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3 00: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卡丹



重振汀州名城雄风 再现客家首府辉煌

——访长汀县委书记魏东、县长李善昌

 

马卡丹


 

“历史名城、客家首府、红色圣地、生态之城——长汀欢迎您”,进入长汀地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欢迎词,让人立即感到长汀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历史积淀的厚重。车在青山绿水间穿行,不时会有“人一我十,滴水穿石”的标语牌跃入眼帘,则让你感受长汀人民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家园的艰辛与坚毅。“四大文化,一种精神”,长汀采风的几天,对此已有粗略的印象。在与长汀县委书记魏东、县长李善昌的访谈中,这样的印象更为清晰、鲜明,尤其是当魏东充满感情描绘长汀前景的时候。

长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置汀州至清末,1000多年间,长汀一直是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长汀是海内外客家乡亲瞩目的客家首府,客家民系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已在长汀连续举办了17届;长汀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美誉;长汀又是全国水土保持的典范,30多年艰辛而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让昔日的“火焰山”变成如今的“花果山”,由昔日的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脱胎换骨,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旗帜。“像长汀这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客家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以及丰富的生态文化,这样‘四位一体’的文化资源,而且全都这么出类拔萃、富有深刻内涵的,在福建省甚至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魏东说。

 

进则全胜,以“生态美”促进“百姓富”

 

因为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长汀为全国瞩目。2011年12月10日和2012年1月8日,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做出重要批示,此后,国家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分别在长汀召开全国总结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座谈会、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总结推广长汀经验。各地取经团、观摩团,各新闻媒体采访团纷至沓来,走进福建最西部的这个县份,实地探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艰难历程,探索“长汀经验”的核心所在。接受笔者访谈之前,魏东刚刚接受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时”大型系列报道联合采访团的采访,纵谈长汀上下如何贯彻执行习近平同志“进则全胜”的重要批示精神,努力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

资料记载,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的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福建之首。20世纪40年代,民国政府曾在长汀河田设立水土治理机构,但收效甚微,“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惨静寂,永伴着被毁灭的山灵”。主持这项工作的学者张木匋为此悲观断言:河田将像戈壁滩一样不适合人类居住。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成立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水土保持试验区,对水土流失进行了初步治理,但因“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收效不大。1983年开始,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到长汀河田视察水土保持工作时,总结出水土保持“三字经”,在他的亲自推动下,省委、省政府把长汀列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的试点,拉开了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的序幕。1999年和2001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专程到长汀视察、指导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01年,习近平同志做出了“再干八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的批示,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又一次进行总动员。省政府自2000年开始,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从此,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迈上了规范、科学、有效的道路。

魏东说,正是在习近平同志和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龙岩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注与重视下,长汀人民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以“人一我十,滴水穿石”的长汀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咬定治理荒山不放松,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146.2万亩减少到2012年的45.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79.4%。去年,参加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座谈会的专家们在参观了曾经严重水土流失的河田、三洲、策武等乡镇后,诧异地问:这里真的水土流失很严重么?现在一点也看不出来啊!确实,这些原本红壤裸露、崩岗一片的地带如今已满目青葱、花果飘香,只有在位于河田露湖村的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展出的图片上,才能看到当年水土流失的惨烈场景。

魏东告诉我,生态资源已经成为长汀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已经成为长汀今后发展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下一步,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按照省委、省政府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的工作要求,继续弘扬老区光荣传统和“人一我十,滴水穿石”的长汀精神,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上的理念,进一步总结提升“长汀经验”,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把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结合起来,全力推动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从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转变,把长汀建设成为福建生态省建设和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旗帜,奋力开创“美丽长汀”新局面。

第一步,加快“从荒山到绿洲”的转变。咬定治理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完成剩余的45.12万亩水土流失区域的治理任务和101.08万亩已初步治理区域的巩固提升工作。第二步,加快“从绿洲到生态家园”的转变。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经济并重、与强林惠农并举、与民生改善并行,把改善群众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和提高幸福感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工业体系、生态旅游体系、生态保护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等五大生态体系。为此,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生态治理保护,组织实施水保、水利、林业、农村环境整治、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矿区整治等“六大工程”措施。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把推行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载体,促进主导产业绿色发展;推进名城保护开发,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循环发展。三是加快建设生态家园,高水平、高标准制定长汀生态文明示范县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汀江流域长汀段生态走廊规划建设,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建设生态家园的重要平台,加快中等城市和河田省级小城镇、新桥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步伐,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四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探索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农村组织、种植大户和广大群众以及社会资本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工业主导,让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20世纪中叶,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长汀不再是闽西各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延续1000余年的客家首府,光环不再。长汀陷入了深深的失落,不仅失去了闽西首府的地位,而且由于人口众多、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一度处于全省落后状态,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众多国家级的桂冠之外,竟然添了一顶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帽子。巨大的反差让长汀人震惊而尴尬,也让长汀人重新振作而奋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长汀人激情喷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海西建设和原中央苏区发展机遇,举全县上下之力,上项目,谋发展,努力甩开欠发达的帽子。应对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主动承接,从纺织业起步,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和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3+2”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在闽西连续夺得了几项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第一、财政收入增幅第一、农民进城充分就业第一……以在欠发达地区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为特点的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被省委、省政府肯定为“长汀现象”。

长汀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汀现象”,主要呈现出4个特点:一是工业主导,大力培育支柱产业,逐步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提升县域整体实力。二是民营经济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投资来源的开放型经济。三是具有明显的园区化、集群化特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把同类企业、产业链关联企业聚集在园区,由此带来产业集聚和产业提升。四是在经济运行机制中,政府推动的特征十分明显。政府提供优惠的政策,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制订明确的发展规划,目的性、针对性极强地引导投资者、企业家进入。这是一种政府推动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园区化、集群化的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县长李善昌说,这几年长汀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很好,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了历次县人大会议提出的预期目标,这是与县委、县政府推动园区化、集群化的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不开的。尤其是“3+2”主导产业,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纺织产业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培育的5个海西纺织产业集群之一,已有企业23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2家;稀土产业被列入省委、省政府重点抓的全省20个产业基地(集群)之一,近年产值每年以200%以上的速度增长;机械电子和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都出现了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1年末召开的长汀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善昌代表县政府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目标,即:建设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打造两大工业园区、培育三个百亿元产业、推进四个联动组团、争创五新发展局面、实现六项指标翻番。这些目标要求在“十二五”末实现。一年多过去,各项目标进展大多超出了预期。比如打造两大工业园区,指的是依托长汀经济开发区和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促进优势要素向园区集中,使工业园区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平台。2012年,长汀借着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的契机,深化长汀与晋江山海协作,在河田镇新建了以高端纺织为重点的晋江(长汀)工业园区,两大园区扩展成三大园区。目前,长汀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政府资源投入三大园区的建设,提升园区层次,进展喜人。

按照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的思路,三大园区对应计划培育的3个百亿元产业,即纺织、稀土、机械电子产业。园区“引进龙头、集聚中小、促大规模”,引进行业龙头,集聚一批中小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以纺织产业为例,长汀经济开发区的腾飞轻纺工业园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在发展初期,长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领招商队伍前往香港、晋江等地招商,引进了香港南益集团、安踏、利郎、长城鞋业、盼盼食品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近年来,又加大招商力度,前往晋江、长乐、厦门等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先后引进荣耀、冠龙、鸿程、正唯、伟益等大型纺织企业落户。长汀纺织产业形成了“纺织纤维—纺纱—织布—服装加工、制鞋—销售”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012年长汀纺织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产值61.3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9%,产业集群效应非常明显。2012年新建的晋江(长汀)工业园区,重点为高端纺织产业区,致力于引进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竞争力强的化纤、高端纺纱、织造项目和品牌服装项目,更进一步做大了纺织产业规模,提升质量和效益。

又如稀土产业,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打造中国海西稀土中心的总体目标,长汀建设规划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总投资60亿元的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区,引进厦门钨业为龙头,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材料等5条稀土精深加工生产线,形成“稀土矿开采—稀土分离—金属加工—深加工(荧光粉、磁性材料)—应用生产线”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2年,稀土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5.7亿元。

李善昌告诉我,为了实现各项工作目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致力于优化服务,营造发展环境,下了很大功夫。县里不断优化招商政策,紧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科学制定招商引资规划,修订、完善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的暂行规定》《关于鼓励县外客商来汀投资的优惠办法》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围绕纺织、稀土主导产业的上下游和配套关联项目方向来寻找、选择、储备项目,创新招商引资形式。特别注意优化政府服务,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产业发展,根据长汀实际,县设立了产业服务机构,专门协调处理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着力为来长汀投资的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确定了“实施免费技能培训,服务县域工业企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等工作思路,为纺织、稀土等产业用工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通过加强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规范化管理工作,举办全县政银企座谈会,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等措施,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融资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有效解决融资问题;通过不断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向上争取工业用地指标,同时,创新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在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效盘活存量用地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确保工业项目顺利落地投产。另一方面,长汀出台了一系列服务企业发展的制度,完善服务企业窗口建设,优化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被诉待岗制”等服务和督查制度,尽全力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形成了“政企互动”的良好局面。

李善昌说,下一步,长汀将围绕建设海西纺织产业基地、全国稀土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站在全县经济发展高度统一的规划上,找准区域定位和产业定位,发掘比较优势,通过创新驱动,做强纺织、稀土等主导产业,依托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推动长汀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统筹城乡,让长汀天更蓝水更清

 

“天下水皆东,唯汀水独南”。依依南流的汀江水,悠悠穿城而过。江两岸,是起伏的卧龙山、乌石山、罗汉岭、朝斗岩;是蜿蜒的古城墙、古城门以及高矗山巅倒影江心的云骧古阁;是错落在古街与新区间,明珠般点缀的文庙、三元阁、天后宫、城隍庙、汀州试院、辛耕别墅、福音医院、瞿秋白纪念碑以及新建的客家母亲缘广场、杨成武将军广场……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山,长汀,这个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两个小城之一的山城,就是这样让你流连忘返。

长汀把北部定位为现代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区,中部定位为优先开发的城市文化生活区,南部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生态工业、旅游区。一方面,围绕龙岩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积极推动长汀率先向中等城市迈进”的目标,努力打造龙岩次中心城市,实施南拓北扩战略,构建以主城区、工业新区和河田副城区为主的“一城两组团”城市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以河田省级小城镇、新桥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组织实施产业发展、三旧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快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进程。而融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为一体的,则是正在进行中的汀江两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以贯穿全县的汀江河道为主线,以“一江两岸”为纽带,以汀江流域为腹地,融入长汀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客家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元素,建设生态城镇,发展生态产业,开发生态旅游,把北片定位为自然保护、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区,城区及周边定位为生态宜居城市与文化历史名城区、稀土深加工与工贸新城区,把南片定位为综合改革试点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种植与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在点串线、以线带面、功能各异、特色各具、优势互补、相互映衬的生态绿色长廊、生态田园风光、生态宜居城镇和生态产业发展”的走廊空间发展格局。

2011年6月,魏东作为福建省环保厅副巡视员调任长汀县委书记。他深入调查研究,凝聚各方智慧,不断深化对长汀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认识。在2011年7月召开的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他代表县委提出了“突出一个核心(产业兴县)、强化两个支撑(项目带动、改善民生)、着力三大重点(打造龙岩次中心城市、构筑卫星城、建设新农村)、把握四点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促进和谐)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长汀生态建设做出重要批示后,县委组织各套班子领导和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批示精神,及时召开县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研究出台了加快生态家园建设、林业生态强县建设、中等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4个《实施意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构建城乡一体格局。

魏东的办公室里,悬挂着长汀县地图和汀江生态走廊规划图。他指着地图,兴致勃勃地介绍。随着魏东的介绍,我的眼前浮现汀江生态走廊的美丽画卷:汀江源头段,长汀的北部,利用山清水秀的自然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森林资源,有市级小城镇试点新桥镇,辐射源头的庵杰乡、铁长乡等,穿插新桥“十里生态画廊”、美丽乡村试点涵前村,这是自然保护、生态休闲观光区。汀江长汀城区段,为生态宜居城市与文化历史名城区。通过加快古城“一江两岸”主景区、四大历史街区等景点的保护、开发、建设,形成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古城墙—水东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带,南屏山—卧龙山城市公园休闲带。城市经济区为产业发展集中区域,有腾飞经济开发区及与之配套的北部新区文化、医疗、商贸、生活板块。汀江长汀中游策武段,构建工业新区和省级稀土工业园平台,通过规划建设火车南站和汀州物流园等,其间穿插已成型的美丽乡村试点南坑村,技术先进的稀土深加工与工贸新城区,汀江长汀中游河田段,是长汀副城区和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河田镇,通过实施城区—河田快速干道、省级山海协作共建园区—晋江(长汀)工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温泉旅游度假村、露湖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等项目,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区。汀江长汀中下游段,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三洲村,通过实施国家级湿地公园、水土保持生态观察站、河田—三洲快速干道等项目,打造“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示范区域,建设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示范区。汀江长汀下游段,利用下游段乡镇区位特点和自然优势,实施蓝莓、油茶、现代烤烟种植和以古民居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建成生态种植与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个汀江生态走廊的布局,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划分合理,统筹了城乡发展,令人神往。

访谈魏东和李善昌,感受颇深的除了生态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名城建设与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外,更有长汀加强党的建设,抓班子、带队伍、强基层,服务群众、转变作风、改善民生的点点滴滴:比如开展县委权力运行公开试点,发挥班子整体效能,凝聚力量,形成合力;比如抓好社会保障,做到医保、社保、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比如致力于教育强县,努力加大教育投入;比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安全饮用水、实施清凉家园行动等等。

魏东说,一个城市的建设搞得好不好,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这两个方面的布局颇为关键,这两个资源布局好了,一个城市的整体格局就显得大气、活泛。长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县委、县政府将按照习近平同志“进则全胜”的批示要求,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和长汀精神,努力奋斗,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把长汀建设成为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人民更安康的美丽家园,再现客家首府的辉煌。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