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小巷故事多
黄种生
一座城市令人难以忘怀的,也许未必是高耸入云的大厦,人流如潮的闹市,车辆在几车道上双向奔驰的宽阔道路,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五味杂陈、百货充斥的繁华商场,往往反而是那些隐秘的、曲折的、狭窄的,甚至仰头一看如见城中“一线天”的古老小巷,小巷中的深宅大院,以及由此演绎出来的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这是我今年夏天在鲤城区参加采风时所得的感受。
一
在鲤城区走街串巷,小巷深处、街头巷尾的一口古井,一株老树,一座古厝,一段饱经沧桑的残碑断壁,一扇半开半掩的柴扉,一头孤独地蹲在宅院前的小石狮子,一间飘浮着奇味异香的“老字号”小吃店,那其中隐藏着的或是激越,或是深沉,或是苦涩,或是忧伤,或是凄美的故事,最能钩起上了年纪的人,甚至是漂洋过海远在万里之外谋生的侨胞亲切的记忆。正是那些难忘的记忆,令人对故土产生无限的眷恋与牵挂的情怀。让新生一代的有心人,去探寻典藏的历史,开创崭新的未来,把古典与时尚完美融合的精品留给后来人,从而使小巷的历史生生不息,弥久而日新。
登临清源山,俯视鲤城区,想象那掩映在万绿丛中形如鲤鱼的古城遗址,风乍起,仿佛古时那一条巨大的鲤鱼浮游于大海碧波之中。这也许就是鲤城之称的由来了。传说,鲤鱼嘴就是碧波荡漾的东湖,那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东湖原称“万婆湖”、“鲤珠湖”,唐时规模浩瀚,湖波含烟,“十里沧波带古亭”。宋代二度疏浚,又添了古亭,湖中垒土七墩,广种荷花,又称“七星湖”、“星湖荷香”。随后数百年几经沧桑巨变,湖区荒芜,建筑物尽毁。直至1995年才在“星湖荷香”遗址上重新建成这文化休闲的东湖公园,鲤鱼嘴重现生机,古貌换了新颜。而鲤鱼的肚脐,就在西街的井亭巷。
董必武诗云:“东西双古塔,南北一条街”,是对鲤城形胜的高度概括。这“南北一条街”,指的是中山街。中山街唐时已见雏形,民国期间为纪念孙中山建成贯穿旧城南北的中山街。1998年开始重新整治,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在此周边则是星罗棋布的街巷。西街居委会宣传委员小刘,冒着烈日带我走遍象峰巷、三朝巷、古榕巷、井亭巷……据介绍,井亭巷有井、亭、塔三件物事。井称玉泉井,塔叫城心塔,又名定心塔,地处旧城的中心。而亭,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走进小巷不远处,果然见到一口三个孔的水井。这一带地势较为低凹,大概因此而号为鲤鱼脐。探头细看,其中两孔井水澄明,而不知何因另一孔覆盖着杂物,想必已经干涸。当年,这口井却是泉流既多且快,大旱之年也从未断过。而更负盛名的则是坐落于井旁民宅内的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砌的塔,那城心塔是古代泉州城中心的标志。1983年1月,被定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翌年6月,市政府立碑保护,引起专家、学者研究泉州古城建设史的浓厚兴趣。
鲤鱼嘴、鲤鱼脐、井亭巷的井、亭、塔的故事,与宏伟的东、西塔捅破渔网企图网住鲤鱼的传说,寄托的正是一代代鲤城人期盼锦鲤奋飞、跃登龙门的美好愿望。
二
在小巷里,曾经宅居其间的名宦、将帅、文士、富豪,可谓藏龙卧虎。小巷也有因地形、作坊、市场、仓库、游乐场所而得名的。凭借小巷的名字,史书的记载,乃至口耳相传的故事,就能寻到鲤城曾经有过的人文、社会、经济的辉煌印记,体验历史的沧桑,引发绵长的回味。这里随手略举数例。
三朝巷。五代时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永春人。他的六世孙留正,历任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宰相,因其居住的巷中曾经建有“三朝元老”的牌坊而得名。
甘棠巷。明万历年间,李廷机,号九我,累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为官清正为人清廉,平日饭菜粗淡,身着布衣,家乡李宅简陋破旧。告老还乡之时,明神宗赐他马鞭一支,任其奔马加三鞭为界建造府第。李九我不忍侵占民利,选择在偏僻的五塔巷轻拍马背三鞭,在很小范围内建一新宅。大学士张瑞图取周朝召公在甘棠树下审案的爱民典故,将此巷命名为“甘棠巷”,又称该地域为“贤相里”。
模范巷。俞大猷,市北郊人。明代抗倭名将,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军纪严明,士兵从不扰民。其府第在北门街东侧,士兵驻扎在周围。驻兵的巷道人称“模范巷”,而士兵劈柴煮饭的巷道,则称“破柴巷”。
古榕巷。此巷曾有明代豪富李五宅第。李五名英字俊育,兄弟中排行第五,故称李五,晋江凤池(今池店)人。他以经营糖业起家,拥有庞大船队从事海内外贸易。先是以南糖北运,兼营闽南各种土特产,换回丝绸、棉纱及京货南运,再召集人员加工成丝绸和棉布织品转销海内外,几经辗转,获利极为丰厚,富甲泉郡,声震南洋。他为富而仁,扶危济困,修桥辅路,济人利物,不遗余力。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斥巨资重修洛阳桥,朝廷钦赐“乐善好施”的金匾。李五在郡城购地建大宅院,九落100多间房。我们在巷中寻找当年李宅的遗址,已所剩无几,不见当年景象。而“富得像李五一样”的俗语,仍在泉郡老一辈人口中流行。
连理巷。这里流传着一段曲折离奇的感人故事。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泉州知府韩国华,年老无子见婢女连理眉清目秀,仪态端庄、姿容秀丽,遂与连理“私结连理”,不久身怀六甲。韩夫人顿生妒忌,有心加害连理。连理临分娩时,韩夫人趁韩知府不在,将连理毒打后逐出府第。连理走不多远,腹中阵痛交加,就在巷口一座小庙中,依着一块石头上产下男婴。此时,她感到走投无路,决然撕下衣裙一角,咬破手指书写遗书,和婴儿包在一起放于庙中,挣扎着走到一条溪边,正欲投水自尽,被路过的七里庵尼姑所救,并在庵里削发为尼。
韩知府回府不见连理,急令老管家韩福四处寻找。韩福在小庙里见到婴儿和血书,不再追寻连理下落。他悄悄藏起血书,抱着婴儿回府复命。韩知府老年得子,喜不自胜,为他取名韩琦,悉心抚育。韩琦长大赴考高中,返程路过七里庵。在庵中,老仆韩福献出血书,连理哭诉前缘。韩琦声泪俱下认了生母。后来,韩琦官至宰相,是一位“相守三世,定策两朝”的名相。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曾书“生韩古地”,悬于巷口小庙之上。此巷后称连理巷。
据老年人回忆,20世纪50年代,连理巷犹存。位置就在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大门通到后门。原连理巷巷口小庙里的那块“生韩石”,表面红色,越洗越红。后来庙拆了,“生韩石”被移到开元寺,渐渐失去了血色。现在二院大门边上的那块刻着“韩琦出生地”的碑石,为泉州市文管会于1984年所立。鲤城人不会忘连理的故事,而这一古老的故事也在海外闽籍侨胞中流传。
小巷的故事,说上一千零一夜恐怕也说不完。回首千百年来的小巷,有的新生,有的消失,有的继续沿用,有的由俗变雅,有的雅俗共用,真是回味无穷。一天,我们沿城南旅游线路,经过连接聚宝街与青龙巷的一条狭长小巷,两人相逢而过,肚脐几乎要挤着肚脐,古称“肚脐巷”。而今取与闽南方言谐音的“道才巷”为名,颇为贴切。相传在涂门街北后城北向有一条小巷,古时住过一位讲究文史的学者,人称其居所的巷道为“究史巷”,因“究”与“九”谐音,而闽南方言“九”又与“狗”同音,几经口耳相传,变成了“狗屎巷”,如今定名为“讲史巷”,显得与原意契合。另一条窄巷古称“摸奶巷”,虽然显得粗鄙,是对不良之辈趁巷狭之机伸出“咸猪手”抚摸异性乳房的戏谑之语,却也颇有警告与提醒的意味,如今借谐音改为“梦麟巷”,当然是既斯文又高雅,想必是文人之作吧。
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小巷林林总总,难以尽述。许多小巷、宅第已寻找不到昔日盛极一时的踪影,或者只剩残枝散叶,名不副实。而我们在小巷穿行,又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挂一漏万。应该由这里的文墨之士来“讲古”,对小巷的品位才更加真切、更加韵味悠长。
三
夏天,是个酷热难耐的季节。然而,鲤城小巷的悠悠管弦,穿巷凉风,却能给人以清凉一夏的快感。曾经在一个黄昏时节,我见到一位满头银发的慈祥老太,坐在门口的石阶上弹奏三弦,那悠然自得的神情,显得特别的惬意。南音,这种被康熙皇帝赐名“御前清曲”的“汉唐遗韵”,在鲤城却是老百姓生活中寻常的娱乐形式。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白天夜晚,漫步鲤城大街小巷,会忽然听到那节奏悠长缓慢却深沉幽雅、千回百转、委婉缠绵的南音,令人疑为天籁,浮躁的心顿时沉静下来,感受到旋律中透露出来的淡泊、宁静、舒适的韵致。在采风中,从一所深院里传出一阵曼妙的南曲弹唱声,一行人循声而进,驻足聆听。福州籍的原省体育局局长老蔡听得兴起,接过小铛锣敲打起来,居然有板有眼,甚为合拍。可见南音具有独特的魅力,能为操不同方言的人士所接受,且有使人返老还童之功效。
20世纪80年代初路过鲤城,在小巷里经常会遇见一些上了年纪的女人牵着乳牛沿巷叫卖牛奶。那浑身毛色洁白,头部和颈部点缀黑斑的杂交荷兰母牛,膘肥体壮,硕大的乳房沉甸甸地下垂,奶水欲滴。有的卖奶人还在牛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铜铃,乳牛在鹅卵石砌就的巷道上踏着方步,铜铃随之发出缓慢而清脆的铃声,深居小巷人家闻声开门探出头来,卖奶人就会蹲下身熟练地挤起牛奶,不多时,新鲜、纯正、芳香、带着母牛体温的洁白牛奶刷刷刷流进容器,一杯杯送到人家门口。
鲤城小巷人家,过的真正是诗意般的生活。
饮食的优与劣,富足与匮乏,很能看出一个地方繁华富裕或萧条贫困的程度。这里对美食很有讲究,隐藏于幽深小巷或街边的小吃,品种繁多,令人垂涎。温陵元宵丸、甜馃、满煎糕、鱼粳、酸菜鸡丝面、糖水藕丸、糯米卷、麻糍、芋饼、春饼、菜包,曾在汕头市举行的第三届“中华名小吃”评选活动中入选。然而,在我的印象中,鲤城的小吃,在“中华名小吃”中“遗珠”甚多,很为一些价廉物美的独特美味未能入选而深感遗憾。诸如烧肉粽、五香鸡卷、海蛎煎、牛肉羹……就是人们在异乡常常思念之物。钟楼边有家只有一张桌子的小小肉粽店,名传遐迩,发展至今已有10多家连锁店。车行街上,肉粽的招牌十分醒目。久居海外的陈嘉庚先生被毛泽东主席褒扬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据传,新中国成立之初,陈老先生回到故国,在泉州稍事逗留,一个人悄悄上街寻找肉粽,让警卫人员好生着急,四处寻找,最终在地处街之头巷之尾的一家小店里,见到老先生正在有滋有味地品尝烧肉粽。
参加采风活动的一班文友,一天沿着聚宝街,挤过道才巷,穿越青龙巷,七弯八拐来到“文啊小吃店”。这家小吃店铺面不大,摆着十多个席位,每席四人,清洁整齐,大约只能容纳30多位客人,卖的是纯手工制作的小吃,一小碗淡黄色的汤水,其中有鱼丸、水丸等若干粒。另有一小碟炸五香卷。最难忘的是好“汤头”,那滋味很能留人,多数人是小口啜食,不忍一下子张口喝光。五香卷每人也只夹一片,即自觉停筷。这就叫品尝美味吧!时已近午,可惜进店时间太迟了。陪同的小姐笑道,这是特意安排的,太早来不行,因为那汤头要用大骨熬上几个小时,火候到了才能出炉。原来如此!却不清楚大骨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配料?如能探知其中“奥妙”,则家中便可添一佳肴随时享用了。
鲤城,是一座令人着迷的文明城市,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存的古城遗址,很值得人们细心呵护。令人欣慰的是,鲤城的有心人,甚至80后、90后的新一代人,正在古巷深宅里寻找古典之美,开拓创意之园,创造具有古典味与现实感相结合的崭新事业。在采风中,我们看到旧街古巷得到很好的保护,重现青春的光彩。有些小巷处,古宅大院正被精心修饰,成为酒吧、书坊、客栈、音乐会所、文化创意园、发烧友聚集地,燃起第三产业绚丽的火花。在西街的一条巷道里,我见到一家青年客栈,女老板200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深巷古宅的文化气息触发了她的灵感,她毅然辞职择地办起青年客栈、供人免费阅读的书坊和小型酒吧,聚集了许多文艺青年在那里纵论古今,抒发豪情。那一天,女老板不在,一位来鲤城寻找发展机会的安徽俏丽姑娘,热情地让我们随意参观。那里虽然还只处于创业阶段,但是,从中已经足以让人感受到鲤城的年轻人正在与寂静深巷一起焕发新的魅力,实现华丽转身。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