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文脉流芳
——罗源传统民间工艺散记
王裕禄
午后的暖阳激活了山野,高坡低壑一派清新,岭上的青松绿杉显得格外挺拔,如同出征的战士一样精神抖擞。霞浦西北部的柏洋乡就坐落在这青松绿杉环绕、峰峦叠嶂的谷地间。
再次感受到罗源的魅力,不是停留在过往无数次大快朵颐地享受那罗源湾的海鲜盛宴与风味小吃,而是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即将在闽都福州举办前夕的一次专程采风。从中放眼这山与海交融、现代与传统兼具、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文脉流芳……
石雕、畬族服饰、牛角梳、剪纸艺术……这些“古董”传承,是她眉目如画、骨肉玲珑的气质。作为一个仅有27万人口的省会福州管辖的县份,其传统民间工艺如此色彩斑斓,竞相绽放,为这个地域积淀了难得的非遗资源标识。罗源,给人留下了“文化自信”的深深印记。
罗源:唱响“石雕英雄”传
在福建雕刻界,素有“寿山产石,雕刻艺人在罗源”之说。因而,“雕刻之乡”引领罗源风骚几百年,彰显神奇与魅力。
毫无疑问,罗源的一群爱石头的人,用石雕的沉稳大气,雕刻出自己的故事,产生潘泗生、黄丽娟、黄宝庆、潘惊石等一大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还有数十人获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称号, 省级工艺师、专家更是无数。由于得益于当地行业主管机构的重视,“石雕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些名家技艺精湛,借天地之造物,施各家之绝活。
倘若说“寿山的石头会唱歌”,那我想,罗源成千上万的石雕工艺者与艺术大师们应该是不同旋律的“作词谱曲者”。工艺大师们在一块块雕刻用材上,相形度势,捕捉灵感,使作品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人物、动物、印纽、花鸟、山水、瓜果、器皿等雕刻品种层出不穷。我们观赏着罗源那独特的圆、浮、透、镂、薄、线等雕刻技法,仿佛在艺海里徜徉。罗源石雕艺术能有今天的灿烂硕果,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初成立的罗源雕刻厂的一批老师傅,其雕刻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与超凡不俗的风姿神韵, 早已被中外艺术界和收藏界所推崇。 在罗源石雕艺术领军级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居所造访,看到许多作品,构思之新颖、雕刻之精细、布局之巧妙、意境之深远,无不让人拍案叫绝,处处弥漫着高级艺术的气息。“刻刀是我最擅长的表达工具,变抽象为具体,赋顽石以生命。”潘惊石说。他的成功感悟只有低调的四个字:专注、坚持。
天然寿山石,每方各不同,尤其是珍贵石种如田黄、水坑石、晶冻石,它们的材形、色泽、纹理各不相同,如何审“石” 度势、因“材”施艺、做到出奇制胜?雕刻大师何马在谈及玉石雕刻的创新时,归纳了五句顺口溜:
构思当首务,辩证查图录。
五彩文采通,相石如相术。
下刀且留情,画稿加泥塑。
取巧化裂纹,技法随思路。
得趣养天年,留芳有建树。
罗源石雕,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成为祖国艺术宝库的又一瑰宝。
凤凰装:刮起最炫民族风
要说罗源石雕有其响当当的“硬”气,那么,罗源畬族文化符号又是以软实力来呈现而闻名,刮起最炫民族风。
这块土地是全国主要畬族人口聚居县之一,繁衍生息的畬族村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积淀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尤以畬服最为特色。罗源畬族人口约2.2万人,占总人口的8.2%,相对数居全国第四,是畲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研究畲族,看历史到漳泉,看文化到罗源”之说,罗源山歌畬调还被认定为全国畬调的代表曲调,畬族服饰、畬医畬药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松山镇八井村是罗源畬村传统名村,畬族凤凰装被定为全国畲族女性代表服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他一眼就辨别出了一名人大代表身上的凤凰装是罗源的特色民族服饰。积淀着畲族历史文化的罗源“凤凰装”,对畲族服饰的传统样式保存得最为完整。罗源在霍口畲族乡福湖村建立畲族服饰传承保护基地;在松山镇竹里村蓝曲钗畲服店成立畲服传承示范基地;在起步镇水口洋村、西兰乡许洋村、飞竹镇塔里洋村、凤山镇后张历史文化街区等地,都设立了畬族服饰展示厅。在罗源蓝淑香运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畬族服饰基地,我与一件件畬服对视,对畬族文化赞叹。
制作畲族服饰(王惠平 摄)
每到“三月三”,此时的春日光景,能听到千年的歌谣,畲族山歌静静地在罗源畲族村流淌着,旧时光仿佛从未走远,在这片土地上,处处可见畲汉两族和谐聚居、文化共融的美好画面。
罗源角梳:古老工艺现代感
提起“福州三宝”之一的角梳,大多数人不会陌生,这项非遗手工技艺也是罗源民间工艺主打之一。
来到位于罗源县松山镇的福州市现存最老罗源牛头角梳厂, 探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角梳手工传统技艺。20世纪70年代至今,罗源角梳厂几经兴衰,最终凭借高超的制作工艺抢得市场。在销量最好时,一年可售出300万把,平均一天8000多把!“牛头”成了角梳的名牌。当年最大的上海百货商店里,罗源角梳供不应求;20世纪90年代,还成为福州外贸出口梳定点厂,产品销往东南亚十多个国家。
福州角梳手工技艺传人程庆安讲述上承父辈程寿芳老艺人、下带侄儿祖孙三辈接力情缘。程庆安说:罗源角梳选用上等牛角或绵羊角作原料,大致为非洲黄牛角、内蒙古绵羊角和福建本地水牛角三种。一般牛羊角只有中间部分适合做角梳,大的牛羊角可制作5把,小的只能做出2把。为了物尽其用,牛羊角的顶端和底部部分,分别被用来制作印章和梳类保健品。老一辈在制作角梳时,一般需要23道工序。在他的手上,一些工序实现了合并实施和机械化生产。但锯角、砂皮、铣坯、压坯、开齿、整形、抛光等工序省不了。
角梳价值怎么挖掘?技艺传人程庆安全面开发了牛羊角的保健功效,“牛角不仅仅用来制作梳子,也能做刮痧板、烟斗、发夹以及各种梳类保健用品。在包装方面,加入了定制款礼盒, 更宜送人。”此外,为创新角梳的款式和品种,程庆安引入了现代技术,借助电脑雕刻,角梳的图案和纹理更丰富漂亮。程庆安坚信:他把年轻人的理念赋予角梳在制作和销售上更多的现代气息,且利用电商赋能,开拓更宽广的市场。是的,传承者收下了上辈的技艺,接续着古老“非遗”产业的回响。
灶壁花:堪称剪纸“活化石”
畲山剪纸春意闹。罗源畲山剪纸,与中国其他地域剪纸一样, 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交融于百姓社会生活以及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瑰宝。历史悠久的罗源畲山剪纸,表现形式有喜花、窗花、礼花、墙花、门笺等,流布甚广,各具特色。罗源剪纸的美,从里头还原出百姓真实、通透和内心的希冀。
81岁的朱学舜是闻名的畲山剪纸传人。由县委宣传部黄良兴副部长陪同,我们拜访了这位罗源剪纸的“活化石”。 长者朱学舜侃侃而谈:罗源剪纸遍及全县,农耕社会,男耕女织,鞋样、衣样、小孩服饰,甚至出嫁的刺绣,每家每户都有。罗源的剪纸与民俗紧密相连,出嫁的嫁妆,尤其在裤子上贴上铜钱款式剪纸,意味着拥有“钱库”;婚育有婚育的礼数;过世有剪灵堂柱、剪幡、供品花等习俗。此外,还有百子图、祝寿图、年年有余、福禄寿喜、龙凤呈祥…… “剪纸,贯穿着人生的全过程。”朱老说。
罗源花样繁多的灶壁花,在全国剪纸艺术门类中独有,堪称活文物。它因罗源县厨房建筑和特殊的烧火材料及罗源民俗特异而产生。灶壁花是新媳妇的剪纸园地,过年前夕每家每户的灶台都要布置一番,进门的新媳妇必须心灵手巧,灶壁花剪纸作品呈现其手艺和心灵之美相映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祝福。
长者朱学舜感叹:由于“文革”,作为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罗源剪纸被破坏得几近消遁。于是,早些年朱学舜、陈承梅、彭荣山等人使命在肩,跋山涉水,到11个乡镇去寻找搜集,抢救沉没在乡间的剪纸工艺。
当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第二课堂,老年学校开设剪纸班,旨在让古老的畬山剪纸工艺后继有人,剪出更加红火、更加炫彩的新时代。
“石雕、畬族服饰、牛角梳、剪纸工艺的前景,既要传承保护抢救,又要产业化文旅开发,这才是当务之急……”长期从事罗源工艺事业的美术珍品馆馆长黄志胜为此呼吁。
罗源传统民间工艺推开了进入现代生活的一扇窗,让世人放眼这块土地上的文脉流芳。它凝聚着千百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当地近处俯拾皆是,只有外人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其博大精深,就像那一条绵延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