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 16: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施晓宇

 

红旗跃过汀江

——毛泽东在闽西(下)


施晓宇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里是上杭县古田镇赖坊村“赖氏宗祠”旁的一座二层小楼,原名“协成店”,如今挂的门牌是:“毛泽东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旧址。”进门就看见左侧墙上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早期版本,还有邓小平的一段话: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协成店.jpg

协成店

在一楼右侧房间,挂着“毛泽东卧室”的牌子。在一楼左侧房间,挂着“郭化若卧室”的牌子。郭化若(原名郭可彬,福州人),时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参谋长。沿着木质楼梯走上二楼,在二楼左侧房间,挂着“林彪卧室”的牌子。林彪,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在二楼右侧房间,挂着“肖克卧室”的牌子。肖克(亦为萧克,原名武毅,湖南人),时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1930年1月5日晚,就是在今天挂着“毛泽东卧室”牌子的房间里,毛泽东在闽西寒风刺骨的深夜挑灯夜战,写下了意义深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其实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回信,本是为了答复林彪在1930年元旦给毛泽东的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信而写的。毛泽东这封信原名《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印发给广大红军官兵阅读后,有些地方也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同志的一封信》为题下发学习。这封信在1950年收入《毛泽东选集》时,为不引起党内同志对林彪的误解,毛泽东根据林彪的请求,亲自将回信的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将信中所有批评林彪的地方都作了删改,公开出版时全信上下没有出现林彪的名字。

针对林彪早在一年前,“朱毛红军”还在井冈山时就曾提出“井冈山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主张,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批判了不切实际地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对纠正当时红军自上而下的一种悲观情绪,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关键性作用。毛泽东在这封约五千八百字的信中,一开头就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的一种悲观思想:

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

然后毛泽东对当时的局势条分缕析,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行动方向及实现的可能性: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最后,毛泽东充满信心地为全军指战员描绘出光明的前途,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选集》(一卷)第97—10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总而言之,毛泽东主张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全新的武装斗争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最根本意义之所在。

1991年7月1日,修订后的《毛泽东选集》(四卷)第二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纪念日正式出版发行。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信仍被收入其中,标题依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在篇目首页添加了那个恢复历史原貌的注释。


五、第三次入闽

1930年1月7日,毛泽东在写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离开上杭县古田镇,前往隔壁连城县,继而前往武夷山。《毛泽东年谱》这样记载:

一月七日,率第二纵队从古田出发,经龙岩县的上车、梅林进入连城。然后,经永安、归化、清流等县境,于一月中旬到达武夷山下。

1月19日,毛泽东率领红军从闽北武夷山进入江西广昌县境。次日抵达广昌县赤水镇。《毛泽东年谱》写道:

一月二十日,率第二纵队到江西广昌县赤水,击溃反动武装靖卫团,活捉伪县长……

一月二十四日,率第二纵队经宁都的洛口到东韶,同先到数天的朱德所率红四军主力(一、三、四纵队)会合。

这以后,有5个月时间,“朱毛红军”——红四军都在赣南作战,扩大根据地。直到1930年6月上旬,毛泽东第三次进入闽西。《毛泽东年谱》这样记载:

六月上旬,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从寻乌出发,经闽西武平到上杭,在官庄击溃赣敌金汉鼎部一个旅。部署红四军在闽西分兵发动群众,随后到才溪做社会调查。

毛泽东在上杭县才溪乡(今才溪镇)进行了多天的社会调查,召集各阶层群众开会。在调查会上,礼贤下士的毛泽东既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又解答基层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启发指导群众搞好苏区建设,特别指示区、乡的干部要发挥妇女的积极作用,把闽西妇女组织起来学犁耙、学管家,同时搞好红军家属工作,并办好各类型合作社,办好夜校,提倡学文化等。

才溪乡调查会址.jpg

才溪乡调查会址

毛泽东第三次进入闽西后,从上杭县才溪乡到达长汀县南阳镇,主持召开了“南阳会议”,会议做出了两个重要决议。

1930年6月11—13日,中共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集合长汀县南阳镇“龙田书院”(今龙田中学),由毛泽东主持召开联席会议,史称“南阳会议”。后来会址移到汀州城,故又称“汀州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陈毅、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曾志、蔡协民、方方等,共八十多人。会议总结了红军贯彻“古田会议”精神和一年来闽西革命斗争的丰富经验,制定和完善了正确的土地政策,对闽西的经济、婚姻、财政等政策也进行了补充,促进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会议通过了《富农问题》和《流氓问题》两个决议,从此闽西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当年,长汀县南阳镇一万四千多人口中,有两千五百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请看《毛泽东年谱》记载:

六月中旬、下旬,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会址先在长汀县南阳,后移汀州城,因此称南阳会议,又称汀州会议。会议通过了经毛泽东审改的《富农问题》和《流氓问题》两个决议。《富农问题》决议中关于土地分配,除了肯定原来规定的“抽多补少”原则外,又增加了“抽肥补瘦”的原则。《流氓问题》决议制定了党对流氓的策略:“把流氓从统治阶级底下夺取过来,给以土地和工作,强迫其劳动,改变其社会条件,使之由流氓变为非流氓。

需要解释的是,《富农问题》和《流氓问题》两个决议,最初是由新任首届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邓子恢起草的初稿,经毛泽东做了重大修改,并经“南阳会议”审查通过。所以,两个决议——两篇文章也有毛泽东的心血付出,也诞生于闽西。

“南阳会议”之后,红四军、闽西红十二军、赣南红六军随即进行了“汀州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总政委,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朱云卿任参谋长。

1930年6月23日,在“立三路线”的错误指令下,新成立的红一军团酝酿从闽西长汀县向江西广昌县推进,准备进攻南昌,会师武汉。

6月28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一军团总部等再一次离开长汀县——毛泽东第三次告别闽西。请看《毛泽东年谱》记载:

六月二十八日,和朱德率领红一军团总部及直属部队等离开长汀,开始了向南昌的远征。途经广昌、瑞金,于七月九日绕到兴国。

1931年11月7—20日,多次延期的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县叶坪村“谢氏祠堂”召开,正式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四十六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主席。“一苏”的召开,开创了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新局面,真正开启了人民政权建设的伟大探索。

1932年5月,原为闽西特委书记的邓子恢担任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部长兼代理土地部部长。

至此,中央苏区拥有六十个县级苏维埃政府,疆域面积约八万四千平方公里,总人口约四百五十三万人。福建省拥有以闽西北为主的二十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分别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县)、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将乐、沙县、南靖、光泽、崇安(今武夷山市)、邵武、建阳、浦城。


六、第四次入闽

1932年春,毛泽东第四次进入闽西。

这次毛泽东率领由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赵博生、董振堂率领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的部队)组成的东路军进军福建,计划是攻取当时的福建省第二大城市漳州。在行军间隙,毛泽东第二次前往上杭县才溪乡,又进行多天的社会调查。

1932年2月,福建军区在长汀县十里埔成立,罗炳辉任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下辖三个军分区:上杭、永定、龙岩组成第一军分区,长汀、连城、清流组成第二军分区,宁化、归化组成第三军分区。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城召开,成立福建省工农民主政府,张鼎丞当选为主席。

1932年4月1日,毛泽东与东路军一部从长汀县进入上杭县城,后往上杭县旧县镇、白砂镇等地,目标是再夺龙岩城。4月2日,在上杭县城,毛泽东特意致电中央主持工作的周恩来:“我昨日到上杭,商应敌布置。”提出为了使东路军能够迅速集中,以便保证拿下漳州,红五军团必须即刻由赣南出发,务必于4月中旬到达龙岩与红一军团汇合。4月7日,红一军团经长汀县河田镇、南阳镇到达上杭县白砂镇,与由上杭县城到达白砂镇的毛泽东会合,商讨歼敌行动部署。4月8日,毛泽东随红一军团到达龙岩西郊约25公里的大池墟,指示部队隐蔽宿营,不要暴露。这时红五军团已由江西信丰县向龙岩城方向开进。

1932年4月10日,从拂晓到下午,只用一天时间,毛泽东和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指挥的东路军再次攻克龙岩城。这是红四军第四次拿下龙岩城,也是毛泽东第四次进入龙岩城。驻守龙岩的国民党第四十九师一四五旅旅长杨逢年兵败,被歼两个团,自己不得不“割须弃袍”,狼狈地游水逃跑。第四十九师师长张贞则慌忙派出飞机,飞临龙岩上空侦察,只见城里到处红旗招展,飞行员连飞机降落加油都不可能,只得掉头飞回漳州。哪知飞行员慌不择路,飞错方向,飞机挂在靠近厦门的同安县朝天岭一棵大树上。4月11日,毛泽东在龙岩城主持召开红一军团师长、政委以上干部会议,总结龙岩战斗胜利的经验,部署下一步直逼漳州的作战方案。4月16—18日,毛泽东终于等到红五军团从江西赶来,立即亲临南靖前线指挥,把前沿指挥部设在南靖县龙山镇南坪村。

4月19日拂晓,漳州战役打响。战败的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九师师长张贞从前线气急败坏退回城内,慌忙烧毁漳州军械库,在震耳欲聋的弹药爆炸声中,带着他的命根子鸦片烟弃城而逃。下午三时,战斗结束。东路军战果辉煌: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九师主力基本被消灭,一千六百多人当了俘虏,还缴获飞机两架,步枪两千三百多支,子弹十三万多发,炮弹近五千发,银洋一百多万块,还当场支援中央苏区十万美金……4月20日上午八时,东路军举行隆重的入城典礼——军号齐鸣,鼓乐震天。次日毛泽东在住处“芝山红楼”召开全军师长、政委以上干部会议,总结漳州战役经验,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4月22日,毛泽东又向全军连以上干部作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及第二次行动问题》的报告,并致电时任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报告漳州战役的胜利。可以这么说,攻克闽南重镇漳州,是红军长征前,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红军最后一次大捷——单单参加红军的漳州青壮年就有九百多人。

5月28日,毛泽东率东路军主动撤离漳州。

6月初,东路军奉中央军委命令,从福建返回江西中央苏区。《毛泽东年谱》记载:

六月五日,和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叶剑英就各军整顿期限和召开军事会议问题,致电朱德、王稼祥:东路军各军“须于六至八号三天内整理完毕,准备九号出动” ……六日,同叶剑英赴上杭县官庄。

就此,毛泽东率领得胜之师从漳州经龙岩城来到上杭县官庄乡。这是毛泽东第五次进入龙岩城,也是毛泽东第九次进入上杭县。其间,毛泽东在上杭县才溪乡举行军民祝捷大会,庆贺打下漳州;还在上杭县白砂镇科子里(今梧岗村)召开中共上杭县委和县苏维埃干部座谈会,了解上杭苏区建设情况,提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指导意见。

1932年6月9日,毛泽东和朱德命令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从上杭县官庄乡返回江西。毛泽东第四次离开闽西,回到赣南。


七、第五次入闽

1932年10月3—8日,苏区中央全体会议在江西宁都县东山坝镇小源村召开,毛泽东、朱德、王稼祥、顾作霖、邓发、任弼时、项英等出席会议,史称“宁都会议”。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因在前线部署军事,未能赴会。会议全盘否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和军事方针,不让他介入军事指挥,“左”倾教条主义帽子满天飞。“宁都会议”之后,取消了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任命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幸有周恩来力保,才通过了周恩来提议的毛泽东“仍留前方助理”的议案,同时批准毛泽东“暂时请病假,必要时到前方”。

长汀福音医院旧址.jpg

长汀福音医院旧址

1932年10月中旬,毛泽东第五次进入闽西。“赋闲”的毛泽东到长汀福音医院休养治病四个月。对此,《毛泽东年谱》有详细记载:

十月中旬,到达闽西长汀福音医院。医院院长傅连暲请毛泽东住在老古井休养所—— 一座傍山的小楼上,同先头从瑞金来这里修养的、受“左” 倾路线排挤打击的周以栗、陈正人在一起。毛泽东一到医院,立即去探视早已来此分娩的贺子珍。为了较好地修养,毛泽东接受傅连暲的建议,长期坚持到医院后面的卧龙北山散步。

1933年2月中旬,毛泽东离开闽西,回到六十公里外的赣南瑞金县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岗位。《毛泽东年谱》写道:

二月中旬……毛泽东结束修养,回瑞金不久,即派人到长汀将医院的傅连暲全家迁移到瑞金。毛泽东看望傅连暲时说:这个医院,是我们的第一个医院,由你当院长。

毛泽东说的“这个医院”,指的是中央苏区红色医院——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正规医院,是傅连暲将他在闽西长汀县的福音医院悉数搬来组建而成的。

在今天瑞金中央红色医院旧址展厅内的展板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原校长钟有煌(上杭人)对这次的医院大搬迁,有一段翔实的回忆:

我去参观医院,首先看到的桌椅、板凳、病床、病房用具,又看到药品器械、诊疗仪器、药架、书架等,无一不是从汀州搬来的。可以说除了地皮、房子搬不动外,连手术室、诊疗室和药房的玻璃门窗、百叶窗都卸下一并搬到瑞金来了。

作为开国中将,傅连暲以他的精湛医术保证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刘伯承元帅、王树声大将、首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等大批中央领导和将士们的健康,在军中一直享有“红色华佗”的美誉。傅连暲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医院院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卫生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


八、第六次入闽

1933年11月下旬,作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人民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率领中央政府检查团,还有中央通讯排一个警卫班,步行从赣南瑞金县来到闽西。

这是毛泽东第六次进入闽西,也是毛泽东第十次进入上杭县。毛泽东经长汀县回龙寨、上杭县官庄乡,第三次到达上杭县才溪乡,进行“为期十多天的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 请看《毛泽东年谱》记载:

十一月下旬,长冈乡调查结束后,随即率中央政府检查团去福建上杭县才溪乡进行调查,先后召开由工人、农民和乡干部参加的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还走访红军家属和贫苦农民,对乡村政权建设、扩大红军、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研究。随后,写出《才溪乡调查》[原题为《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

1933年11月26日夜,在认真调查、座谈的基础上,毛泽东在才溪乡简陋的“列宁堂”东侧一间小小厢房里,连续三个夜晚挑灯夜战,借一盏马灯的微弱亮光专心写下著名的《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改名《才溪乡调查》)。这是继毛泽东写的第五个调查报告,也是毛泽东在三次解剖了闽西红色政权的成功范例——“金麻雀”才溪乡后,完稿于才溪乡的调查报告。

全文九千三百多字的《才溪乡调查》,共分七个部分:行政区划、代表会议、此次选举、乡苏下的委员会、扩大红军、经济生活、文化教育。毛泽东在第五部分《扩大红军》中表扬才溪乡的妇女觉悟高:

全区以上下才溪两乡扩大红军成绩最好。主要原因是优待红军家属、慰劳红军工作历来不错。红五月以前,八乡平均每乡每月可集中布草鞋五百双,近因封锁无布,稍减少了。但上下才溪还有如下成绩:上才溪,八月五百多双,九月一百多双,十月九十多双。下才溪,八月三百多双,九月二百八十双,十月三百双,十一月六百三十双。

这些成绩,主要是由于党团支部动员党团员领导女工农妇代表会得来的。

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注重社会实践。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中央苏区完成的《反对本本主义》(原题为《调查工作》),留下了流传至今的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41年3月19日,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中再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

在闽西上杭县才溪乡下才村,如今已经建起了“才溪乡调查纪念馆”。1957年建成时,初名“才溪革命纪念馆”。1972年,改称“毛主席才溪乡调查纪念馆”。1980年12月,改为“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在距离“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约五百米的老圩坪上,还有一座“光荣亭”。亭子拱门上有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光荣亭”三个大字。亭内则竖立一块石碑,上书“我们是第一模范区”。这真是才溪人民的光荣。当年才溪乡仅有一万六千人,就有三千七百六十二人参加红军,占全乡青壮年男子的百分之八十。其中一家两人当红军的有两百户,三人当红军的有四十六户,四人当红军的有七户,五、六人当红军的各一户,夫妻同去当红军的有九户……共有一千一百九十二人壮烈牺牲。故又被称为“英烈之乡”。

光荣亭.jpg

光荣亭

1933年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为表彰才溪人民在政权和经济建设、武装斗争和文化教育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印发了建立才溪光荣碑的《告才溪群众书》,同时拨款于7月5日建成了“光荣亭”。 1933年12月20日《红色中华报》特别报道样样工作都走在前面的“模范才溪”。

1934年10月,因为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沦陷,中央红军被迫举行突围长征。10月18日傍晚,病中的毛泽东被人又一次抬上担架,在于都县城东门渡口——人称“长征第一渡”渡过于都河,在警卫班的保护下,踏上了漫漫征途。在参加长征的八万七千多名中央红军中,有近三万人是闽西子弟兵,他们几乎遍及红军各部队。譬如湘江之战中为掩护中央红军突围,由闽西子弟组成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六千多官兵,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战至一兵一卒,全军覆没。

2016年10月17日在央视首播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就是回顾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全体将士为中国革命史留下气壮山河的惨烈篇章。红军长征后,“光荣亭”被上杭县官庄乡的反动民团放火烧毁。好在亭内那块被砸碎的光荣石碑,经群众拼死保护下关键的一角,现在保存于“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属国家二级文物。

1955年,才溪人民重建了“光荣亭”, 中共才溪区委专门写信到北京中南海,请毛主席再为“光荣亭”题字。次年春天,正在广州视察的毛泽东欣然又为“光荣亭”题字。题字委托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李质忠(才溪人)从广州带回才溪乡。毛主席还交代李质忠说:“你回去告诉才溪区委的同志,来信收到了。你代我向才溪人民问好。才溪人民确实光荣啊!一个区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男子上了前线,上千人为革命流血牺牲。光荣亭一定要重建好,‘光荣亭’三个字我一定题。”(尚史:《“光荣亭”真光荣》,《福建党史月刊》2008年12期)

爱晚亭.jpg

爱晚亭

据说毛泽东一生只为两座亭子题写亭名,一座是他家乡长沙的“爱晚亭”,另一座就是闽西才溪的“光荣亭”,寄托了毛泽东对才溪乡、对闽西老区人民的敬佩之情。早在1931年,毛泽东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时,就曾盛赞才溪乡是“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还肯定才溪乡是“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这,应该也是毛泽东历时三年、坚持三次调查,写下《才溪乡调查》的初衷和动力。

1985年10月,才溪乡“光荣亭”被公布为第二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才溪乡“光荣亭”已成为福建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据考证,从1929年3月13日到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曾经十次来到闽西上杭县,三次来到才溪乡。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最后一次来到上杭县,目的是做才溪乡调查。


九、六进六出福建

毛泽东前半生,从井冈山下来,总计六次入闽,头尾在闽共计四年——实际一年半多一点时间。可参见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的《毛泽东年谱》。

1929年3月12日,毛泽东第一次入闽:“和朱德率部进入闽西长汀县四都镇。”

1929年4月1日,毛泽东第一次离开闽西(长汀县)返回赣南:“(4月8日)和朱德、彭德怀率部到于都县城。”

1929年5月19日,毛泽东第二次入闽:“和朱德率红四军从瑞金县武阳越过武夷山,再次入闽。”

1930年1月20日,毛泽东第二次离开闽西(清流县):“率(红四军)第二纵队到江西广昌县赤水……”

1930年6月上旬,毛泽东第三次入闽:“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寻乌出发,经闽西武平到上杭……随后到才溪做社会调查。”

1930年6月28日,毛泽东第三次离开闽西(长汀县):“和朱德率红一军团总部及直属部队等离开长汀,开始了向南昌的远征。”

1932年春,毛泽东第四次入闽:“到上杭县才溪乡进行多天社会调查。”

1932年6月9日,毛泽东第四次离开闽西(上杭县):“和朱德在上杭官庄命令红一、红五军团从闽西出发,回师赣南。”

1932年10月中旬,毛泽东第五次入闽:“到达闽西长汀福音医院(养病)。”

1933年2月中旬,毛泽东第五次离开闽西(长汀县):“毛泽东结束休养,回瑞金不久,即派人到长汀将医院的傅连暲全家迁移到瑞金。”

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第六次入闽:“去福建上杭县才溪乡进行调查……”

1933年11月底或12月初,毛泽东第六次离开闽西(上杭县),回到“红都”瑞金。返回瑞金的具体时间不详,唯独这次毛泽东何时离开闽西,《毛泽东年谱》只字未提。不过,1933年12月15日,毛泽东在瑞金签署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反腐法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这说明毛泽东已经离开闽西,回到瑞金。1934年1月22日,中华苏维埃政府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毛泽东在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反对贪污和浪费的斗争,过去有了一些成绩,以后还应加倍地用力。”可以这么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将近九十年前,毛泽东就对贪腐行为深恶痛绝,严惩不贷——“贪污公款在五百元以上者,处以死刑”。这算是非常严苛的刑罚了,但这是后话。

综上所述,毛泽东六进六出福建——主要活动都在闽西。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在闽西写出了三篇经典长文、三首壮丽诗词。尤其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才溪乡调查》三篇经典长文,可谓提纲挈领,对党和国家及对军队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作用。

特别是对于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或者对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比较了解的广大群众来说,毛泽东的这些壮丽的红色诗篇和极富前瞻性的重要论述,都能够引发大家的认同,唤起大家的共鸣。这就像“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以及《鸡毛信》《董存瑞》《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青春之歌》《冰山上的来客》《上甘岭》《英雄儿女》《欧阳海之歌》《闪闪的红星》等一系列引起轰动的中国经典影片一样,毛泽东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和壮丽诗词等,必将永远镌刻在大家的记忆中。


(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4年第2期,作者为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