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2 10:3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读《千家诗》兼析闽人作品


《千家诗》封面

《千家诗》,虽然所收的诗没有达到千家,但解读为作者众多、内容广泛、风格多样的诗集,还是可以的。

小时候读《千家诗》,印象很深,一些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谈及“千家诗”,不能不说到南宋的刘克庄。这位福建的先贤曾编过一集,共二十卷,总名为《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因刘克庄号“后村居士”,此书也称《后村千家诗》。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千家诗》,则是封建时代专为儿童学诗而编的启蒙读物,仅限于绝句与律诗。共分两部分,前为七言,系宋代谢枋得(叠山)所选,后为五言,乃明代王相(晋升)所选,共计223首。这些诗大多数为唐宋名家的作品,可读性非常高。其中入选最多,名列第一的是“诗圣”杜甫,24首,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强。第二是“诗仙”李白,9首。紧随其后的是苏轼8首,程颢6首。

作为儿童读物,《千家诗》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题材比较广泛。描写四季风光的,如程颢的《春日偶成》,杨万里的《初夏睡起》,杜牧的《秋夕》,刘克庄的《冬景》;咏物抒怀的,如苏轼的《花影》;赠友送别的,如李白的《送友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观景言志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批判势利小人的,如杜甫的《绝句漫兴》;鞭挞靡靡之音的,如杜牧的《泊秦淮》;歌功颂德的,如王珪的《上元应制》,林林总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时代,尤其是唐宋之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强的历史感。

其次,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虽说这个集子是编给孩子看的,但所选的作品能给人以某种启示或教益。如晁说之的《打毬图》:“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毬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对象乃唐玄宗李隆基(小名三郎),但诗人真正要抨击的则是当时宋王朝的腐败现实。再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人告诫那些在民族危机时仍然沉醉于歌舞升平的人,要吸取前朝的教训,否则难免重蹈覆辙。轻巧的词句,蕴含着沉重的话题。

再次,艺术手法多样。特别是比、兴二法用得多。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元帅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过(大意):写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但宋人大多数不懂得这一点,一反唐人规律,他们的诗读来味同嚼蜡。笔者认为,就整体而言,宋诗确有这个毛病(可能与宋人擅长的是词而非诗有关),但就入选《千家诗》的宋人作品来说,并没有这个毛病,可以说几乎每一首都善于比、兴。例如叶绍翁的《游小园不值》:“应嫌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以一支红杏出墙,形容生意盎然的春天已经到来,既贴切又生动。当然,唐人的作品,比、兴更多,也更精彩。李白《清平调词》就很典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以云彩比喻杨贵妃的衣裳,牡丹花形容她的容貌,说明只有在神仙居住的瑶台才能看到这样的美人,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

此外,文字通俗易懂。由于《千家诗》的对象是少年儿童,编者搜集时很注意作品的直白、浅显、可读。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再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孩子只要认得字,这样的诗句基本意思都能够读懂。

让人意外的有两处。一、《千家诗》是给儿童读的,却选了杜甫的《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尽管诗中的“妓”指的是歌女,也不太合适。二、《千家诗》选的是唐宋作品,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却将明朝皇帝朱厚熜(嘉靖)所写的《送毛伯温》也收入。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首七律:“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脱战袍。”写得相当不错,充分表达将士出征时的豪气,又饱含君臣之间的感情。笔者小时候爱看戏,记得旧戏台上,率领大军的统帅出场时,一番锣鼓之后,演员口中念念有词的就是这首诗的前四句。戏看多了,也就留下了印象。

《千家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很适合于正在启蒙中的少年儿童。以个人的感受而言,它的影响超过了《唐诗三百首》。现在,不是提倡从小读一点古诗吗?我以为,不妨在《千家诗》的基础上,编一本新时代供少年儿童学习古诗的集子。内容可增加一些富有爱国思想的作品,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再剔除一些应景之类或过于深奥的作品,如《上元应制》。

读《千家诗》,笔者对闽人的作品格外关注,先是算一算有多少入选。数来数去,共9首。其中朱熹4首,刘克庄2首,蔡襄、叶采、白玉蟾各1首。虽然数量不算多,但值得欣赏。

首先要介绍的当然是朱熹,尽管他的祖籍乃江西婺源(时属安徽徽州),但出生于福建尤溪,死后葬于福建建阳,主要的活动地点又多半在闽北一带,将之划归“闽人”可谓顺理成章。这位赫赫有名的理学家,诗也写得相当不错。《千家诗》第二首《春日》就是他的作品。诗中写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晴好的日子出去春游,眼前所看到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由认识到,一切初生的美好事物都是极富生命力的。过去上过学的人,几乎都会背诵朱熹的这首诗,尤其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更是不断地被引用。

朱熹入选的第二首诗是《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诗人说,石榴花虽然开得那么红艳,果实也开始结成,可是这里的园林却异常冷落,无人问津。显然,诗人并非就景写景,而是借石榴花的遭遇,引申出对世道的感叹。

刘克庄

《观书有感》是朱熹入选的第三首诗,也是国人所熟悉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七绝虽然是在说道理,却极其形象生动,一点也不枯燥。它指出,池塘里的水之所以那样的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而来。这个现象说明,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才能让自己的学问有所长进。

第四首《泛舟》也是说理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告诉人们,船大水浅,即使众人使劲推舟,还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时,再大的船,也能像羽毛那般轻盈地行进在水中。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朱熹苦思某个问题起初摸不着头绪,而后经过一番学习忽然心有所得写下来的,意在说明,做学问必须靠实力、得要领,才能有所突破。

接着该介绍的是晚于朱熹约半个世纪、南宋莆阳(莆田别称)人刘克庄,即上面提到的《后村千家诗》的编者。他的诗雄迈豪放,多为感慨时事而作——“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有感》)、“夜窗和泪看舆图”(《感昔二首》)、“书生空报闻鸡志”(《瓜州城》),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但他入选《千家诗》的作品却是另一种内容与风格的《莺梭》、《冬景》。

《莺梭》,描写黄莺像梭子般飞鸣在林间:“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诗人看到林中的黄莺不停地穿梭飞鸣,觉得如同听到织布机的声响,不禁对黄莺说,多情的鸟儿,三月的洛阳,烟花似锦,风光无限,你要多少时间才能织得成呀?

《冬景》,反映士大夫阶层及时行乐的诗:“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诗人说,那是一个初冬的早晨,阳光透进了窗户,外面的风越刮越猛,于是吩咐仆人安排暖阁,熨贴寒衣,然后取来新醸的美酒,切开香黄的橙子,摆上鲜肥的螃蟹,以便尽情欣赏这满园的芙蓉与菊花的美景,表现出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白玉蟾

与刘克庄差不多同时代的叶采,号平岩,邵武人,南宋理宗时曾在秘书监任职。他入选的作品《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意思是,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的杨花落入砚池里,那位在窗前读周易的人,专心致志,竟然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了多时。

比刘克庄稍后(或说稍前)的白玉蟾,闽清人,原名葛长庚,号海琼子,因在雷州过继给姓白的人,改名白玉蟾,后隐居武夷山,成为道教南派第五祖。白玉蟾博学多才,擅长书法和绘画,也能写诗。他的《早春》入选《千家诗》。诗云:“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南枝,指向阳的梅枝。诗人说,初春时节,乍暖又寒,梅枝上刚开了几朵花,天又下起了雪。待到夜里雪停,乘着月色踏雪赏花。此时地上雪白,天上月白,树上花白,好一幅花影婆娑,如笼罩着一泓清水一片沙滩似的。这首诗对早春的描绘,确有独到之处。

以上介绍的四位——朱熹、刘克庄、叶采、白玉蟾,都是南宋诗人,下面要说的蔡襄则属于北宋年代。这是一位关心民众疾苦又能做实事的好官,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入选的《上元应制》这样写道:“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应制,即奉皇帝的旨意而作。蔡襄的这首诗就是奉宋仁宗之命写的,极尽粉饰太平与歌功颂德之能事。说实话,尽管蔡襄受人尊敬,但这首诗并不足取。

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