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
《水经注》
《水经注》是为我国古代《水经》作注、地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一部河流水文地理著作。该书以水道为纲,举凡北魏以前水流经过的河流水道、土地物产、建置沿革、聚落兴衰、风土人情以至自然地理的各种现象,无不作了尽其所详的描述,可视为六朝地志的集大成之作。同时,该书体例严谨,文笔绚烂,写山状水,辞采斑斓,笔致轻灵,手法多样,极尽自然秀美之妙。且兼载了大量志人志怪的故事与神话传说,故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亦有很高的价值与重要地位。
《水经注》四十卷 (北魏)郦道元著。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郦亭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精通儒学、地理、文学,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生于何年,迄今尚无定论。但他的童年是随父亲郦范在青州度过的,这段时间,他“桨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水经注·巨洋水》)可见是过得十分快乐,充分表现出喜爱山水的天性。郦范过世后,他嗣爵永宁侯。
太和十七年(493),郦道元正式步入仕途。先在尚书供职,任尚书祠部郎。次年(494),任尚书主客郎,从孝文帝北巡朔州、怀荒、柔玄、抚冥、武川等边地。孝文帝北巡还京后,因御史中尉李彪的援引,又任治书侍御史。不久受李彪牵连而遭免官。赋闲四年后,又相继出任冀州镇东府长史、鲁阳郡太守等职,又于东荆州(今河南泌阳)刺史任上再被罢免。正光五年(524),被重新起用,出任河南尹。孝昌元年(525),节度诸军,大败叛军元法僧,后任御史中尉。同年担任行台一职,在淮南讨伐萧衍军。孝昌三年(527)十月,郦道元出为关右大使,督察萧宝夤。因“宝夤事变”,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郦道元无论是在仕宦生涯中,还是两次免官造成的长达十余年的赋闲,都坚持博览群书,寻访古迹,跋涉山水,为其撰写《水经注》作了充分的知识储备与积累实践经验。经郦学专家陈桥驿先生考证,大约在北魏正光年间(520—524),郦道元完成了这部集毕生心血的宏篇大著。
《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完整的地理学著作,记述我国的河流水道一百三十七条。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难以考定。郦道元觉得《水经》所载,过于简略,且缺乏旁通,遂下定决心为《水经》作注。《水经注》以水道为纲,举凡北魏以前水流经过的河流水道、土地物产、建置沿革、聚落兴衰、风土人情以至自然地理的各种现象,无不作了尽其所详的描述,可视为六朝地志的集大成之作,从而达到了郦氏“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目的。该书无论从内容还是篇幅上都大大超过了《水经》,所补充记述的河流水道多达1252条,注文更是20多倍于原书。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首先,在自然地理方面。《水经注》所载的1252条的大小河流,包括河、江、水、川、溪、渠、渎、沟、涧、伏流、瀑布等,均按次序记述其发源、流程与归宿等。记述并非千篇一律,而是紧紧抓住各个河源的自然地理特点作。如卷九《清水》、《沁水》和《淇水》所记3条河流都发源在太行山东麓或黄土高原,但却具有各不相同的河源类型。清水是一条以山麓分布的诸陂散泉为水源的河流,“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沁水是一条以山涧小溪为源流的河流,“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淇水则是一条以山崖断层瀑布为水源的河流,“水出山侧,颓波崩注,冲击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磊砢,交积隍涧,倾澜漭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暖若雾合”。
《水经注》对河流流程中的峡谷和滩濑以及河流的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重要的水文要素,也多有详细记载。书中记载的各类峡谷300多处。在《渐江水注》一篇中就记载了滩濑60多处。对黄河的含沙量,《河水》注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对河流的水位,则记下了不少河流的枯水位、一般水位和洪水位。
除了河流以外,《水经注》还记载了许多湖泊,总数超过500处。这中间有大量的排水湖(淡水湖),如洞庭湖、彭蠡(今鄱阳湖》、太湖以及如今已经湮废的北方大湖、钜野泽、圃田泽等等。也有许多非排水湖(咸水湖),如蒲昌海(今罗布泊)、居延海等等。
河流和湖泊,在自然地理学中统称地表水。除了地表水以外,《水经注》也记载了许多有关地下水的资料,主要是泉水和井。全书记载了泉水200多处,温泉38处。在温度没有计量标准的古代,郦道元用“冬温夏冷”、“冬夏常温”、“炎热”、“沸涌”、“可焊鸡豚”等级别,来记载不同温泉的水温。同时,也记载了分布于全国的井,并且记及了它们的深度。例如《河水》所记的疏勒城井,“深一十五丈”,虎牢城井,“深四十丈”等,均是其例。
《水经注》还拥有大量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的资料。全书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而且在地理分布上也记载得相当清楚。包括在我国占最大优势的温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并涉及西北干燥地区的草原和荒漠植被。记载的动物种类约有100 多种,且地区非常明确。如伊水的鲵鱼,若水的象、犀、钩蛇,叶榆河的猩猩、髯蛇,吊鸟山的候鸟,沔水的猴猿、野牛、野羊,长江的鳄鱼,瞿塘峡的猿等。
其次,在人文地理方面,《水经注》中有关农业地理的内容很多。不仅记载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对灌溉效益显著的如郑渠、都安大堰、车箱渠、白起渠、马仁陂、长湖等,都作了详细的说明。而且也列举了许多汉代以来在今新疆地区所经营的屯田,如有伊循城屯田、楼兰屯田、莎车屯田、轮台屯田等等。此外,还包括各种耕作制度,如西南地区温水流域的“火耨耕艺”。
第三,在工业地理方面,《水经注》记载的内容也相当完整。凡采矿、冶金、造纸、食品、纺织等,一应俱全。其中以屈茨的冶铁工业的记载最出色,是一项完整的工业地理文献。对能源矿物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中的金、银、铜、铁、锡、汞,非金属矿物中的雄黄、硫磺、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各种材料的地理分布和用途,书中也都有介绍。在所有手工业部门中,记载最多的是制盐工业,包括海盐、池盐、井盐、岩盐等,其地域范围东起沿海,西及域外,记载的盐矿和盐场多达20余处。
第四,《水经注》的内容也包括水上运输和陆上运输。河道中的滩、堆、峡、濑常被作为航运条件加以评价,水位的季节变化也结合航运问题介绍。如“泗水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陆上运输方面,郦道元广泛搜罗了各地桥梁和津渡的资料。全书提到的各种桥梁超过90 座,津渡有90 余处。桥的种类按材料性质分有藤桥、木桥、竹篾桥、石桥。桥的结构形式分有悬索桥、平面桥、浮桥、石拱桥。
第五,《水经注》对城邑的记载,也称得上丰富多彩。全书记载的城邑共2800余处,古都180余处,其中对某些古都的记载尤为详细。例如《渭水》中记载的秦、汉古都长安,举凡城门、城郭、街衢、宫殿、园苑等,无不一一记载。甚至不仅记载国内的城邑,并且还记载了部分国外城市。《河水》中即记载了许多今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代国都,如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国城等等,其中有的都城具有很大的规模。除了古都、城邑等以外,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镇、乡、亭、里、聚、村、墟、戌、坞、堡等等,《水经注》也有大量记载,总数约有1000处。
第六,《水经注》还记载涉及大量的军事地理资料。一方面,是把曾经在战场起过重要作用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如河川、山岳、关隘、桥梁、津渡、道路、聚落,仓库等,在军事上进行评价,例如《漾水》中描述的剑阁。另一方面,是描述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其中有些战役,注文记载得十分详细,而且常常与战场的山川地形相联系,所以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例如《渭水》中记载了诸葛亮对陈仓城的进攻和失利过程。
第七,在地名学方面,《水经注》记载的各类地名,为数约在2万处上下,占全书所载地名的20%左右。该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一地多名的现象,如黄河,按不同习惯、地区和段落,在《水经注》中就有河水、河,大河、黄河、浊河、逢留河、上河、孟津河等许多不同名称。对异地同名的现象,《水经注》也提供了大量资料。这种现象或因用方位词命名而造成,如《漾水》中,共有冠以方位词“南”的河流2条,冠以方位词“西”的河流7条,冠以方位词“东”和“北”的河流各6条;或因用色泽命名而造成,如卷一到卷五的5篇《河水》中,共有以“黑”为名的河流5条,以“白”为名的河流4条,以“赤”或“丹”为名的河流4条,以“黄”为名的河流3条。此外,《水经注》所解释的地名,共有2400多处,是它以前的所有的地理书所不可比拟的。
总而言之,《水经注》不仅是我国地理学史上最著名的河流水文地理名著,同时也是一部以河流为纲的区域地理名著。该书搜集了北魏及其以前的大量地名,包括中国境内的非汉语地名和域外地名,对其中的不少地名的渊源进行了解释,所以它又是一部地名学名著。
《水经注》一书,取材广泛,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全书徵引的古代文献多达近500种。所载不仅可以补正史之所阙,如对侯国的建置兴废,《水经注》的记载便超过《汉书》;还可以校正史之所误,如用《水经注》校勘《汉书》、《晋书》,不少郡名、县名均可得到补正。《水经注》引用的不少文献,如三国魏蒋济《三州论》,晋庾仲雍《汉水记》等,现在都已亡佚,因而它也是古籍辑佚的重要来源。此外,《水经注》还博采汉、魏碑刻,记载各种金石碑版达357种,内容涵盖了河川、水利、山岳、交通、城邑、经界、地名、建筑、经籍、历史、人物、祠庙、陵墓等各个方面,可看作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而完整的从上古到北魏的金石录。
郦道元在撰写《水经注》的过程中,治学严谨,考辨细微,立论有据,足为法式。他在掌握大量的史料基础上,悉心考证,精微辨析,去伪存真,去芜取精。在全部《水经注》中,郦道元常用“盖经误证也”一句来指正《水经》的错误,总数达30多处。如卷十四《濡水》中,《水经》说:“(濡水)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郦道元在注文中说:“濡水于此南入海,不迳海阳县西,盖经误证耳”。除了解读考辨文献资料之外,野外考察亦是其治学方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水经注》获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水经注序》中曾说:“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途之所躔,访读搜渠,缉而缀之。”凡是足迹所到之处,他都进行野外考察,并将成果大量用在注文之中。如卷二十六《淄水注》中,关于营陵与营丘地理位置的考证就是其典型的事例。郦道元的野外地理考察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沿途创览,而是与地图对照、文献查阅、父老访问等方法结合进行的,因此,他所获得的野外考察成果,大部确实可靠,具有很高的价值。
《水经注》不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名著,也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被视为魏晋南北朝山水散文的精华,神话传说的荟萃。全书体例严谨,文笔绚烂,写山状水,辞采斑斓,笔致轻灵,手法多样,极尽自然秀美之妙。且兼载了大量志人志怪的故事与神话传说,其结构简括而清晰,文笔生动而跌宕,展现出南北朝小说的风姿神韵,故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亦有很高的价值与重要地位。
现存的《水经注》,以刻于南宋初年的宋刊残本为最早。明清以来,《水经注》的版本不下几十种。其中以乾隆年间的全祖望《七校水经注》、赵一清《水经注释》、戴震武英殿聚珍本和光绪年间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本最为著名。民国时期,有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和王国维《水经注校》等。2007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桥驿的《水经注校证》。该书以清戴震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博采众本,精心校勘,再集《水经注》校注之大成。赵望秦等的《水经注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赵永复等的《水经注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等,则可作为《水经注》的选注本,以供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