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止歇的回声
——为平潭藤牌操存照
杨际岚
一
2017年1月11日,平潭藤牌操入选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同年初秋,9月22日,在海坛古城,为出席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的嘉宾表演了平潭藤牌操。“兵勇”们手执藤牌,长枪短刀齐上阵,腾跃翻卷,呐喊声锣鼓声连成一片。这热烈欢庆的场景,意味深长。圆桌会议通过了《平潭宣言》,强调“致力于提升合作水平,巩固合作关系,构建基于海洋合作的‘蓝色伙伴关系’”。平潭藤牌操的前世今生,为从对抗走向合作的时代大势,作出了别样的生动诠释。
藤牌操演练
二
由战场到舞台,军事阵法到民间舞蹈,平潭藤牌操历经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
庚子仲夏时节,探访位于城关盛南庄的藤牌操训练基地。不知从哪儿,悠悠传出毛阿敏演唱的《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方才在训练基地,舞台两侧楹联扑入眼帘:
戚家军挥师止戈摆兵布阵所向披靡削倭寇
大路顶尚武治戎操练藤牌势如破竹荡海平
这“摆兵布阵”,“兵”是“戚家军”,“阵”是“鸳鸯阵”。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始创了鸳鸯阵。在世人眼里,戚继光犹如灿烂星汉中熠熠生辉的星辰。
戚继光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义乌南乡,招募3000兵丁,训练成骁勇善战的戚家军。募兵规矩十分奇特,只招“乡野老实之人”,忌用“城市游滑之人”。“鸳鸯阵”的战术,也是针对他们的特点而设计。其前身为“鸳鸯伍”,由明代名将唐顺之创立。戚继光受命赴浙闽,目睹沿海山陵崎岖,沼泽众多,不利于大规模兵马投入,倭寇善设伏,短兵相接。戚继光“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创下灵活机动的鸳鸯阵。此阵以12人为一队。队长居首;左右前方,有方形、圆形藤牌各一;一对狼筅,4枝长枪,两把镗钯,依次排列;火夫殿后。长短相杂,刺卫相合,以团队之力克敌制胜。阵势强调协作配合,作战时犹如结伴而行的“鸳鸯”,故名鸳鸯阵。它成了近身作战的法宝,堪称冷兵器搏击时的无解强阵。10年间,戚家军驰骋浙江、福建、广东3省,先后与倭寇交战80余次,无尝一败,终于平定倭患。记录明神宗在位期间史事的《明神宗实彔》,对戚业绩如斯论断:“血战歼寇,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着幽燕。”登朝垂50年的清代政治家张廷玉,则以“飚发电击,屡摧大寇”一词盛赞戚家军的雄姿。而戚家军的事迹,早已流传于坊间乡野。当年抗倭,每逢阴雨,军中难以举灶,戚便下令烤制面饼,用麻绳串起挂在身上充当干粮,后流入民间,普遍食用。后人感念,称其为“光饼”。如今,光饼已成了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
平潭藤牌操,更是镌刻戚公印记,成为文化遗产,传之久远。
三
藤牌操源于鸳鸯阵,用于日常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暑间,戚继光率部渡海入岚,全歼窜踞于海坛的倭寇。藤牌兵向乡勇授艺,藤牌操自此传入平潭。
斗转星移。海坛岛一度是郑成功抗清基地之一。驻扎期间,开始在民间推广藤牌操,出现军民共练的场景。
随着冷兵器在战场上主角光环的消退,藤牌操战阵搏杀形态逐渐置换为军事训练。清乾隆年间,温州水陆总兵、平潭城关人氏詹殿擢对藤牌操进行大幅度改编,成为海坛水师练兵之宝。其墓志铭曰:“天诞将材,承先启后,式着雄略,垂于永久……”清政府统一台湾后设立了台湾府。随后又实行班兵戍台制度,以平潭籍兵士为主的海坛镇水师作为主力参与其中,为戍卫海疆作出突出贡献。他们也把藤牌阵法带到台澎各营地。台北故宫尚藏有阵势图,弥足珍贵。
清末武略骑尉、平潭城关大路顶人陈锦和携名士蒋松远,于民国初期在县城福兴寺开设武馆,传授藤牌操,并流播于流水山门前和中楼中广等地。至今已延续6代。陈锦和引进戏剧、体操、舞蹈、音乐等元素,整理升华了藤牌操,不断改善,融武术操演、体育锻炼、娱乐游艺于一体,开创出流传至今的藤牌操表演范式。其演式,有单练、双练、连环打、列阵等。藤牌操的主要动作有鸳鸯步、鸟仔跳、牛踏稻、观音坐莲、弥勒袒肚、太公独钓、魁星踢斗、关帝捋须、老鹰落地、虎子穿腰、鬼仔顶鼎、黄猴担水、鬼仔挑担、狮子含剑等。表演时,乐队吹号擂鼓。舞台布置东西城门,黄色三角旗排在两城之中。队员相互对插,然后成排,称为“一字长蛇”阵;紧接两队分成矛盾阵容,时跃时伏,从天幕前往前台行进,称为“二龙出水”阵;通过舞台队形的变化,演员速成天、地、人3队,称为“三才定穴”阵;演员随即从东西南北方向往中央围攻,称为“四门兜底”阵;紧接“五虎下山”“九宫八卦”“十面埋伏”阵等,摸爬滚打,冲杀击打。演完八阵后,鸣金收兵,在锣鼓声中,凯旋入城。此时,窜出一个“红毛”(侵占台湾的荷兰兵),手端长枪,东张西望,一个藤牌手突然跃出,从“红毛”背后击其头部,“红毛”即倒毙在舞台上。此时,灯光明亮,火炮齐鸣,藤牌手舞狮庆贺,结束表演。
1953年,驻军派员驻扎大路顶庄一个多月,习练藤牌操基本功法和攻防套路,在全军军事技能比赛中一举夺魁,被中央军委首长誉为“军事第一操”。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筹拍巜小刀会》,剧组人员也前来学习阵法,影片上映后,藤牌操进入世人视线。
改革开放以来,苍木抽新枝。上世纪80年代后,原大路顶村民外迁至锦湖庄异地重建福兴寺。之后,在寺前广场上建成藤牌操基地,用于训练和展示。平潭大开放大开发,为文化事业注入强劲动力。平潭藤牌操协会成立,蒋心华、黄水华、陈文英、张纬荣等扛起传帮带重任。传承触角延伸至军营、警所和中小学。各级各类媒体纷纷关注,通过央视国际频道、科教频道等,传遍五洲四海。
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潭藤牌操发展历程传递着历史的悠远的回声。其始创者戚继光,当年为儿郞命名:祚国,安国,昌国,报国,兴国。心心念念,全是国家社稷,黎民百姓。这也正是藤牌操的魂魄所系。平潭藤牌操承载着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不惧暴虐、英勇御敌的意志,护国佑民、维护和平的理想,是海坛儿女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夏夜,浩瀚银河,群星闪烁。“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戚继光,“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郑成功,扼守东南重镇“外御盗贼,内护省会,下保兵民”的海坛水师……震古烁今,辉映历史长空。进入新时代,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者正继往开来,把握千年一遇的契机,创造亘古未有的辉煌。
长篇历史小说《藤牌操传》(林为梁着)出版,曾应约作代序,谨附于文末,聊表笔者对于先贤、对于时俊的由衷敬意。
儿时上学路上,经过大路顶,只见一群健儿正左执盾牌,右挥短刀,腾挪劈杀,操练着藤牌操,那虎虎生威的架势,令人过目难忘。
藤牌操,穿越时空,连结着:
一位英杰,戚继光;
一片海疆,平潭岛;
一桩往事,平定倭患。
首届青运会,受邀参与开闭幕式创意策划,提议植入藤牌操,各方人士无疑义地给予肯定。
藤牌操,俨然成为一方地域品牌,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
在平潭藤牌操协会的策励下,作者倾注热情和才智,以藤牌操的形成、演化和推广为核心情节,以戚继光一众人等及其后裔为人物线索,串连起明清至当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演绎人生悲欢离合、世态冷暖炎凉。其基轴,前有抗寇护民,后有抗日救国,绵延数百年。既闪烁刀光剑影,亦洋溢侠骨柔肠。读来唇间遗香,耳畔回响。
还记得,本世纪伊始,夏秋间,首次赴山东。往蓬莱,于戚继光雕像前久久徘徊。“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代英烈威严刚毅的眼神和身姿,让人肃然起敬。戚将军及其亲手培植的藤牌操,掠过历史长空,留下永不止歇的回声……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平潭 》;图片来源于福建省非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