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1 21:5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施晓宇



满门忠烈“陈牯姥”

 

施晓宇

 

 

 

说到革命前辈陈贵芳——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陈牯佬”,在闽北地区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福建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为21万字的《闽北有个“陈牯佬”》回忆录所做序言这样写道:

陈贵芳同志是我的老上级,我们都称呼他陈市长。“陈牯佬”的名字,是1948年我参加地下党以后,党内同志告诉我的,他是一位为党、为穷苦大众出生入死,率部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全家革命,满门忠烈的我党游击队领导人

关于“陈市长”,指的是陈贵芳前辈早在1960年就担任福州市副市长。而关于“陈牯佬”,在群众中间名声更大。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于1986年1月写诗赞曰:

闽北有个陈牯佬,敌赏三千买他脑。

坎坷一生仍自若,革命精神永不倒。

1985年7月,陈贵芳写下的《往事的回忆与身后的愿望》自传中,写到自己出身于贫农家庭,全家人先后参加革命的经历:

1918年6月,我出生于政和县东平乡高山村(今名“凤头村”),一个世代耕山的贫农家庭。

我的父亲陈机水,早在1928年12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叔陈机清、三叔陈机有、四叔陈机盛、五叔陈机富都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祖母张云妹、母亲叶彩菊也同时参加地下联络工作。从此,在党的指引下,全家走上了革命道路。

难怪1986年1月5日陈贵芳前辈病逝后,福建省政协原主席范式人与夫人茅芩写下《悼念陈贵芳同志》的挽词,称赞陈贵芳一家乃“一门七烈士”:

转战武夷山,发动群众,斗争于闽赣边区。反动派震惊,人民拥护,广泛传颂陈牯佬。

一门七烈士,掩护赤石同志英勇脱险。虽不断经受坎坷,仍然忠于党的事业,光荣永属于君。

 

 

2017年9月20日上午,我慕名来到了距离政和县县城15公里外的千年文化古镇——东平镇凤头村村东头陈氏烈士陵园,祭奠令人敬佩的陈贵芳前辈一家七位革命烈士。

1954年5月,政和县委、县政府为缅怀陈家先烈,修建了陈氏烈士陵园。

1997年5月,政和县委、县政府重建了陈氏烈士陵园。

陈氏烈士陵园祭奠的七烈士是:陈贵芳的父亲陈机水、二叔陈机清、三叔陈机有、四叔陈机盛、舅舅叶挺芳、姨父曹德銮、姨父何德茂。

其中,陈贵芳的72岁老祖母张云妹因为掩护儿女做地下交通联络工作,古稀高龄的老人惨死在敌人的酷刑之下。陈贵芳的母亲叶彩菊则三次被捕入狱,因为坚决不肯吐露我党机密和上级名字,被审讯的恶魔生生拔去双手十指的多个指甲,痛彻心扉——“饱尝皮肉之痛,铁窗之苦。”而陈贵芳不满六岁的弟弟陈贵义则因年幼,被敌人从监狱里放出,无人照料,大冬天躲到别人的猪栏里,抱着母猪取暖——最终夭折在肮脏冰冷的猪栏之中。还有陈贵芳年仅14岁的妹妹陈玉兰也被敌特暗中投毒致死。这还不算,敌人惨无人道地残杀了陈贵芳一家12口人后,继续四处搜捕陈贵芳,张贴赏榜,悬赏三千大洋收买陈贵芳——“陈牯佬”的脑袋。新中国成立后,陈贵芳全家仅活下来陈贵芳和他母亲叶彩菊两人

 

 

“陈牯佬”的脑袋为什么这么值钱?因为英勇善战的“陈牯佬”让敌人闻风丧胆。

1934年7月,中央红军七军团21师58团在团长黄立贵、政委陈一率领下,挺进建(瓯)松(溪)政(和)。9月初,在政和的西表村召开建松政边区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建松政革命委员会,由杨则仕出任主席,并着手筹建建松政苏维埃政权。9月底,在凤池村召开声势浩大的建松政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建松政(县)苏维埃政府。作为东平区少先队队长和儿童团团长的陈贵芳在这年10月,年仅15岁就被挑选担任中央红军第58团团长黄立贵(后任闽北独立师师长)的通讯员。由于陈贵芳机智灵活,两年后很快被黄立贵提拔为警卫班班长。

1936年1月,17岁的陈贵芳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东平区委书记,随后担任中共东平区委书记、政和中心区委书记。

1939年6月,中共政和中心区委升格为县委,陈贵芳担任首任县委书记。

1940年10月,陈贵芳奉命率领四十多名游击队员到福建省委驻地,担负保卫省委机关的重任。

1941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对闽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军事围攻,建松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同年5月,福建省委派精明强干的陈贵芳回建松政地区工作,成立了建松政临时特委,由陈贵芳担任代理书记。他遵循党中央“独立自主靠山扎”的方针,紧密依靠贫苦群众,建立反顽自卫武装,坚决打退了几万敌军对闽北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大围攻,在泰山压顶的危急时刻,站稳了脚跟,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1942年4月,日寇进攻浙赣线,国民党顽固派将“皖南事变”中囚禁在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将士押往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在赤石镇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赤石暴动”。借暴动成功,渡溪跑出来的部分新四军将士由于人地生疏,遭敌人围追堵截,处境十分艰险。已经担任中共特委书记的陈贵芳得知后,马上率领游击队到处寻找、搜集从暴动跑出来的46位新四军将士,及时将他们隐藏到江西上饶的外茶园香菇厂,躲过了敌人疯狂的大搜捕。接着,陈贵芳又将这些身经百战的战友组织起来,成立了新的一支游击队,壮大了闽北地方武装的实力。

1949年1月,作为福建省委主力部队参谋长的陈贵芳奉命率部整编,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游击纵队,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的陈贵芳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闽浙赣省委书记曾镜冰为司令员兼政委。此后,陈贵芳配合曾镜冰率主力北上江西,沿途攻打南平峡阳保安大队指挥部、乡公所、警察所、海军办事处等,全歼反动派的军政人员,对敌人震动极大。

1949年5月8日,由曾镜冰、陈贵芳率领的闽浙赣游击纵队主力与二野陈赓兵团胜利会师。

1949年5月底,闽北解放了,陈贵芳担任首任中共建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

1957年,陈贵芳被贬为中共建瓯县委第一书记。

1960年起,陈贵芳先后调任福州市副市长,宁德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等职。受“曾镜冰冤案”连累,“文革”中陈贵芳被当作“走资派”,“靠边站”。“文革”后继续受极“左”路线迫害,被判刑十年。入狱四年多后,经胡耀邦批示才得以平反。

1982年6月,陈贵芳恢复工作。得到1980年调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的关心,先后担任福建省老区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顾问和省政协常委。

1986年1月5日,陈贵芳在福州病逝,享年67岁。

 

 

就这样,陈贵芳的光辉形象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出了陈氏烈士陵园,我又走进了东平镇凤头村中央巷拜访陈贵芳故居和中共政和支部旧址。

陈贵芳故居于1933年后被反动派破坏殆尽,于1980年重修。2003年,陈贵芳故居被开辟为凤头村老人活动中心。我们进入故居时,正有几位老人在聚精会神地收看电视“夕阳红”节目。穿过正堂,我来到“陈贵芳故居”四四方方的小天井,正中长方形土堆上种有三株年轻的楠木:

大的一株有人的手腕粗细,高约三米;小的一株有人的小拇指粗细,高约两米;中间一株有人的大拇指粗细,高约两米多。陪同我的东平镇文化站胡闽缙站长和陈贵芳故居与中共政和支部旧址解说员陈建花告诉我,这三株小楠木是从凤头村后面金峰山一片天然楠木林移植过来的。其中还有几株牙签一般幼小的楠木正冒出土来,茁壮成长——陈建花告诉我,这都是飞翔的鸟儿将楠木的纽扣大树种(类似于相思树红色的树种)衔来,无意中自然发芽出土长大的。我觉得这些细瘦幼小的楠木,俨然象征着凤头村红色苏维埃政权薪火相传,直至今日,生生不息。凤头村村民祖祖辈辈拥有的一片华东地区保护最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楠木林,拥有巨大楠木一千多株。最大的一株楠木树高34米,号称“千年老楠”。其余胸径在一米以上的楠木还有三四百株。

在凤头村村东头,我抬头看见一块巨大的红色宣传牌,上书:“政和苏区,美丽乡村。红色凤头,永志难忘。”

我的眼光越过巨大的红色宣传牌,遥望远处如黛山头及密林深处,那就是当年陈贵芳率队打游击、闹革命的根据地。在村东头,隔一条马路,与宣传牌遥遥相对的,是一株合抱粗的高大苦椎树,可算是凤头村的“风水树”。在浓荫如盖的“风水树”下,凤头村村委干部叶仁锋向我补充陈贵芳的故事。

1964年出生的叶仁锋说,他家与陈贵芳的家前后紧挨着,他从小称呼陈贵芳的母亲叶彩菊为“老姑母”。每年清明节,作为革命老妈妈,“老姑母”叶彩菊都会应邀到叶仁锋上学的凤头村小学给小学生们讲传统故事,忆苦思甜。当年叶彩菊曾假扮成“讨饭婆”作为掩护,四处为革命传递情报。年龄七八岁的叶仁锋亲眼看见“老姑母”叶彩菊的双手,有好几个手指头是扁平的——因为指甲被敌人残忍拔掉了。叶仁锋长大后看资料还看到,“老姑母”叶彩菊三次逮捕入狱受刑,不仅被拔去手指甲,敌人还长时间点燃谷糠几乎熏瞎“老姑母”叶彩菊的双眼,逼她招供。但“老姑母”叶彩菊坚贞不屈,硬是不松口。新中国成立后,1988年以88岁高龄去世的革命老妈妈叶彩菊一直老眼昏花,双泪长流,基本看不见东西,都是反动派造的孽!

叶仁锋还告诉我,陈贵芳祖上是福州闽江边上的南台人。陈贵芳的父亲陈机水逃难来到政和县东平乡凤池村(今名东平镇凤头村),入赘到陈贵芳的母亲家,成了上门女婿,与叶彩菊结为夫妻,生下了陈贵芳等儿女。

1928年8月,建瓯县省立第五中学学生、共产党员杨则仕遵照党的指示,以教书先生的身份回乡秘密组织发展了杨则震、陈机水等人入党。

1929年7月,杨则仕在凤池村杨氏祠堂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中共政和第一支部,最早有党员十人,杨则仕任党支部书记。由此,凤池村成为政和县革命的发源地,也是建松政苏区指挥中心。陈机水早在1928年被杨则仕发展为凤头村的第二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后,继而以实际行动影响一家人都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而由杨则仕和陈机水等建立起的中共政和第一支部在凤头村成立的建松政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苏区的基层苏维埃政权中,算是坚持最久的基层红色政权之一。

 

 

从凤头村返回东平镇,在镇政府我又经人介绍认识了陈贵芳前辈的表侄曹茂昌。1959年出生的曹茂昌现担任东平镇安监办主任,他说,由于表伯陈贵芳为人十分“马列”,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所以连累了子女,尤其是再婚的妻子林碧娟,为了陈贵芳吃尽苦头……

采访结束了。告别政和乡亲之际,我愿“陈牯佬”一门七烈士的在天之灵安息!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