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0 15: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爱枝

 

国保廊桥“百千万”

林爱枝

 

人们通常看到的桥,都在露天,敞开的,狂风暴雨也罢,烈日炎炎也罢,都得承受着。

廊桥,可谓桥中奇葩,为数不多,却很别致,因为它顶上有屋,也称“厝桥”,从露天到室内,增加了多少温馨、多少亲情!邻里和睦,兼济天下,天堑变通途。

全国木拱廊桥有200多座,散落各地,尤以闽浙为多。

闽东多廊桥,你若在寿宁、屏南、周宁境内行走,过廊桥、走厝桥不是稀罕事。仅屏南就有56座廊桥,其中木拱廊桥17座。

木拱廊桥是桥家族中的奇葩,它不用1寸钉片铁,只继承传统的榫卯技艺,由原木纵列交叉和横木直角相叠,构成八字形桥孔,然后累建桥面和桥屋。整体结构十分舒展和谐,精巧稳重,历经百年,巍然屹立。它们至今都坚守在深山老林里,在悬崖峭壁上,也在横跨奔流的溪涧上。

它们让人目睹了自己的异彩纷呈,其形态各异,长短不一,如蛟龙出没,如倩影隐现,如彩虹悬天。凡廊桥处,无不是与蓝天、与碧水、与茂林相辉映的迷人画卷。

难怪明代陈世懋在《闽中疏》中称:“闽中桥梁甲天下。”

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赞:“中国古代桥梁在宋朝有一个惊人发展……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他地方或外国任何地方,都无法与之相较。”

“百千万”是屏南3座国保木拱廊桥——百祥桥、千乘桥、万安桥。

万安桥。为全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近百米(982米),长长悠悠,横跨在长桥溪上。五墩六跨,正中间桥墩上记载,该桥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年)。又碑云:“弟子江稹舍钱一十三贯又谷三十四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祐五年庚午九月谨题。”

长桥的经历颇为坎坷,数度毁建。今日人们看到的是1954年由县政府拨款,再度重建的。如今它可以安详地静卧长桥溪上,悠悠然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有诗赞曰:“日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

那日,造访长桥,远远地便看到它修长的身躯,坐落于青山碧水间。从桥拱处,尽观了如黛的远山,茂密的树丛,错落的农舍,十分绚丽!

走上桥头,整齐的廊柱,开阔的廊道,极目远眺,似乎见到了历史的桥匠,荷锤、扛石、背绳,矫健地走过来,他们在验收自己创造的硕果吧!走上桥面,800多年后的今天,仍感受到坚实、稳健。细看铺着的杉木板,原来是整棵树锯开,有相当的厚度。800多年,人来人往,货来物去,它都坚挺着,至今不颤悠、无响声。

走到桥那头,回望桥体,那木片拼接的桥裙让我喜爱。它应该叫桥披,可笔者喜欢叫它桥裙,它们分明是饰在桥的两厢之外,片片相接,恰似百褶,把长桥装饰得袅袅婷婷,灵动柔美。这裙把两边桥栅栏遮得密不透风,挡着狂风暴雨,让在桥上避风躲雨的行人得以片刻安宁。套用今天的时髦话:太人性化了。

从桥上俯视长桥溪,绿湛湛的水面,有时平静如毡,有时奔腾如浪。在一侧的水面上,筑有两个月牙形的分洪坝,落差不高,水过处,形成了两道白色水帘,溪面上的水流缓急交错,自是美观。水从桥下过,分流两道,中间冲积成一片绿洲,芳草茵茵,怡悦心性。介绍说,原本草地上让放牛,细想想,那牛犊轻摆长尾,悠闲地咀嚼着嫩草,与水、与两岸、与房舍,成了怎样吸引人的景致!

清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这样描绘:“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十分贴切!

千乘桥。在棠口乡。那里有一方清嘉庆年间重新修桥的碑记——千乘桥碑,记叙了重修的来龙去脉:

周制:徒杠舆梁,岁不废修。今养阙不讲者,赖磐石之坚,一构动经数百载也。此地有桥,颜曰“千乘”。双峰其对峙也,两涧其汇流也。虽居僻壤,实属往来之通衢。自宋以来,已三次重建矣。迨嘉庆十四年,元冥争胜,又荡然无存。时恐行人病涉,有余皇以济之。桥头也,而已成渡口焉。所虑者曦驭西沉,谁作渔郎之唤,鸭头春涨,那为舟子之招?缅彼征人,其不免临流而返者,未易更仆数也。

爰与诸同人募金再造,于嘉庆廿五年仲冬下浣,协力重兴。临渊累石。下同鼎峙千秋;架木凌霄,上拟虹横百尺。自此乘驷长卿,骑驴高客,以及农、工、商贾,咸不必于棠溪岸复须一苇之杭。是攘往熙来,依然有千乘桥济厥巨川也。因于落成后静观之,叹赏之,即爰穷源竟季,而历历志之云。时道光二年瓜月谷旦庠生周大权谨志。

民间还盛传着建桥的故事呢!

此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此后因山洪袭击,竟三度毁建。

交通要道遭毁,人们来往受阻。有乡贤周大权,平日里乐善好施。如今见无桥,心不宁。某夜,他梦见一只金鸡站在河面,展开双翅,搭于两岸。鸡背上站一菩萨,将水向两边引流。周大权醒来回味梦境,知晓是神仙点拨了,便募资,请工匠,按梦中公鸡展翅设计桥形,桥墩砌成鸡头形,以取雄鸡展翅昂首报晓之意。最终,一座只凭椽相靠,桁相嵌之大桥飞架两岸。桥成,雄鸡报晓,人们扶老携幼来到桥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

周大权为桥立碑,以记其盛。

为了护桥,为了保一方平安,当地百姓把自己敬仰的诸路神仙都请来,建宫宇、安神像,供奉祭祀。

如今,千乘桥四周很热闹,桥的两端有佛、道寺、观,如祥峰寺、夫人宫、圣王庙(孙大圣);桥中央供奉着皇封五显灵官菩萨,为这座多灾多难的廊桥镇桥吧!香火很旺,在我们来回走过时,就遇到二三拨敬香客。据桥梁专家介绍,桥神的封赐有3个系列:皇封(皇帝封)、玉封(玉帝封)、民封(民众敬仰的)。

桥下棠口溪,奔流跃动,走近桥头,就能听到哗哗水声。桥上俯视,只见白浪翻卷,奔流而去。有趣的是,水过了桥,亦是分道,中间圈出一片小绿洲,芳草茵茵。两岸树木茂密,浓阴蔽日。见岸边一老翁垂钓,端坐凝神,怡然自得。

离桥不远处,又添了一景,一座新落成不久的纪念碑——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当时的闽东是游击战争十分活跃的地方。1938年初,在党中央的命令下,闽东各县游击队迅速到屏南双溪、棠口两个乡镇集结,成立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经一段时间筹备军粮、武器,开展群众工作,然后北上抗日。纪念碑展示了在棠口的集结,出发,一路上参战的情景……根据军长陈毅布置的任务:发展队伍,武装自己,筹集经费,独立自主地扩大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这支队伍愈战愈强,从出发时的1380多人,一年后就达到5000多人,北上,西进,东返,连打胜仗。陈毅表扬说,他们都是“党的精华,这些老战士九死一生,斗争经验丰富,一个人将来可带一个连或一个营”。叶飞与这支队伍共成长,从出发时的团长,之后到旅长,到纵队司令,到兵团司令。

从长长的小路往深处走,看到了几处西式建筑,那是20世纪初,有传教士来临,在棠口建立了基督教会,此后,便有了教会医院、学校、姑娘厝等建筑落地。看到姑娘厝,我颇有亲切感,那拱形廊道让我回到中学时代,那时我们女生的宿舍就是这个款式,叫女生楼。房间出来,便是宽宽的廊道,收拾得极其整洁,每早晨读,我们就集中在廊道上,或坐或漫步,手握书卷,默默诵读,身影款款,可谓别致的仕女图。

千乘桥上还有很出彩的民俗活动:“放水灯”。每年六月十五为半年节,届时,一旁的祥峰寺就热闹异常,和尚、道士集聚,做3天道场,然后就引导乡民到桥下放水灯,开路灯先行,护灯随后,逐流而下,意在把灾祸、邪恶逐走。

棠口人是幸运的,受到如此多彩的文化滋养,既有祖先裨益,又得革命传统滋养。如今又躬逢盛世,生活是安宁幸福的。

千乘桥成了一个景区了。

百祥桥。身处僻远,藏在深山人难识。听介绍,看资料,令人惊叹:它临渊,它在峭壁处,桥面距水面就有22米高,单孔跨度竟长35米,去参观百祥桥无异于一次探险,要走陡峭的山路,要深入到谷底。登桥俯瞰,那幽幽深水,令人目眩。哪怕你已经得知,它已经过了150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傲骨铮铮,也难以尽速消却余悸。

因为在深谷,地势险峻,施工更加艰难。除了抗严寒、熬酷暑,付出超强的体力外,每每还要在崖壁上凿洞套绳子,人用大竹篮吊坐施工。

为保护这千辛万苦修成的桥,乡民规定,桥两端不准堆积粪草,夜间火把、火炭不准坠落桥内,桥内不准堆放易燃物品……这些规定村民们遵守到如今。

桥,为天下造福了!村民们可以在桥上聊天看风景,过往行人可以歇脚缓缓气。

廊桥有独特之美,业内用很精练的语言形容之:科学美、技术美、艺术美,这是很高度的又很生硬的概括。

但这概括又很贴切,很合廊桥。

观赏了廊桥,感受这“三美”是融为一体的,是相互辉映,互为表里的。如果不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如此庞然大物,如何站立起来?还如此稳当、经得住风雨剥蚀?那里面必得遵循多少力学原理呀,承重、平衡、负荷,也许当年桥匠们未必知晓这些名词,却定要按照那些道理去做。

那廊、屋、亭、阁等桥屋,不论支架还是装饰,其美感令人着迷,蕴含着科学智慧和技术魅力,特别是那些优美的线条,不仅减却了许多刚性,还由于线条富于变化,使桥屋变得有活力、很灵动,处处展现绘画美。

恰好,他们所居住的气候、雨水、土壤为他们培植了十分理想的材料——杉木,树高,干直,纹理好,少节疤,密度适中,易加工,好搬运,坡上滚、水上漂均可,还不易虫蛀,不易朽变。而材质的本色,又如此质朴归真,为拱桥增色许多。

编木,说是造桥技术的核心,实在让人不可思议,又最使人动心,最要去寻找其中的奥妙。

古代造桥,其用材不外乎三大件——木材、石材和绳索。他们多半是坚硬有余而欠缺柔软,尤其是木材,哪怕是锯成板了,也难以编织呀!

可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就是把木材编起来了。如何编,要去讨教。有关桥梁技艺的专著这样告诉你:“编木结构是木拱桥营造的核心技艺。”一根根粗大的木头编得成桥吗?古人告诉你。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说,以“编木为主”来描述虹桥结构,像北方的柳条筐、南方的竹篾筐,“条”“篾”软不溜丢,编织起来了,能盛巨石而不垮。移到木拱桥,那就是:以“编织”的方式,由粗细均匀的巨大圆木纵横交织,挤压咬合,交叉搭置,互相承托,形成拱形支撑,相对较短的木构件,通过榫卯连接,逐节伸展。由于力学结构的合理与完善,因而能实现跨越山谷和支撑桥面荷载的两大功能。因此,木拱桥的绝妙之处在于编木结构。

但编木与编柳、篾、藤又不一样,木材不可能像柔软的柳、篾、藤那样,可以随意弯曲、缠绕,因此编木必须由两组既有横向构件又有纵向构件组成的木结构系统相互穿插编织而成。

到桥下去看编木,你不能不惊叹,实在太美太好看了!交叉咬合紧密,排列搭置整齐,中间咬合处打束,向上展开,似一束鲜花盛开,就称它桥花吧!

对硬木的这种处理法,不仅表现了工匠们高超的智慧,还表现了他们独具匠心的灵巧技艺。桥专家们说,这样的建筑模式在今天看来,也堪称奇妙。

艺术美,就要去阅读欣赏那些碑、联、诗、匾诸墨宝了。能把如此奇妙的作品流传下来,文字墨宝是最好的媒介。

在经济相对落后,居住村落分散,公共设施奇缺的年代里,要建一座桥这么大的工程,绝非易事,每每数个乡村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有出资的,有捐款的,有投工的,实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能的出本领。

因此,桥成了群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人们寄托于理想、道德、愿望,乃至于信仰……桥不但是交通工具,还成了载体,承载了民生,承载了民众的许多诉求。

因而,建桥成了十分神圣的事业,从选桥址开始到桥竣工,全过程有许多环节,如择吉日、伐梁、祭河,月福礼、竖柱礼、定桥礼,都要举行仪式,都要献牲、鸣炮、吟唱。如祭河,主墨师傅三跪九叩及念祝文:“……福庇尤姓,灵著一方,御灾捍患,主宰本溪顺畅,无洪涝,无暴雨,护佑架桥功成,两岸无灾。”其他环节大致如此,祝祷祈求,保一方百姓平安。

竣工了,这轰动四里八乡的喜事,人们都要去参观、去祝贺,去感谢那些牵头的贤达、捐款的富人,热热闹闹一番。还要举行踏桥开走仪式。由有福气之人题缘、讲吉利话,举办宴席等。由此,就形成了一种乡规民约,以碑记、匾、诗、联等文字,多侧面地记载、歌颂桥与人,而这些墨宝恰好成了桥梁建造的历史记录,给后人提供了对木拱桥廊桥这一历史奇迹研究的最原始的资料,价值非凡。

为了桥,他们还订立了桥约、桥山、桥产等约定。如百祥桥为16个村募建,还由16个村的16人集资买下一片山坡,植杉树480多株,以作永久修桥之用,并立碑为据,如有违反,该怎样处置,也规定得十分明确。后人遵此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

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重建后都有碑记,留予后人!

木拱桥的联句都是取当地独特地理人文特征,加之文字、书法艺术,将桥景、桥史、人文、典故等诸要素的组合,自成佳对,或状景,或抒怀。隽永的联句与精妙的书法相结合,自是美上加美了!

如万安桥的对联:“地接东南通两邑,桥横上下卧双虹”“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镜中天”“桥揽双溪鸥对舞,松笼两岸鹤群飞”。

千乘桥桥头有一堵墙,上面书写着一组诗,咏唱与桥相对应的棠口八景:祥峰寺、双峰、双涧、鉴湖、松岛、鳌柱、钓台、石印。只可惜墨迹脱落,许多字迹辨认不清。

又有清贡生江起蛟咏万安桥诗句:“千寻缟带跨沧州,阳羡桥应莫此幽。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汉家墨迹留中砥,秦洞桃花接上流。锦渡浮来香片片,令人遥相武陵游。”与武陵相较,这里简直是仙境了。还有一首更是直接咏桥的,平实、易懂:“桥接溪渠畔,遥瞻似彩虹。横村连左右,隔水渡西东。雁齿休专美,鳌梁岂羡之。济人传旧政,今日不须蒙。”

有了这些诗情画意,坚硬冰冷的拱桥,灵动起来了,内秀外俏,永远让人亲近。

说到底,还是人最美。桥是他们建造的,祖祖辈辈倾情于这项工程,积淀了怎样深厚的聪明和智慧!硬是把成根圆木编织起来,凌空架于溪两岸,似天人般创造出人间仙境,他们应是天人啊!他们中有不少建桥世家,黄氏、张氏、徐氏、郑氏等。

赞美诗是人唱的,对家乡的热爱,对山水的寄情,对巧夺天工的赞美……都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喷发出来,供后人欣赏。

尤其是走桥活动,那是当地群众最民间的文化活动。一般选在端午。参与者多半为年纪稍长者,女性为多。她们头上戴满各种鲜花,衣裙如锦缎般闪耀,特别是那褶裙,是中国女性古典长裙,行走起来,颤颤悠悠,端庄高雅。她们在桥上来回走数趟,然后在桥的那一端,临河岸,烧纸钱、抛粽子、唱民谣,有《祭屈原》《抛粽子》《拜天地经》……寄托怀念,祭祀神明,保民平安,保地富庶……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