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理想圣地
陈彩琼
如果你心中有一抹纯净无瑕的绿,这种绿梦幻、豪情、神秘、温情,那么武平县民主乡的高山草甸便可满足你梦想中的绿意。
春到人间草木知,当夕阳的余晖撒落在这片高山草甸上,晚霞映射出多彩的光线,绿色的草丝丝缕缕牵伴着那抹温情的光,柔柔地织就了七彩的光圈。这里,坐落于民主乡坪畲村,是海拔1300米的高山,武平人称它为“黄草山”。由于草甸遍布,也被人们誉为“高山草甸”。
这座草甸上没有植物,漫山遍野的绿草,像是大地母亲给自己的孩子盖上了一层绿毯子,轻抚着她在大地上休憩。此时, 如果你想在这里放松自己的身心,用心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只需躺在这柔软的阳光草地上,你便觉一身轻松。仰望那天空中的白云,似乎就近在眼前,伸手便可触摸。躺在这草地上,看白云从左边移动到右边,看那云朵变幻成各式各样的模样在草甸上空流转,你便觉不须此行。起身眺望远方,一群金色的黄牛低头在草地上悠闲踱步,在天地间犹如童话中走出来的精灵,构成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高山草甸的夜里,深蓝色的天空悬挂着星星,似一双双灵动的双眼,你会发现原来你离天空这么近,又那么远。似乎手可摘星辰;又似走进了宇宙的空间,无穷大的空间里,你会感觉自己不过是宇宙的一粒尘埃,渺小至极,自己的心胸也开阔了。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总有各式各样的帐篷点缀在这高山草甸上, 人们渴望与大自然亲近,渴望从自然中获取生命的力量。大自然有一双神奇的双手,抚平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创伤,给予人精神力量。大自然的美,滋养着人类的心灵,让真诚、善良、美好填充于心间,润物细无声。
从高山草甸顶上眺望远方,你可看见一个“红色”的村庄,这里便是民主乡高书村。这个村古时叫“黄沙乡”,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高书村”,是“红四军入闽第一村”。据党史记载,1929年2月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从江西寻乌罗福嶂首次进入高书村,这里从而成为“红四军入闽第一村”。在高书村,朱德在赖屋祠堂召开群众大会,发布红四军公告,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宗旨。红四军首次入闽,虽然停留时间不长,但是消息很快传遍武平各地,极大鼓舞了闽西地方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1930年6月2日,红四军离开民主乡,与从江西另一路入武所的红六军某部会合攻克中山武所城, 傍晚红军主力直抵武平城。红军主力进入武平县城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红军主要领导人,分别在武平县城的梁山书院(毛泽东和前敌委员会驻地)、考棚(朱德和军部驻地)等地,召开乡苏干部、各界人士代表座谈会,同时进行为期一星期的社会调查,为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南阳会议)的召开做准备。
如今,走进高书村,可见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红旗招展风景如画,一幅生机盎然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走在乡村间,你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绿色蔬菜,远道而来的客人在体验农家乐。民主乡的人们用心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绿色高山草甸和红色高书村,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这一主线,依托“红四军入闽第一村”资源优势,以“赏三省边界风光,爬万亩高山草场,走红军入闽道路”的理念,开发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农事体验游、休闲娱乐等,打造闽粤赣边红色生态旅游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依托着绿色生态和红色文化,民主乡探索走出了一条红绿辉映的发展道路。
挥手作别这个美丽传奇的乡村,我的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流。如今,中国的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文化生活愈来愈丰富多彩,人民生活“年年好,节节高”。乡村的土地上,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乡村的土地上,有了生机勃勃的活力。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于乡村建设中,你看一批批青年教师投身于乡村教育,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响彻耳畔;一批批青年驻村书记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他们用一腔热血在乡村建设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为乡村建设努力奋斗着。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回乡创业和生活,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不再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乡村的老人们不再独守着老屋,他们享受着天伦之乐,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归根情怀是根植于中国人的骨子里的,家园故土是游子们的精神寄托,人们的故土情结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不断传承,成为一种民族信仰和文化特色。“把根留住,守护家园”,每个乡村的“精神绿洲”需要一代代人用勤劳的双手共同创造。
暮归·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练才秀 摄)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