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林传奇
黄锦萍
一
如果只是一片普通的楠木林,普通地写一下就可以了,偏偏这片楠木林有1100多棵,平均树龄300多岁,最年长的已经600 多岁。30多米是它们的平均身高,个子最高的达39.6米。因为这片楠木林,政和县于2010年5月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楠木之乡”,被誉为“中国第一楠木林”,2021年11月入选首批“福建最美古树群”。
如果只是一片华东地区保护最好、面积最大的稀有原始楠木林,我们可以追踪溯源,写它为明朝初年当地村民所植,经过数十代人的保护管理,如今仍郁郁葱葱,生机无限,富含负氧离子,鲜翠欲滴,翠碧连云——以为这样写就够了,偏偏在这片楠木林里在80多年前还响起过枪声,陈机水、陈机清等陈氏七烈士与敌人进行顽强抵抗,直至英勇就义。杨则仕、陈贵芳(乳名陈牯佬)等一批革命先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抒写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色传奇。
二
东平镇长赖洪恩带我们走进这片楠木林时,没想到楠木林就长在一片平原之上,我们顺着步道走进去,一棵棵楠木壮硕且笔直,腰杆挺得硬邦邦的,8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枪战根本无法将它们击穿。望着冲天楠木林傲然挺立,想着在这里牺牲的无数革命先辈,这一棵棵楠木仿佛就是一座座烈士纪念碑,屹立在大地与天空之间,红旗不倒,信念永恒!
说起陈贵芳的故事,赖洪恩满怀崇敬之情。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儿子,从警卫班长一直当到解放军纵队副司令员,陈贵芳的一生充满着传奇。1918年,陈贵芳生于政和县东平镇,一家人生活贫困,四处流浪,最后落脚在凤池村,父亲给地主干活,受尽压迫。1928年,一缕曙光照进东平镇,在建瓯省立第五中学求学的共产党员杨则仕,奉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家乡东平凤池村(今凤头村),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成立红色读书会和农民协会,发展党员,陈贵芳的父亲陈机水第一个入党。1929年中共政和第一支部成立,这是建(建瓯)松(松溪)政(政和)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揭开了政和革命斗争的序幕。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如火如荼,风起云涌,陈贵芳全家都投入革命洪流中,他的四个叔叔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祖母和母亲从事地下交通联络工作。少年陈贵芳在父辈影响下,明白只有闹革命,穷人才能翻身作主人的道理。党的会议在他家召开,他就在门前站岗放哨。时时监视坏分子,防止他们告密。1934年,16岁的陈贵芳参加工农红军,迅速成长,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优秀指挥员。
如果楠木林会说话,一定会告诉我们,1940年12月的那个夜晚,这里发生了一场枪战。那天,陈贵芳的父亲陈机水借着月光带领游击队前往凤头村镇压反革命。队伍还没有到达楠木林,就遭遇敌人的包围,楠木林里的枪声响起,滚滚硝烟笼罩着林子, 全村人的心都揪了起来,突围中陈机水为了掩护战友转移,手脉七寸处被敌人打断,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陈机水的牺牲仅仅只是开始,残酷的战争给陈贵芳家族带来灭顶之灾。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出动20个团的兵力向闽北地区发动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第三次军事围攻。在敌人惨绝人寰的狂捕滥杀中,陈贵芳的二叔陈机清、五叔陈机富先后遇难。72 岁的老祖母惨死在敌人的酷刑之下,母亲叶彩菊三陷囹圄饱尝铁窗之苦,不满六岁的弟弟夭折在监狱中,十四岁的妹妹陈玉兰被敌特投毒身亡。敌人灭绝人性地残杀陈贵芳全家后,到处张贴赏榜,出重金三千购买陈贵芳的脑袋。陈贵芳强忍巨大悲痛,在与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领导建松政人民开展英勇的反顽斗争, 在磨上岭下,全歼顽军一个分队。当游击队转移到上杉溪村被搜山队发现,顽军日夜围追堵截。陈贵芳率部队采取迂回战术,在大森林里,夜行百里,游移不定,使顽军处处扑空。为了拖垮累垮敌人,摆脱尾追之敌,陈贵芳采用“疑兵之计”策略,把部队开到松溪白马寺大道上,一路上抓敌人的守望哨,张贴标语,并向群众买菜,造成大部队过境的声势,同时在通往龙头山的高山陡岭上画路标、写鼓动口号,摆出游击队要在龙头山布阵设防的样子,随后放回一些守望哨回去报信。敌人得报后,纠集成千上万敌兵和搜山队欲与游击队决战。陈贵芳却率领游击队通过一条山径穿越天堂山,到浙江庆元崔上村休整,甩开了敌人。10月,陈贵芳率领分散隐蔽的三路游击队于水吉北孟坑汇合,在政和的西表、水尾,水吉的樟墩、外屯,松溪的花桥、牛辄岭歼灭一批敌顽,袭击松溪县城,吓得敌人不敢轻易出兵,一举歼灭钱东亮师参谋长柴毅的主力“张发财”部队。
陈贵芳故居(王丽玉 摄,下同)
关于陈贵芳“神出鬼没打顽军”的故事还有很多。革命战争年代,东平镇先后创建了中共政和第一支部、建松政苏维埃政府,英雄的东平人民为闽北解放事业做出贡献,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
三
如今,80多年过去了,东平镇中央苏区政和历史展示馆负责人曹茂昌给我们讲那一段故事时,仿佛在给我们放映一场战争片:场景是一片硝烟弥漫的楠木林,主角是“闽北有个陈牯佬, 敌赏三千买他脑”的陈贵芳,一家三代七位牺牲,满门忠烈;主力部队是民兵、红军与游击队;催人泪下的感情戏中有一个省下“半个南瓜”给红军吃的桥段;故事讲述者是曹茂昌,陈氏家族后人,他管陈贵芳叫伯父。如果要取个剧名,我建议叫《楠木林的枪声》。
楠木林还是原先的楠木林,刺耳的枪声早已远去,清脆的鸟叫声叽叽喳喳,好像有许多今天的故事要讲给我们听。东平镇党委书记叶衍森告诉我,如今红色传奇还在继续,根植在这一片土壤里的红色基因,正释放出从“红色资源”到“红色高地”的正能量。我们通过党建赋能,释放老区苏区“红色活力”,成立红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完成景区栈道及观景平台、红色主题路灯、智慧停车场等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股创办凤头老区大食堂,促进村财增收,年均接待400多人次省内外团体开展红色研学和主题党日活动;依托闽浙边五乡镇党建联建共建共享机制,与梅口埠建立半小时观光旅游互送圈,年接待游客12万人
次;我们还挂牌成立“曹茂昌老党员工作室”,6名老党员专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促成红色读书会等2处革命遗旧址重建;完成中共政和第一支部、陈贵芳故居等8处革命遗旧址修缮,成为对公众开放的红色研学基地。
政和县第一支部旧址
我漫步在东平镇古村落,耳畔回响着“用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殷切嘱托,这“一片叶子”就是茶叶。叶衍森说,我们以茶文化赋魂,先后承办首届政和白茶开茶节、首届政和白茶采制茶竞赛、政和大白故事文化节等茶事活动,探索“我在东平有棵古茶树”政和大白古树认筹营销模式,带动茶农户均增收2.6 万元。在东平我喝到了政和白茶非遗传承人张泽滨用大白茶鲜叶制作的“白牡丹”,茶汤里尽是古茶树的味道。村党支部与闽峰、白之源等茶企结对推行利益联结模式,支持白之源茶企打造善源白古树白茶科教基地、起凤林生态茶园茶文旅观光综合体, 带动周边536户茶农、40户脱贫户增收致富。全村近8成人从事茶产业,农民60%以上的收入来自茶叶。参与茶是康、香港凯捷生态茶水饮料生产建设项目等“三茶”融合重点项目招引保障,助力东平高粱牵手武夷学院合作研发“白茶酒”等茶衍生产品,高位嫁接省级科特派廖红教授指导7000余亩生态茶园建设,起凤林生态茶园入选首批“南平市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实现了从“生态颜值”到“生态价值”华丽转身。
楠木林传奇故事还在继续,党建引领出乡村振兴的“凤头模式”……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