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 23:5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徐炳书



中央苏区往事

 

徐炳书

 

 

政和县风头村,建松政革命的发源地,被誉为“红旗不倒”的地方,钟灵毓秀,英雄辈出。

中央苏区政和历史展示馆坐落于此,建筑面积2183平方米。第一层功能有展示区、影视区、互动区、多功能区、观众服务区、辅助用房6个区域。按照历史脉络,全面展示政和苏区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历程,运用图文、浮雕、油画、LED屏、人物雕塑、半景画、老物件等形式,呈现“太平隘战役”“洞宫山会师”等党史事件,全方位展示粟裕、叶飞、杨则仕、陈贵芳等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踏入展馆前厅,大弧形设计,融以苏区建筑元素装饰,大幅浮雕墙,庄严肃穆,强化代入感,使人倍受震撼。进入展区第一部分“建松政人民革命斗争的兴起”板块,分3个单元,图文并茂,将人带入那风雨如磐岁月里。

1927年,在建瓯五中求学的杨则仕奉党“深入农村革命活动”的指示,秘密回到家乡,他机智勇敢,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12月,他吸收了杨则震、陈机水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共政和风池小组。三个月后,中共政和支部宣布成立。

图片.png70.png

                                                                                         图片.png71.png 

                中央苏区政和历史展示馆(余明传  摄)

1928年8月,杨则仕成立了“读书会”,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农民协会应运而生。1930年,他发起了“登门退佃”减租减息斗争,打土豪分田地,农民运动蓬勃开展。以凤池村为中心方圆30里地区相继建立了农协会。农协会在黄可英的帮助下组建了政和县第一支武装游击队。

革命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武装队伍遭到小刀会伏击,斗争受挫。杨则仕回到凤头村继续开展斗争,形成以凤头村为中心, 东到松溪的梅口,南连东平的护田,西至水吉的樟墩,北接松溪的路下桥和浦城的水北的建松政农民运动区域。

移步第二部分展区,中央苏区的组成,共分7个单元。在党的领导下,一场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苏维埃革命在建松政的蓬勃展开。1933年6月,建松政苏区划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版图,成为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组成部分。

凝视每一个单元,目光始终不愿离开,生动的画面仿佛把我们带入波澜壮阔的烽火年代。浏览每一幅图文并茂展板,聆听解说员讲解,我们接受灵魂的洗礼、感受建松政苏区的创建、农民运动的红色历程。1929年发生的以松溪路下桥为中心的建松政农民暴动,树立了闽北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二面红旗;1931年,建松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路下桥苏维埃政府成立。展板上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旧址、农民暴动领导人的遗像,引人注目。

由此,中央苏区闽赣省组成。1933年建松政苏区划入中央苏区版图,建松政革命的队伍在闽北革命斗争轰轰烈烈,国民党不死心,对我党进行多达五次的围攻。划入中央苏区后,在五次反“围剿”中牵制了大量敌人,减轻了中央苏区的整体压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重要基地。

配合主力红军开辟新苏区。1934年7月13日,红军五十八团在团长黄立贵、政委陈一的率领下,从崇安上梅出发来到了东平镇西表村,回龙桥成为当时与红军五十八团会师的地方,后人称“红军桥”。同年,罗炳辉带领红军挺进政和洞宫山一带,与地方军民一起解放政和,展板上政和百姓欢迎红军的场景,军民鱼水情跃然纸上。

顽强斗争,建立建松政苏区大本营。1934年9月,建松政边区群众大会在西表村召开,宣布成立建松政革命委员会,杨则仕任主席。9月底,建松政工农红兵代表大会在凤池杨氏宗祠召开,正式成立建松政苏维埃政府,下设军事部、政治部、教育部、内务部等,下辖七个苏区政府。1934年11月,建松政苏维埃政府迁往西表村魏氏祠堂,管辖区域达500多个村庄,9万多人口。凤头村、西表村成为建松政苏区的核心区,成为建松政苏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和指挥中心,成为闽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苏维埃政府在西表建立了红星医院、机械修造厂、土炮炸药厂、农机厂等,还发行了货币,颁布了《土地法》,让农民耕者有其田。

革命斗争是艰巨的。1934年7月,为策应中央苏区主力红军实施战略转移,中央红七军团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径政和、松溪。闽北独立师长黄立贵在东平太平隘领导阻击战,大获全胜,此役是发生在建松政地区的第一次大战斗,它的胜利,保卫了红色新区,稳定了建松政红色武装,鼓舞了士气。1934年底,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国民党军队对建松政苏区展开“围剿”,建松政苏区破坏惨重,苏区人民牺牲巨大。当时“红星医院”的28位医务人员和伤病员惨遭杀害。建松政苏区军民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成为最后陷落的中央苏区县之一。

三年游击战中,建松政党组织和游击武装紧密依靠群众,保护了党在重要枢纽的力量,成为新四军初创有生力量的来源之一。

由此进入第三部分展区,苏区转为游击区。建松政苏区成为闽东北游击区的重要堡垒。

红色苏区不能不说一个红色人物,那就是杨则仕。1935年3 月,杨则仕带领的一个班到崇安大安乡附近筹粮时,遭敌围困被捕,在狱中英勇不屈,9月英勇就义。为了人民解放事业,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人民将永远缅怀他。

为广泛开展闽北游击战争,黄立贵率部挺进建松政,洪坤元等一批同志留下,帮助开展恢复工作,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4 月,在党中央的指示下,闽北红军在黄立贵、曾镜冰等带领下, 与闽东叶飞部队在政和洞宫山胜利会师,召开了著名的洞宫联席会议。三年游击战,建松政游击区在相对独立的游击战争中发展起来,是闽北游击区中活跃的组成部分。

走进第七单元,我沉浸在红军游击队整编北上的场景。“七七事变”后,闽东北游击区高举抗日救国旗帜。1937年11 月,派陈贵芳为代表到东平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逐步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闽东的形成。建松政、政屏、寿政庆等游击区输送了700多名闽东北红军游击战士加入北上抗日队伍,奔赴抗日前线。

我把目光聚焦到第四部分,“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建松政游击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反顽斗争,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几经挫折的老区人民,始终战斗不止,高举党的旗帜,保持党在闽东北的革命战略支点地位,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和spacer.gif有生力量,最终迎来了全国解放。

图片.png72.png

凤头村起风亭(王丽玉  摄)

这时期,建松政党组织和游击武装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发动群众并依靠群众,发展壮大党组织,革命斗争意志坚如磐石。

这时期,建松政党组织和游击武装同其他地方党组织和武装一样,肩负抗日与反顽的双重任务,顽强斗争。1942年5月,江西上饶发动赤石暴动后,陈贵芳组织接应了“赤石暴动”出来的46位同志并成立一支游击小队,开展敌后远程游击战。

在艰难岁月里,陈贵芳领导下的建松政党组织一度与省委失去联系,他独立自主地领导抗日反顽斗争长达2年7个月之久。陈贵芳一家为了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全家就有7人罹难,成为革命烈士。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写给陈贵芳的一首诗,写道:闽北有个陈牯老,敌赏三千买他脑。坎坷一生仍自若,革命精神永不倒。这是项南书记对他革命英雄本色的高度概括。

1946年,建松政特委书记张德胜壮烈牺牲,建松政党组织及其游击武装,在陈贵芳的带领下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成为闽浙边爱国游击战争的重要枢纽。

1949年5月8日,时任闽浙边游击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陈贵芳,与南下大军胜利会师,与二野一部追歼逃敌,在闽北党组织和游击武装的配合下,5月底闽北解放。

走出展示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革命先烈们在中华大地上撑起一片天,开启了我们民族的千秋伟业,创造了我们现在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先烈们立下的丰功伟绩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