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是我国明代大型综合性农书。全书博采众家,兼出独见,既大量考证收录前代有关农业的文献,又有作者自己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译述,其中以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为重点。该书系统总结了十七世纪初年以前中国传统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并吸收了大量西方科学技术,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总括农家诸书”的农业百科全书,堪称为明代农业科学遗产的总汇。
《农政全书》六十卷,(明)徐光启著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徐家汇)人。幼时家境贫困,其父不得不“间课农学圃自给”,祖母、母亲都“早暮纺绩,寒暑不辍”,徐光启边读书,边参加一些辅助性农业劳动,这对他后来研究农业、手工业有着深刻影响。少年时的徐光启聪颖好学,万历九年(1581)考中秀才,此后在家乡教书,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远赴北京,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考中第一名举人。但此后两次赴京试进士,均落第。在徐光启第二次赴京时,途径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从利玛窦处了解到了天主教,“格物穷理”之学使他心驰神往,加入了天主教。万历三十二年(1604),赴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学习期满后,任翰林院检讨,后又兼任内书堂教习等职。在此期间,向已经在北京的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数学。万历三十四年(1606),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万历四十年(1612),充纂修官,从传教士熊三拔学习西方水法,合译《泰西水法》。次年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万历四十四年(1616)复职,次年晋升左春坊左赞善,仍兼翰林院检讨。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率后金攻占抚顺等地,警报迭至,徐光启上疏提出对东北用兵的战略和策略,次年擢河南道监察御史,练兵通州。熹宗即位,因志不得展,藉病归。崇祯元年(1628)召还,以原官起任。次年擢礼部左侍郎,主持礼部事务,奉旨修正历法。崇祯三年(1630)升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崇祯五年(1632),以礼部尚书兼殿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次年兼任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六年(1633)卒于北京,赠少保,谥文定。《明史·徐光启传》说:“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这是他一生政治生活的扼要说明。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末年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他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数学方面,他最早系统引入欧洲的数学知识,促进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发展,与利玛窦合译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撰写了《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奠定了我国近三百年的历法的基础;在军事方面,他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击退了后金的进攻,保卫了京师,著有《徐氏庖言》、《兵事或问》《选练百字括》《选练条格》等。
徐光启平生用力最勤,影响最深远的是对农业和水利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屯盐疏》、《种棉花法》、《种竹图说》、《北耕录》、《农辑》、《甘薯疏》、《农政全书》等。崇祯元年(1628)前后,他完成了《农政全书》的初稿。然而,徐光启生前却未能对这一部巨著进行最后定稿。崇祯十二年(1639),全稿由陈子龙等校刻问世,定名为《农政全书》,这是徐光启毕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农业科学史上最完备的一部总结性的杰作。
《农政全书》凡六十卷,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目。书中的大部分篇幅,是分类汇辑引录了近300种的古代文献,并加入了不少作者自己的见解。其中:“农本目”三卷,择要列举历史上和当时有关重视农政的经史典故,诸家杂论,以及冯应京的《国朝重农考》一篇。“田制目”二卷,收录了徐光启本人的《井田考》以及《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的田制门,主要讲述有关土地的利用方式。“农事目”六卷,分为营治、开垦、授时、占候四个部分,记述土壤耕作、荒地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季节和气候等内容。“水利目”九卷,分《总论》《西北水利》《东南水利》《水利策》《水利疏》《灌溉图谱》和《利用图谱》等,引述各家论说,还收入了《泰西水法》一书,载及水利工程、农田灌溉及水源利用。“农器目”四卷,取材于《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主要叙述耕作、播种、收获、贮藏、日用等方面的农器。“树艺目”六卷,分作谷部、蓏部、蔬部、果部四部,讨论了110多种粮食、蔬菜及果树作物的栽培技术。“蚕桑目”四卷,分为《总论》《养蚕法》《栽桑法》《蚕事图谱》《桑事图谱》《织缍图谱》六个部分,引述古农书中有关种桑养蚕技术方面的内容。“蚕桑广类目”二卷,引述蚕桑以外的纤维作物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木棉(即棉花)和麻类。“种植目”四卷,引述有关竹、木、茶及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牧养目”一卷,主要记载有关六畜、猫、鹅、鸭、鱼、蜂等的饲养技术。“制造目”一卷,主要叙述食物加工,另附营室、去污、辟虫等家庭日用技术。“荒政目”十八卷,分为《备荒总论》、《备荒考》二部分,同时收入了《救荒本草》和《野菜谱》二书,叙及备荒与救荒。
《农政全书》是继元代《王祯农书》之后又一部大型的综合性农书。虽然,《农政全书》取材于《王祯农书》的地方很多,但从体系比较中就可以看出《农政全书》的许多特色。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农本、水利和荒政等属于政策内容的加入。清人任树森在概括《农政全书》的内容时指出,“文定此书,大抵于民之营治、耕劳、器具、作用、树畜、种植则详焉晰焉,纤悉不遗;于长民者之兴除利弊,开垦屯田,水利荒政,则谆焉复焉,再三不倦”。 概而言之,《农政全书》的内容大致是由农事和政事,也即“民事”和“官(长民者)事”两部分组成。这也就是本书之所以称为“农政全书”,而不称为“农业全书”的原因。
《农政全书》作为农书,即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继承了中国农学的传统,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兼及林、牧、副、渔各业。种植业的内容包括:田制、农事、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等六目;林、牧、副、渔等内容则主要见于种植、牧养、制造三目。该书扩大了传统农学的研究范围,推广了南方稻田的旱作技术、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总结了甘薯、棉花、女贞、乌桕等作物的栽培经验,丰富了传统作物栽培学的内容。同时,还破除古代传统农学思想中的“惟风土论”,科学地发展了中国古代风土论思想,推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且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传统农学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进行了创新。因此,该书对我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政全书》作为政书,主要包括农本、农垦、水利和荒政等方面的内容,其篇幅占全书一半以上。徐光启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的农本思想,认为农业是“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因此,其著述的指导思想是“富国必以本业”,遂将《农本》三卷放在书首。粮食问题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大的政治问题,徐光启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提出了解决之道,这就是开垦荒地,而要开垦荒地,首先又必须兴修水利。治水与治田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开垦”二卷也体现了徐光启的这一思想,提出了:“水利,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凡地得水皆佃”的观点。同时还认为,水利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重要条件,所以“水利目”在全书中占有九卷的大篇幅。明末社会动荡,灾荒迭起。为了稳定人民生活,徐光启特别重视荒政。荒政这一目占到全书的三分之一以上,体现了他的“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脤济为下”的救灾方针。“预弭”就是“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有备”就是“尚蓄积,禁奢侈,设常平,通商贾”,“赈济”就是“给米煮盐,计户而救之”。徐光启在这一目中收集了历代常平仓备荒和赈济的材料,并录载《救荒本草》和《野菜谱》两书,将其中的植物作为不得已时的粮食代用品。
由上可见,在《农政全书》中,“农”与“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是全书的纲,“农”是实现其纲领的技术措施。正是“农”与“政”的紧密结合才构成了该书的最大特点。
《农政全书》的内容来源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摘引前人的文献资料,二是作者亲自实践体会和经验总结。该书既不厚古薄今,也不重外轻中;既重视民族遗产,又吸收外来经验。该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又贯穿着作者治国利民的“农政”思想,这为前代诸多农书所未见。可以说,《农政全书》是徐光启把中国历代农书的精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欧洲的先进科学知识以及自己长期研究的成果融合起来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
《农政全书》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陈子龙得到徐光启的原稿时,就“慨然以富国化民之本在是”,完成了本书的修订工作。当时的大中丞张国维和松江知府方岳贡等人对此书亦大加赞赏,认为该书是:“所谓缓则治本,悬方救病者也”,若能“仿而准之,庶几天下无石田,穰凶无艰食”。《农政全书》在当时就被誉为“经济中谟,事久弥验……有补邦本”的“经国之书”。清中叶以后,本书又多次刊刻,流传甚广,影响巨大。
《农政全书》在徐光启生前仅是以稿本形式存在的,去世之后,这些稿本经徐光启的学生陈子龙整理,删其繁芜,补其缺略,已与原稿有所区别。据《农政全书》整理者陈子龙在该书“凡例”中所说,“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在增删的过程中,凡是出自徐光启手笔的,间有非徐光启所作而误认为是徐光启作的,都标明“玄扈先生曰”的字样。整理之后,在张国维、方岳贡等人的协助下于崇祯十二年(1639)出版于苏州。原刻本版心下方刻有“平露堂”字样,所以叫做“平露堂本”。 此书到了清道光年间,才经重刻。道光十七年(1837)贵州粮署据平露堂本刊印,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曙海楼据平露堂本刊印,同治十三年(1874)山东书局又据贵州粮署本刊印。从校订的情况来看,曙海楼本较好,因此,曙海楼本也是后来较为流行的版本。17世纪中叶,《农政全书》就已传到东邻日本、朝鲜,并引起了学者的注意。18世纪,又传到了欧洲,在欧洲被称为“农业百科全书”。
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邹树文等校订的《农政全书》上下二册。这是以平露堂本为底本,而与贵州本、曙海楼本、山东书局本互相校勘的本子。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石声汉校注,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整理的《农政全书校注》上中下三册,这个校注本将《农政全书》各种版本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订,校订的办法是以平露堂本为基础,用山东本原书剪贴,参考其他版本校订。对原书做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包括引用资料的出处,不常见的引书作者的姓名和年代,原书各版本共同的错字,平露本连圈连点的起讫,以及对徐光启所加小注和评论的考订和说明。这是目前较好的本子,可供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