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军 留 言 墙
——永远的精神丰碑
邓朝平
参观闽西漳平市象湖镇杨美村红军留言墙,就是仰望一座精神的丰碑。
位于漳平市东侧边缘的象湖镇,宛如一颗镶嵌在感化溪中段两侧的丘陵平地与斜坡沟壑之间的明珠,构成了福建南部金三角地带的一部分。
感化溪畔如诗似画,名曰象湖。沿途驱车,风光迷人至极,情不自禁低吟:“对于你,我的挚爱深沉,对这片充满情感的土地。每刻我都在啜饮着大自然母亲的恩赐乳源。日复一日,感受着你深沉的关爱与温柔,我轻盈地步过群山小溪。”
“自己与祖国之间的紧密联系,连片刻都不容割裂。”在人间情感的深处,对国家的挚爱总是最为根深蒂固,历经岁月弥坚。每位中华儿女都将爱国作为天职与使命。逆境显真情,历练造就坚毅,愈是肩负重担奋勇前进,愈需点燃浓厚的爱国激情。
杨美村坐落在漳平市象湖镇,这里有许多红色历史痕迹。这些建筑群中特别著名的是一所名叫“荣福堂”的房屋,其内墙壁清晰展示了1929年红四军在朱德指挥下途经此地时留下的墨迹。上面还陈列着红军购买粮食并支付货款的备忘录,其书写有:“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廿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红军”。尽管岁月的洗礼让那墙面显现出斑驳的迹象,但那些笔迹依然清晰。
此留言,所承载的故事发生在九十五年前的1929年8月20日。那一天,在朱德的带领下,红四军奔赴福建省中部的大田县,经过了杨美这个村庄。由于当时农民们对红军缺乏了解,一见到士兵便纷纷躲避,逃离了村子。恰逢正午时分,红军因买不到食物,不得已在一户名为“荣福堂”的百姓家中,暂取了26斤米,并留下两元银币作为报酬,托付给因伤病不能逃亡的苏观泗老人,将此款项传递给房屋所有者苏和。这墙上的旧字迹,记录的是红军挺进闽中地区的不平凡经历,同时也映照出军民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目前,全国唯一一份保存状况极为完整的“红军题壁留款信”经拓片后,陈列在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该文献不仅见证了当时红军对军纪的严格遵守,同时也被认为是极具史料价值的重要历史文物。
穿越了感化溪的桥梁,抵达彼岸的“达道堂”,即是昔日红四军朱德军长的居所。古朴的建筑令人肃然起敬。“达道堂”左侧的主门旁,耸立着朱德的铜像,其形象庄严而崇高。踏进那古老且斑驳的门槛,似乎是在跨越时空隧道,直接步入那已逝95年的动荡年代,历史的烽火仍历历在目。最使人动容的是朱德军长的睡房,一室简朴而幽静,陈设有他一向爱怜的素心兰,在室内显得格外清新。在这历史的一隅,仰望着昔日的住所,我的心中充满了敬意,各种情感涌上心头。
在参观走访杨美村的红四军闽中挺进纪念馆(荣福堂)、红四军前敌委旧址(达道堂),靠拢那些建立历史功绩的革命烈士和先进典范,透过了解一章红色篇章,一幕红色往事,便能深切领悟到起初的真挚之心和肩负的宗旨之重;便能感受那坚不可摧的信念与追求,深邃的洞察力与思维;便能挖掘到源自何处的精神密码与指引未来的精神方向标。就如同一位思想家曾言:“历史之中蕴含着未来之因素,一旦发现,思想便成不灭;一旦传承,发展便成不息。”
革命烈士以血肉之躯铸就的赤色土壤深深嵌入了红色血脉,而这血脉又透过历代先行者不懈努力地接续传递不息。
当前,象湖镇正致力于深挖杨美村激荡的革命历史质地,为历史遗迹注入新的生机,对红军昔日斗争的地方进行全方位修缮,同时规划并打造以红色文化为灵魂的专题公园,塑造党建教育的示范基地,展示了农村振兴道路上的美丽蜕变。
要想领悟至理,须得深究历史。农村复兴促使田园景象发生翻天覆地的改观,而红色传统进一步催生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坚信在不久的未来,红色象湖必将沿袭其红色血脉,实现在党的领导下的农村复兴,带领民众迈向小康生活。
(本文原载于《炎黄纵横》2024年第6期,作者为退休工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