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09:3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 挺


【国学经典导读】

 

《天工开物》

 

 

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几乎涉及了当时我国所有重要的产业部门,它全面而科学地对17世纪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领域中的技术知识进行了专门的整理与研究。这部著作展现了迄至明末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也融入了作者的科学创见。《天工开物》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三卷,(明)宋应星著

宋应星(1587—?),字长庚,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人。曾祖父宋景,明嘉靖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祖父和父亲都是庠生。童年时的宋应星与其兄宋应昇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读书,后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万历四十三年(1615),29岁的宋应星与兄长一同参加江西省乡试,二人同时中举,时人称为“奉新二宋”。万历四十四年(1616)至崇祯四年(1631),宋应星前后五次赴京应试,皆不第。虽然没有实现科举及第的愿望,但他应试时万里长途跋涉,打开了眼界,扩充了社会见闻,足迹遍及北京、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浙江等地,沿途在田间、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调查到不少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知识,为后来的《天工开物》的写作作了充分的准备。崇祯七年(1634),宋应星任袁州府分宜县教谕,在分宜县令的支持下,写成《野议》《画音归正》和《原耗》等。十年(1637),在友人涂绍煃帮助下,《天工开物》刊刻布行。

《天工开物》的问世是明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作者主观努力的结果。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集约经营出现迅猛增长,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以及西方先进文化、科技的传入,这使宋应星能够从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同时,宋应星具有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注重了解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状况,强调对客观事物认真观察和仔细调查,注重探讨和人民生计休戚相关的问题,总结对发展社会经济有利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即使在很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天工开物》的写作。诚如其《天工开物·序》所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只得“炊灯具草”,日夜著述。

崇祯十一年(1638),宋应星升调福建汀州府(今长汀县)推官。十三年(1640),辞官,由汀州回瓦溪隐居。十六年(1643),宋应星同兵备道陈起龙等讨平活跃于奉新一带的红巾军起义,下半年赴任南直隶亳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因时局更加动荡,他到任后已值明朝覆灭前夕,任职不及一年即归里。入清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清顺治十二年(1655),应友人之请,写成《宋应昇传》。宋应星卒年不详,大约是康熙初年去世,著述多佚。卒后葬奉新县雅溪乡戴家园祖茔侧。

《天工开物》凡三卷,内容分上中下三编、细分为十八章,五万三千多字,插图一百二十三幅。其中上卷六章,中卷七章,下卷五章。每一章都从古代典籍中找出古雅的二字组成的词来命名,每章之首都有“宋子曰”一段作为引言,接下是正文。正文之末为该章的有关插图。绘制精良的插图和文字说明,相互补充。该书几乎涉及到当时所有工农业生产部门的技术,衣食住行,凡和人类生活有关的,几乎都包括在内。书中对所列各项都作了详细的记载,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

上卷六章包含:《乃粒第一》,主要论述稻、麦以及黍、稷、粱、粟、麻、菽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和有关生产工具,包括各种水利机械。《乃服第二》,包括养蚕、缫丝、丝织、棉纺、麻纺以及毛纺等生产技术和工具、设备、操作要点,特别着重养蚕及丝纺、棉纺。《彰施第三》,主要介绍各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详细介绍靛蓝的栽培和蓝靛的提取,还涉及诸色染料的配色及媒染方法。《粹精第四》,叙及稻、麦等粮食作物的收割、脱粒及谷物加工技术和工具,着重介绍稻谷加工时的风车、水碓、石碾和制面粉用的磨、罗等。《作咸第五》,论述海盐、池盐、井盐等盐产地、制盐技术,尤详于海盐及井盐。《甘嗜第六》,主要记载甘蔗种植、制糖技术和工具,同时论及蜂蜜和麦芽糖。

中卷七章包含:《陶埏第七》,叙述瓦、砖和白瓷的全部制造过程,尤其详细介绍景德镇烧造瓷器技术,从原料配制、造坯、过釉到上窑,都给以说明并附工艺操作图。《冶铸第八》,着重记载铸钟、釜、钱的技术和设备,包括失蜡铸造、实模铸造和无模铸造三种基本铸造方法。《舟车第九》,用技术数据记述各种船舶和车辆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尤详于内河运输船“漕船”。《锤锻第十》,叙述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铜器的工艺过程,从万斤重的大铁锚到轻细的绣花针,都在讨论范围之内。此外,还包括焊接、金属热处理和加工。《燔石第十一》,记述烧制石灰、采煤、烧制矾石、硫磺和砒石的技术,记载对煤的分类、采掘、井下安全措施等。《膏液第十二》,记述十六种油料植物籽实的产油率、油的性状、用途和用压榨法与水代法提制油脂的技术,还论及桕皮油制法及用桕油制蜡烛的技术。《杀青第十三》,论述纸的种类及原料,尤其详细论述造竹纸与皮纸的全套工艺过程及设备。

下卷五章包含:《五金第十四》,叙述了关于金、银、铜、铁、锡、铅和锌等各种金属矿的开采、洗选、冶炼、分离和加工技术,包括生产设备图。其中有不少是中国人民的创造发明,如分金炉、灌钢;以煤炼铁,用活塞风箱鼓风,直接将生铁炒成熟铁等。《佳兵第十五》,记载武器如弓箭、弩和火药及火器的制造技术,包括火炮、地雷、水雷、鸟铳和万人敌(炸弹)等。《丹青第十六》,主要记述供作颜料用的朱(硫化汞)和墨的制造工艺。《曲蘖第十七》,叙及酒母、神曲(药用)和丹曲(红曲)所用原料种类、配比、制造技术和用途等。《珠玉第十八》,叙述珍珠、宝石、玉的开采,兼及玛瑙,水晶和玻璃。

《天工开物》在体例安排上,本着“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把与食衣有关的《乃粒》、《乃服》置于全书之首,且加以详细叙述,而《曲蘖》、《珠玉》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则置于书末。除有个别章节参引《本草纲目》外,《天工开物》中绝大部分知识来自作者在各地的实际调查得来的。

《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显示了它的独特科学价值。作者宋应星崇尚生产实践,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尤值称赞。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天工开物》对某些生产技术知识的叙述和数据说明,亦疏漏难免。甚至有些记载,保留有迷信的传说。如说:铁块“耕垦之后,其块逐日生长,愈用不穷”。又云:江南有一雀,只长肉而不长骨等等,这些显然是错误的。但就全书而论,这些只是白璧微瑕,它仍然是同时代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出版后,很快由福建书商杨素卿于清初刊行再版,后被清代官刻大型著作《古今图书集成》及《授时通考》广泛摘引。《天工开物》于l7世纪末传入日本,1771年大阪出现了和刻本,从此成为江户时代日本各界广为重视的读物,刺激了“开物之学”的兴起。l8世纪《天工开物》还传到朝鲜,成为李朝后期实学派学者参引的著作。19世纪上半叶,《天工开物》引起了法兰西学院著名汉学家儒莲的注意,他便陆续翻译介绍《天工开物》,并在法国重要的科学刊物上刊登,后转载在英国、德国的科学刊物上。译作一发行,立即引起了欧洲各国农业科学家的关注。此后,这本书不但在法国不胫而走,而且很快就被转译成意大利文和德文以及英文等。

目前,这部书已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法国学者儒莲称此书为“技术百科全书”,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其为“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学者李约瑟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作的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可见这部书在世界科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到目前为止,《天工开物》已出现了十余种中外版本,各版本之间不但文字有差异,而且插图也有很大不同。明刊涂本是祖本,插图画风古朴而真实,是其优点。缺点是因刊行匆忙,未加精校,错别字、漏字或颠倒字较多,此本有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197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钟广言注释本,插图用涂本,文字经过校勘,又有注释及翻译,颇便读者。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潘吉星译注的《天工开物译注》,全书由“译文、注释及原文校点”三部分组成,是目前比较好的本子,可供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