北(后来的民航总局商务处长)。

毛泽东挥手送别,这一帮泥水匠、木匠欢欢喜喜地走了,在刘忠领导下参加了才溪暴动,促进了国家民族进程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命运。我与老将军约定,来年一定率党史小组去寻访这些“九军十八师”的踪迹。

1981年我北上访史成行,省委书记处书记伍洪祥嘱咐我们特地去福州军区找王直将军。王直曾任38军89师政委兼上海浦东军管办事处主任,后率师入朝作战,升任26军政治部主任,据说他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团圆》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中王主任的人物原型。他回国后历任31军副政委、福州军区公安军政委、28军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从他的介绍中获知,才溪“九军十八师”中,担任大军区副职的有刘忠、王集成、王直、邱子明、邱国光等,若按职务军衔都应是中将以上的了。这时恰巧由江西省军区政委调任福州军区顾问的张力雄将军也走过来,他接话说按通贤同属才溪区计算,肯定超过“九军十八师”了。

到北京后蒙刘忠老将军亲自来接,军事学院副政委王平水(永定人)热情周到安排,很快见到了被誉为闽西子弟兵司令官的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萧克上将(他曾任闽西地方红军上升的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刘亚楼、杨成武、刘忠等名将皆出其麾下)。

这次赴京遍访了闽西在京的老将军,在福建籍的83名开国将军中,今通称闽西的龙岩市籍占68名,若按当时同属闽西苏区的三明市宁化县算在内则为71名。这次一个多月在军事学院后山林地陪同刘忠将军散步,他叹息说当年长征途中他是红一军团侦察科长,曾率便衣队自界首渡过湘江,发现全州城内只有民团,建议后续的红五团迅速过江,进占全州,但因师参谋长请示误了战机,国民党军就入城了。随后红34师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之战,全师6000余人几近全部牺牲,其中第一百团都是闽西人,多有宁化的兵,不然今天宁化不只三名将军。历史的烽烟已经消逝多年了,我专程要寻找的才溪“九军十八师”,也只是当年才溪3000子弟踊跃当红军的幸存者。这次面见的才溪“九军十八师”成员:中办副主任李质忠,工程兵顾问邱子明(他特地偕我们驱车游览长城畅叙),刚由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调任后勤学院副院长邱国光,国防工办秘书长刘始明,民航总局商务处处长雷浩北,那个北京手扶拖拉机厂行政16级的总务科长雷浩茂也找到了。可惜在外地或离京外出没有见到的有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邓启修,中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阙森华,第三机械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吴振英,民航总局科教局顾问胡子昆以及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黄立功、沈阳军区旅大警备区后勤部政委林茂、河北邢台军分区政委刘卫民、济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林金亮、福建永安军分区司令员游玉山、福建龙岩地委副书记黄德彪、冶金部中南金属一级站党委书记刘屏山、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长阙龙胜、沈阳军区工程兵一○一仓库主任阙民等。传说中的“九军十八师”的人物,在我的面前一一闪现了,这不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一个乡村出现的缩影吗?

写到这里,我请能读到本文的读者朋友记住毛泽东1933年11月在《才溪乡调查》一文中记录的史实:“上才溪全部青年壮年男子五百十四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四百八十五人,占百分之八十八。下才溪全部青年壮年男子七百五十六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五百二十六人,也占了百分之七十。”据统计当时只有人口1.6万人的才溪乡,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3400余人,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2000余人,确定评为烈士的961人,加上在“肃社党”中被错杀后追认为烈士的281人,合计烈士1242人;其中时任红军团级以上的指挥员就有林俊烈士等37人,一门双烈士60户,三烈士5户,兄弟烈士58户,父子烈士4户,夫妻烈士2户等等。作为追踪采访“九军十八师”的后来者,文成我夜不能寐,披衣而起望月静思幽远。

(本文原载于《烽火回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