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3 16:3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则生

 

红色西表 山乡明珠

杨则生


建松政苏区纪念馆.jpeg

建松政苏区纪念馆

 

晴好的春日,驱车进入大山深处的政和县东平镇西表村,但见一条小河缓缓流淌,河水澄澈清明,四周绿色掩映,一座座独幢楼房与村道并行,向远处延伸。原先的土坯房已不复见,但依旧有农人晨耕,有牛羊暮归,有挑夫远足,有单车徐行……太阳照在奖山上,满村透亮。云雾飘逸山间,空气中弥漫青草与绿茶的清香,绿水青山间的西表村,如今更显得和谐、富足与美丽。

大厝坪马场遗址.jpeg

大厝坪马场遗址

西表村吸引人的,除了以绿色为主基调的自然色彩,还有它的“红色基因”。驻足村前,扑入眼帘的是一道约300米长的古朴土墙。墙上的图画,再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热血青年参军报国,支援前线,军民一心,克敌制胜的生动场景。村中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古廊桥,深藏许多红军故事,被誉为“红军桥”。1934年7月,革命斗争的火种在西表村点燃。其时,中央红军七军团二十师五十八团团长黄立贵率1000多名指战员,从崇安(现武夷山市)上梅出发,一路征战,挺进西表村,与建松政党组织派遣的苏区干部老丁(大名不详)、杨则仕、张顺礼等在廊桥上会合。五十八团驻西表后,原矮庵后曹氏宗祠被征为军用医院,村中心大厝坪成了红军马场,打铁坑附近的山枣坪后山岗建成红军练兵场。当年8月,红五十八团在当地党组织、农协会的配合下,抓住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过境的有利时机,以西表村为根据地,攻占了周边5个县的40多个村庄,横扫建松政边区的反动势力。9月初,建松政边区群众大会在西表村召开。月底,在离西表村4公里的凤池村召开建松政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建松政(县)苏维埃政府和建松政工农红军独立营。11月,因武装斗争需要,建松政苏维埃政府和建松政工农红军独立营迁至西表村魏氏祠堂。这个时期,建松政苏区与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老苏区连成了一片,西表村成了建松政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的指挥中心。

太平古廊桥.jpg

太平古廊桥

苏区政府在西表村创办了红军枪械修理厂、土炮炸药厂和被服厂。当地群众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支持红军,帮助红军制造枪炮、编织衣被,生产各种军需物资。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现在,西表村成了闽北苏区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之一,成为一处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和党史教育基地。红军故事在西表村代代相传,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与红色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近几年,西表村用好、用足政策,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扶持等方面着手,加快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在开展道路提级、河道整改、巷道整治、村庄绿化的同时,修建机耕道、防洪堤、水坝等,一批生态民生、农田水利项目先后完成,相继投入使用。另外,聚焦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两个主题,制定“生态立村、文旅强村、绿色崛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电子商务同步振兴”发展战略,编制《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大力开展红色游、生态游,着力将红色资源优势和绿色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红色游、生态游成了西表村的一张名片,近几年到这里游览、参观、瞻仰、学习的游人、学生逐年增多。

西表村古村落这片较好的保留着原貌,光滑的鹅卵石路面、黄土墙、残墙断壁,尽显古朴、沧桑的美感。.jpeg

尽显古朴、沧桑美感的西表村古村落

2015年,村里还建立由党员、干部带头的种养殖合作社。成立以来,共种植生态水稻350亩,产出生态大米30多万斤,产值260万元;发展生态茶园200亩,制作生态白茶25000多斤;养殖土鸡15000多只。如今,西表村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6个。这些合作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起带动作用,是西表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西表村是一座绿色之村、生态之村,更是一座红色之村。”党支部书记陈胜进说,乡村振兴正当时,“我们一定不负众望,在继承好革命传统,保护好绿色生态的同时,更多地造福群众,让西表村这颗乡村振兴中的明珠闪闪发光。”

朱地自然村古茶盐道.jpg

朱地自然村古茶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