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 一生为“舞”
——方剑云与《艺苑采薇》
张建光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读罢方剑云老师的书稿,眼前竟然浮现出《论语》中曾子父亲曾点勾勒的理想生命情景。
那是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孔子问四位弟子的志向。轮到正在弹瑟的曾点时,“铿”地一声,他将瑟放下,起声作答:“暮春时节,换上新制的春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少年,来到沂水边,来到舞雩祭坛,沐浴春风沂水,尽兴游玩,然后载歌载舞归去。”没想到,孔子听了后十分认可:“我赞同你的志向。”
方老师虽然是今人,但他所从事的工作与孔子、曾点的理想倒有几分相近。只不过,他的弟子更多——一个小方舞蹈中心就有学生上千名;时间更长——在歌舞团跳了5年,在艺校教了4年,在文化艺术馆创作并辅导了18年;成就更大——从2004年至2018年,几乎年年都有作品获得省或国家级奖项,门下弟子不乏考上大专、本科院校的。还有就是,我案头上这本数十万字的《艺苑采薇》。我从中悟道:方老师一生,只为一个字——“舞”。
《艺苑采薇》,既是方老师艺术生涯的系统总结,也是对群众文化规律的潜心探索。全书共有六大板块,从闽北文化的底蕴谈起,叙述了保护、挖掘、开发、扶持直至开花结果,全景式扫描了闽北的群众文艺工作,字里行间洋溢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作为曾经在宣传文化系统工作过的同志,阅后深感亲切。方老师的这部文稿具有十分鲜明的乡土性、开拓性和实用性。
乡土性。方老师们立足闽北,倾心民间,从这片厚重历史的土地中,挖掘尘封已久的宝藏,打捞难以辨认的璞石,然后将它们一一梳理,细细打磨成文艺精品。书中,多年不闻的畲歌在岭炳洋唱响,凯旋的成功战鼓走出国门,五夫龙鱼戏展现着闽越的风采,建瓯的挑幡竖起了“中华一绝”,龙角巫舞揭开了神祀的秘密,邵武傩舞跳出敬神驱鬼的气氛……方老师们所选择的路径无疑是正确的,闽北历史上有众多巨匠般的历史人物,有43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民族风格的表演形式充满古闽族、古闽越族、儒释道及民间信仰文化的要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朴素的、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是资源、是财富,挖掘抢救,保护开发,价值无限,意义深远。套用鲁迅“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话来说,越是特殊的,就越是艺术的。
闽北五夫“龙鱼戏”
开拓性。文学艺术本身就是创作的产物,南平作为后发展地区,从事群众文艺工作的条件相对较差,“阳春白雪”的舞蹈事业更是难上加难,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推动发展。在我的眼里,方老师他们就是一群“拓荒者”。本来,群艺馆只要辅导、指导文艺就可以,他们还要“送文化”;本来,“送文化”到基层,到百姓中就可以了,他们还要“种文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开创了农村文艺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大张旗鼓地开展“文艺扶贫”,全市设立了44个艺术扶贫点,为成千上万的贫困孩子提供免费学习艺术的机会,从代际上消除贫困的根源,填补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少年儿童美育的空白。
实用性。方老师的《艺苑采薇》提供了大量的群文工作案例,像舞蹈《咏鹅》、社区文化艺术节、春节文化活动、农村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开闭幕式、中国龙舟公开赛开幕式,等等,记载了一个个鲜活的文化事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与北京奥运会同时举办的南平市首届运动会的开幕式,就是方老师和几位群文工作者共同创作并导演的,莅会的嘉宾们观看后的共同评价是“省级水平”。这些活动案例都是方老师们心血的结晶,其他文章也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相信当地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开卷有益。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惜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六经”中的“乐经”已经失传,从汉朝开始只有“五经”。但我想,只要众多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像方老师那样努力,一定能重写“乐经”,让当今盛世歌舞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