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间到城市
——晋安教育事业侧记
林爱枝
一
晋安区这样向来客介绍自己: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创新图强,二十年辛勤创业,二十年沧桑巨变。
为什么只讲二十年?因为二十年前,福州市委决定对城区做区划调整,使五个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均衡,不至于倚轻倚重。
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决策,也是切合人意的主张。
那些地块哪里切?就当时实际情况而言,肯定向郊区。郊区是城边农村,有平原、有山区,经济总量已雄踞全市首位,支援别区也合情合理。
于是郊区作出了巨大贡献。自此,郊区也改名为晋安区,从田间走进了城里,从农民转身为市民。
调整之后,晋安自身打量,颇为吃惊、惋惜,在城区的排位竟滑落到了末位。怎么办?领导班子们是担着风险的呀!他们一方面恳请市里,不要把“好肉”切光了,一方面豪情满怀地说:“向山区进军!”向山区进军,等于是白手起家,从头做起呀!
在建区20年后回首:来路不论怎样坎坷、曲折,都挡不住他们前进的步伐。如今,晋安的经济也从末位的谷底走出来,可以与台江、仓山平肩了。
那么,其他各项事业都要一路奔跑,一路跟进,使新设之区名符其实地成为省会城市中心区。
二
这里单说教育工作。
晋安区一开始就提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先后兴建了鼓山新区、鼓山苑、金城、实验、晋五、王庄、东山、横屿等二十多所新学校(含幼儿园),满足了区内生源的入学需求;区里又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全区共有在职教师3038人,省市区级骨干教师451人。区里经常抽调教师到本市、厦门办学效益突出的学校去观摩培训,以提高教学质量。如今,区内3所中学,均是省二级达标学校。
有几件事可圈可点:
教育质量的提升,纳入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日程。区委区政府多次专题调研教育工作。教育职能部门区委教育工委、区教育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大教育、强教育、优教育为指导思想,先后走访各乡镇、街道及部分学校,多次召集有各界人士、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家长参加的各种座谈会,多方征求意见、听取建议,对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切合实际的谋划,拟定了《晋安教育事业发展五年提升计划》,向“全面惠及、重点提升”的目标努力,并进入了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日程。平时常听到一句话:“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今天去看晋安教育,正是这样。
现全区公办学校共有71所,其中中学9所,小学50所,学前教育(幼儿园)12所,在校生共5万多名;私立中学13所,加上小学与幼儿园共能容纳4万多人。
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十几年来断断续续派出600多名教师赴华东师大、福建师大、厦门大学去学习取经,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以小带大的作法,也叫“种了计划”,即以600多位教师为种子,辐射助力全区近3000多名教师的成长。区内还设立名师工作室,经常地就教学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这些种子在教师队伍中发芽:一片精神焕发,生机勃勃,一心钻研教学,争取追求教学工作高质量。无疑,他们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不少探索,讲究课堂上师生互动,使学生开动脑子,更好地接受,更深地理解。
那天,我到金城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课,课文是《詹天佑》。经过区内的教改,课堂情景与以往迥异,学生相向而坐,每组四人,其中有两位学习很好,有两位一般。这种组合也是帮助和带动。校长李晖介绍说:要先预习课文,第二天在课堂上,先讲后教。教师提问:课文中2、3自然段可否删了?回答:不能删,那是背景说明。詹天佑对修筑京张铁路怎么说?他说:帝国主义侵略我们,阻止我们修铁路,我们要为国分忧,毅然接受了任务,体现他爱国主义精神。简洁明了,把一节课的中心内容都回答出来了。
晋四小提出“同在蓝天下,同是一家人”的指导思想,贯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分彼此,一视同仁,工作也很出色,做到“零障碍入学,均衡编班,呵护每一个学生”。学生入学之后,进行摸底,掌握信息,建立档案,制定措施,要求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都要做好帮扶工作,尤其强调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小学党支部制定了一种表格叫“帮扶贫困生(或学困生、心理特殊学生等)工作登记表,上面列出学生及家庭基本情况、帮扶原因、帮助故事、所获效果,从中你看到了学生的进步、老师的喜悦和成绩。
晋安人说,晋安的教育工作用奔跑速度来形容并不过分,因为起点低、底子薄。其校园文化建设以“一校一特”为突破口,开展全方位建设,创晋安教育特色。他们做得很认真,召开过“特色教育”研讨会,召开过“一校一特”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还对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的二十三所学校及项目进行授牌、奖励,以巩固和发展这种特色教育。区政府每年还拨专款200多万元支持“一校一特”工作。
在“一校一特”建设中,取得不少突出的成绩,如新店中心小学,几乎每个孩子都写得一手好字;侨园小学是福建唯一拥有射箭馆的学校,不仅该校的运动员参加全国重点校射箭锦标赛获第一、二名,而且在校内还修建了射箭文化长廊,编辑校本课程《谈弓论箭》,还在教学楼一层张挂与弓箭有关的成语故事图片,让学生从旁学习语文和历史,二楼还挂满了中国著名的射箭运动员的照片,激励荣誉感和为国增光情怀;鼓山中心小学曾连续三年获得电脑机器人全国赛总冠军,并连续三次获得国际比赛资格;鹤林小学座落金鸡山下,老师中有多识中草药者,创立了中草药园地,按低中高年段,编辑了《身边的中草药》校本课程,让学习亲近身边的科学;七中的科技活动小组,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机器人竞赛,还拿了一等奖。还有该校的武术,多次参加过省赛、国际赛,也都获奖频频;西园小学的软木画,笔者去参观过,称赞他们技艺精湛,毫不为过,一组亭台楼阁,满园苍松翠柳,无不精工细腻,栩栩如生;实验小学的羽毛球队,晋五小的足球队,晋六小的闽剧队,都十分突出……
外来工子女的入学教育是当今社会,主要是城市教育无可回避的问题。晋安区以主动接纳,如数入学的办法加以解决,容纳了全市外来工子女的60%多入校就读。
他们还提出“同城同教育”、“城区山区均衡教育”的指导思想,连续十三年获得国家“教育均衡县”的称号。还针对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配合不够的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金城小学,2008年才创办,但一开始,他们就确定了“思行合一”的办学主张,以孔子的“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泰、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生思义”为引义,对师生从观察、表达、探究、担当等诸方面的思想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并与福建师范大学“九思学院”联合组成“九思文化团队”,做“构筑九思文化、塑造君子人格”的伟业。
三
说说七中。
这是一所基础相当好的中学。她创办于1942年,如今已有74年办学历史。70多年来,她像一只无畏的海燕,在风雨中搏击,把自己锻炼得坚强勇敢,不论在顺境时还是遇到困难时,学校领导班子都不忘自己的办学初衷:“一切为了学校发展,一切为了教师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他们以“弘学养正”为办学主张,形成了“文明、守纪、求实、奋进”的校风,“严谨、博学、师表、爱生”的教风,“勤奋、乐学、尊师、诚实”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同类校前茅。多年来,市教育局授予该校“初中巩固率、报考率、合格率、中老全科及格率达标先进单位”;近几年来高考连续名列全市前列。教科研成果颇丰,有6个学科成为晋安区教学基地;2个学科设立了“晋安区名师工作室”。
七中被列为中央教科所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管理研究”的实验校;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市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评价与管理的研究”实验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暨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评比中,2位教师分获二、三等奖,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有6位教师荣获省二等奖,6位教师荣获市一等奖,9位获市二等奖,2位获市三等奖,28位教师获区一等奖,先后有24位教师获得“福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称号,3位教师获市“学科带头人”称号,1位教师获省“学科带头人”称号,十几年来,有40多位教师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那天,我在其中也听了一节语文课。走进教室,我先看到激励学生的标语“博学笃志”“精思慎行”;“坚持与希望同在拼搏与成功共存”,学生也是组成学习共同体,一组6人,相向而坐。
课文是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很短,百字左右,但诗情通意都有。作者说,满屋月色时,他“俨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张怀民亦被贬黄州,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天下何处无月夜?无竹柏?只是少了我俩闲人。教师讲解了“俨”字:“俨然:十分高兴。”还以“寝”字温故,学生说:“废寝忘食”、“寝食难安”等等。同学们争相回答,其情融融。
七中,在70年的历史中曾有过几度辉煌,出优秀教师,出优质教学,培养出大批优秀学生。我看到了为纪念母校70华诞,上百学子泼墨书画,濡染丹青,还有软木画、篆刻,汇成的《百花争艳》书画集,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当下,真是人才辈出。
集子中还有几篇回忆母校、回忆恩师、回忆同学相聚的文章,读来令人动心动情。彷若被带入那清纯的、欢乐的青春年月:如许江的《生命的讲义》、方金秋的《我记忆中的福州七中》和《七十行诗――颂母校庚秩华证》、许本璋的《燃情岁月――记58届初三丁班同学会活动》、李昌鸿的《怀念许永锡老师》、姚恩健的《浮村谣》等等,细腻地抒发了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情厚意!
如今又逢事业发展的好年代,七中正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跃动,他们继评为省三级、二级达标校后,正开始向省一级达标校攀升。这种努力是值得称赞的,它体现了一种进步的欲望,体现了一种奋进的精神。除此之外,笔者还体会,级别应视为工作条件,是工作质量的提升,是事业发展的推进器,是质量的标识。
应该点赞他们的努力!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晋安》,本文稍有改动;图片来源于《福州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