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
《周礼》导读
黄黎星
《周礼》位居儒家经典“三礼”之首,传说系周公姬旦所著,记述周代政治制度之书,是“周公致太平之迹”,实际上,《周礼》成书时间较晚,是托名古制以寄寓政治、礼法理想的著作。《周礼》以建国设官的制度安排为框架,通过对六大职官系列三百多个职官职能的叙述,全方位汇集了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等制度,书中所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诸如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等等,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有助于我们认识上古文化史的相关内容。
《周礼》,原称《周官》,或称《周官经》,六篇,分别为:《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及《冬官考工记第六》(原为《冬官司空第六》,已经亡佚,汉时补以《考工记》)。
自汉代以来,经学的正统体系都认为《周礼》乃周公所作。
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同母弟,因封邑在周,故称周公。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当国。周公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洛阳,制礼作乐,安定天下。后还政成王。周公为巩固和发展西周王朝的统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周公作《周礼》,《左传·文公十八年》曾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之语。当然,这里所提到的“周礼”二字,究竟是泛指“周代的礼制”,还是专指《周礼》这一著作,存有疑义。其书在汉武帝时期以古文经的面目出现。至西汉末,经学家刘歆极力表彰此书,并称其为“周公致太平之迹”。东汉末期的经学家郑玄更明确地说:“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中土。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见郑玄《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太宰》注)后世正宗的礼学家、注疏家,大都遵从刘歆、郑玄之说,例如,宋儒朱熹也曾肯定地说:“《周礼》是周公遗典也。”(《朱子语类》卷八十六)
清代学者孙诒让认为,《周礼》一书,是自黄帝、颛顼以来的典制,由五帝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经世大法的集粹,所谓“斟酌损益,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其经世大法,咸粹于是。”(《周礼正义序》)古代学者以五帝、三代为圣明之世、至治之极,其后则是衰乱之世。周公既是五帝三代的集大成者,所以,古代学者将《周礼》的著作权归于周公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对《周礼》的撰制者及成书年代的问题,历来也有不同的看法,并为此进行了旷代持久的争论,成为聚讼千年的一大公案。早在西汉末刘歆提出周公作《周礼》时,就曾遭到众儒的排斥,“以为非是”。东汉后期,又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周礼》是战国时期的著作,如林孝存认为是“末世渎乱不验之书”,何休以为“六国阴谋之书”(唐·贾公彦《序周礼废兴》)。从唐宋至清代,仍有不少学者提出《周礼》“出于后人附益”的观点,甚至直指其书系王莽或刘歆伪作。就成书年代来说,除正统经学所认定的西周说之外,尚有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西汉末期说等多种不同的观点。
近代学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辅之以古文字学、古器物学、考古学研究等手段,对《周礼》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周礼》作为一部通过建国设官的制度来表达治国理念的著作,从总体上看,它并不是某一时代历史状况的真实记录,而是经历了西周以降至春秋战国时期,融合了儒、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累积资料后编撰而成的。其成书年代偏晚,约作于战国中后期。
《周礼》在西汉出现时,称为《周官》,或称《周官经》。《史记·封禅书》及刘歆《七略》等,均称其为《周官》。《汉书·艺文志》著录:“《周官经》六篇。”班固自注:“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在西汉末王莽当政之时,刘歆奏请立为经学博士,认为该经属于礼制的范畴,始以《周官经》六篇为《礼》经系统,但还保留《周官》的名称。至东汉末郑玄注“三礼”后,才确定称《周礼》。一般认为:此书称为《周官》,是就其官制设置的内容形式而言;其后称为《周礼》,是就其创立礼制的实质意义而言。
与其它先秦时期就开始流传的儒家经典不同,《周礼》一书的出现,时代较晚,颇显突兀。西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得到民间李氏所献古文经书《周官》。《汉书·河间献王传》记载:“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称:“或曰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补之。”此书献于朝廷,但被归藏于秘府。西汉经学立于学官者,均为今文之学,《周礼》既晚出,又为古文,因而未立于学官,长时间都没有传习的学者。西汉末期,刘歆奏请立学官,遭到今文学家反对,未得立。至汉平帝时王莽当政,才立于学官,至东汉初又废。东汉初,刘歆的门人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影响逐渐扩大,后来,郑众、贾逵、马融等学者,都仰承其说,一时间注家蜂起,其学大盛。
东汉后期的大儒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流传至今。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唐儒贾公彦为郑玄之《注》作《疏》。郑玄之注,贾公彦之疏,成为《十三经注疏》中《周礼注疏》的权威版本。
《周礼》全书,分为六篇,分别为:《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及《冬官考工记第六》(原《冬官司空第六》已经亡佚,汉时补以《考工记》),约45000多字,全书详细记述了“治”、“教”、“礼”、“政”、“刑”、“事”六大职官系列、三百六十多个具体职官的名称、编制、职权、职责、以及相应的施政原则、方法、措施等,构成了井然有序的建国设官的完整绵密的体系。
《周礼》的篇章结构,呈现出体例完整、结构严密、整齐规范、秩序井然的特点,令人惊叹。全书除《考工记》外,前五篇都有整齐的布局和统一的体例(可以推测,已经亡佚的《冬官司空第六》也有相同的布局和体例)。其篇首序言,是完全相同的五句话,即: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意思是:王者设都建国,首先要辨别方向,测定四方之中,确立国城宫室的方位,划定国都与郊野的界限和疆域,设立官府,明确职责,作为天下人民尊奉的中正准则。
接下来,又是格式相同的句式,分别简要地概括五大类别的职官属性、职掌与功能:
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以下列治官之属。)
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以下列教官之属。)
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以下列礼官之属。)
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以下列政官之属。)
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以下列刑官之属。)
在“(某)官之属”后,分述各官的编制,即五大类别职官所辖的下属官员的官名、爵等、员数;然后,再分别叙述五大类别职官的主官及其各属官的职责与相应的制度。《周礼》的前五篇,都无一例外地遵循这一叙述模式。宋儒朱熹大约也惊叹于《周礼》这种严密齐整的体例,而评论说:“《周礼》一书也是做得缜密,真个盛水不漏。”(《朱子语类》卷八十六)
《周礼》前五篇所记载的五大类别职官,其组织架构及职责简述如下:
天官冢宰:治典。冢宰,即太宰,为六卿之首、百官之长,掌理天下政务和宫中事务,辅佐王者统治天下,其具体职责有:以八法治官府;以八则治都鄙;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以九职任万民;以九赋敛财贿;以九式均节财用;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太宰实际上的职权相当于后来设立的宰相或总理大臣。太宰的副职是小宰,除辅助太宰处理政务外,还分管宫廷的刑法、政令和禁令。天官冢宰的属官有62种,如宰夫、宫正、宫伯、玉府、司会、追师、屦人、夏采等。
地官司徒:教典。掌邦教,称为教官。相当后世的大司农、户部。大司徒掌管土地方域及王畿之内的人民教养,土地、户口、赋税、赈济、教化等是它具体、实际的职能。地官之长为大司徒,副职为小司徒。地官司徒的属官有78种,如乡师、乡大夫、乡老、州长、党正等。
春官宗伯:礼典。掌邦礼,称为礼官。相当于后来的太常、礼部。掌管宗庙祭祀以及文化等,具体掌管吉、凶、宾、军、嘉五礼,包括礼仪规范的实施,以及礼器、礼物的使用等。教育、历史文献也是春官的职责所在。“春官”的设置,强化了礼的行政作用,表现出《周礼》对传统礼乐文化的继承。春官之长为大宗伯,副职是小宗伯。春官宗伯的属官有70种,诸如肆师、郁人、典瑞、典命、司服、瞽矇、太卜、都宗人、家宗人、神仕等。
夏官司马:政典。掌邦政,称为政官。夏官所主持的政典,实际上就是军政,相当于后世的兵部。具体职责有:编制军队、出师征伐、训练民兵、校阅部队、征收军赋、管理军需军械,以及掌理国王戎事和田猎等事务。夏官之长为大司马,副职为小司马。夏官司马的属官有70种,如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司勋、都司马、家司马等。
秋官司寇:刑典。掌邦禁,称为刑官。相当于后世的刑部。具体掌管狱讼、刑法、治安等司法事务,兼掌礼宾等。“秋官”的设置,体现了《周礼》对以刑法治国的重视。秋官之长为大司寇,副职是小司寇。秋官司寇的属官有66种,如小司寇、士师、乡士、遂士、掌交、朝大夫、朝士、家士等。
由于《周礼·冬官》原文已佚,据推测,冬官司马为“事官”,相当于后世的工部。补冬官之缺的《考工记》,体例与上述五官不相同。《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手工艺技术的汇编,其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总论,论述百工的重要,把百工与王公、士大夫、商旅、农夫、妇功同列为国家六职之一;后一部分记载了轮人、舆人、輈人、筑氏、冶氏、桃氏等手工业的30种工匠之职,其中包括“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并且详细记载了各种器物名称的尺寸大小及制作过程。《考工记》中具有丰富的科技内容,反映了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科技领域的成就,是一部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珍贵文献。
《周礼》构置了一个庞大的职官体系,六官是整个体系的中枢,六官之外,书中列出的官职有360多个,其中既有六官的属官,也有地方官和职事官,构成了由中央到地方基层组织以及各个行政机构之间层层相因、彼此制约、相互依存、井然有序的一整套国家政权模式。如此层级分明且职能完备的职官体系,显然带有某种理想化的色彩。《周礼》结构的总体形式,以天、地、春、夏、秋、冬这天地四时命名六官,寄寓了对自然与社会的“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春、夏、秋、冬四时,也可转换为东、南、西、北四方,时空相合,加上天地,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可以说,《周礼》是一幅“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的蓝图,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意蕴笼罩和统辖。《周礼》的立意,并非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下法则。古人言必称三代,三代之英在周,古人笃信《周礼》出自周公,书中完善的官制体系和丰富的治国思想,成为帝王、文人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的宝库。
《周礼》一书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例如,《天官冢宰第一》中所概括的“掌建邦之六典”、“以八法治官府”、“以八则治都鄙”至“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以九两系邦国之民”等十大法则,并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述中作进一步的阐述,详密严谨,宏纤毕载,对于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周礼》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不仅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有着驾驭百官的高度技巧。管理府库财物的措施,严密细致,相互制约,也体现了高超的运筹智慧。书中有许多至今仍可资借鉴的思想内容和制度体系。
《周礼》的许多礼制,影响深远。后世历代建置六部,往往遵循《周礼》的职官体系的功能职责安排,《周礼》也因此而成为后世托古改制的思想武器。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而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历朝修订典制,如唐代的《开元大典》、宋代的《开宝通礼》、明代的《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又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成为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但历朝都城,大都沿用前朝旧址,故其格局难以刷新,至元始祖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元大都时,得以在金的上京附近重新规划,乃以《周礼》为范本,建立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以后,明、清两朝不仅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
《周礼》的古籍版本,有清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清代孙诒让所撰的《周礼正义》,是清代《周礼》学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凡86卷,约230万言,成书于清末。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了点校本,计十四册。今人著作,有林尹撰《周礼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