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11:0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冬青

 

田螺坑的土楼神话

张冬青

 

  位于闽西南腹地的山城南靖,因境内崇山峻岭之中分布着众多的土楼而名闻遐迩;随着2008年7月7日北京时间6时30分,“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全票通过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几乎占福建土楼半壁江山的南靖土楼群更加惊艳天下,通往景区的山间公路上人来车往,前来南靖土楼旅游探访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南靖土楼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南靖乃至福建中国南方客家山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个深秋的下午,我受邀走访南靖土楼最具典型标志性的田螺坑土楼群。午后一时许,县旅游局的小车从下榻的南靖大酒店出发,沿X562县道一路向东北;秋阳和煦暖人,正是丰收季节,车窗外路两旁不时掠过大片的香蕉林,阔大的绿叶之下垂挂累累果实,随处可见满山正待采摘的蜜柚,小篮球般大的柚果挂满枝头,青黄罩眼,有风吹过枝叶飘摇,有如漫坡金色的幼童在起跑攒动。陪同导游洪晓梅,纯朴娟秀大方,看去像是刚走出校门的女孩;交谈后得知,小洪前几年中专毕业,是三明尤溪嫁到田螺坑相邻长教云水谣村的媳妇,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小夫妇俩在云水谣景区开了家农家乐餐馆,自己闲常时也兼职导游。小洪口齿伶俐,语速较快。我问起早些年一度传闻,田螺坑四圆拱一方的巨型土楼群曾被西方某国卫星搜寻到,大惊失色,解读为“发现中国南方深山之中新发现一处核武或远程导弹发射基地。”小洪说确有此事。田螺坑土楼人都还能回忆起,那年土楼曾接待过一位蓝眼高鼻的外国女摄影记者,在楼内租住数月后,回国禀报上峰,这里只是一处山地农民独具特色的土楼民居建筑,没有任何军事设施和相关活动,福建土楼也因此揭开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面纱。我对“田螺坑”这么一个朴素的地名饶有兴趣,小洪向我说起当地民间流传关于“田螺姑娘”的美丽传说,明朝嘉靖年间,这一带山高林密,山垅梯田、溪涧间盛产田螺泥鳅,黄家小伙百三郎放牧的鸭群因每日饱食田螺,产的都是又圆又大的双黄蛋,鸭蛋卖相好价钱高,鸭群也越繁越多。一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的午后,正在赶拢鸭群的百三郎听得呼救声,奋不顾身跳下溪涧,救出了一只遍体鳞伤即将被山洪冲下悬崖的拳头般大的田螺。原来田螺壳里隐身着在此修炼千年的田螺姑娘巫十娘;为了报答百三郎的救命之恩,田螺姑娘告知牧鸭小伙,这层层梯田上方的五块巨石处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在此建楼可子孙兴旺安居乐业,并以身相许嫁给了百三郎。从此夫妻俩辛勤劳作,靠牧鸭挣得了第一桶金,在最上方的那块巨石处建起了第一座土楼“和昌楼”。百三郎也成为黄氏在此的开基先祖。百三郎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永远感念巫十娘的功德,就将小山村起名为田螺坑。

  小车经南坑、船场两镇,进入河洋镇地界,山间公路愈见陡峭,峰回路转向上一陡坡,再下一坡段,行车一小时左右,我们在山垭口一处杉木搭建的廊坊般建筑旁停下。小洪说,这里就是田螺坑土楼观景台。

  站在观景台上,眼前豁然开朗;午后斜阳里,不远的山脚下,外围四圆中间一方的五座土楼群团团簇簇赫然矗立,有如拱冒出的一堆巨型蘑菇,也像是一朵朝天盛开的巨大梅花。土楼旁的山坳里绿树葱茏,梯田层层,稻谷金黄,远处是层峦叠峰的逶迤群山,真乃传说中巫十娘指点的风水宝地。我用手机拍了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很快就有漳州文友回复四字:“四菜一汤”!我不禁会心莞尔一笑,这称呼通俗有味,朗朗上口,表达了民间的喜爱和诙谐风趣。很是形象生动。

  小车由县道拐入村间小水泥路,下坡驶一段,就到了田螺坑土楼群。村口不宽的空坪上已经满满当当停了多部小车中巴,司机找地方去停车。小洪引领我下车往上行一段鹅卵石路,说先去看右上方的“和昌楼”。我们沿着圆弧形灰黄色斑驳土墙外围走一会儿,就见到了青石板砌就的半圆拱形门楼;门楼坐东北朝西南,门枋圆拱青石上镌刻“和昌楼”三个巴掌般大楷书黄字,取“和气昌盛”之意。门厅内挂着的木制牌匾上有如下介绍文字:和昌楼最早建于元末明初(1354-1368年间),当初为方形楼,1936年与步云楼同时被土匪烧毁,1953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改为圆楼,楼基础用片石垒砌,楼内为砖木结构,内院用鹅卵石铺地。楼直径33米,高三层11.6米,一层墙厚1.2米,逐层减之,三层为0.09米;每层有22个房间,共66间,占地面积1268平方米。楼内设两个楼梯,4个射击口,一个大门出入,一口水井,现楼内居住11户54人。我们绕底层转了一圈,院中的水井清澈透亮,井水中悠游着几尾鲤鱼鲫鱼。小洪告诉我,五座土楼有3座都在楼内院里开掘了水井,另2座因水源原因水井建在楼外近处,井水主要是作为饮用和防火,养鱼则是为了防毒;这些年各楼都用上了自来水,水井则大多废弃不用。近门两边楼道摆了许多摊位,大多是楼内住户向游客出售的当地土特产茶叶、蜜柚、药材、鸡蛋等。有一家摊位摆一脸盆枣红色的大灵芝,说是山里采来的。野生灵芝能长这么大,确实罕见,一问价,要3000元。

  我们来到右下方的圆楼,楼门也为坐东北朝西南,拱形门楼青石看去刚整修不久,上半部粉刷过的簇新白石灰清晰可见,只是石圆拱处用方格红纸墨写了“瑞云楼”三字。小洪说,瑞云寓指牡丹,有吉祥富贵之意,此楼坐落在五座楼的内隅,含藏风聚气之功。楼内的布局,大小建制与上方的“和昌楼”基本相同。院子里有村妇在拣切山里刚采回的一大堆浅黄色草药根茎;土坎上几只竹编鸟笼里,有画眉在跳跃鸣唱;与大门正对里向的小厅堂内,正中摆放着香炉和一尊瓷白观音,左边照壁上挂着几代黄氏开基祖先的画像,右边一幅木框边的牌匾里用黑体字印制《和睦诗》、《尽孝歌》两首诗,其中《和睦诗》写道:同宗叔伯弟与兄,相恭相敬莫相侵,池塘春意生青草,庭院风光让紫荆。恒言亲有三代好,须知族重万年情,譬如树大分枝叶,总有一本共滋荣。此诗读来通俗易懂亲切自然,当为祖训箴言,充分体现了土楼客家人重视宗亲团结和睦的质朴理念。

  五座土楼里居中的唯一方形楼叫“步云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681年),楼门略大青石砌长方形,方楼占地面积1393平方米,墙厚度、楼高度、楼内开间布局等与圆楼略同;只是楼内设有四部楼梯,分别设在四个转角处;楼顶层有4个射击口,为防火攻,唯一的一扇大门上方设有漏水漏沙装置。楼内前低后高,顺着地势高低将厅堂修建成阶梯状,从门厅到后厅有数级台阶;拾级而上,让人产生“步步高升”的快意,也寓意“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景。该楼于1936年遭匪毁,1953年按原型重新修建。楼内住户小摊甚多,院子里搭了若干帐蓬。制作花生糖的简易作坊里,年轻师傅正将小半筐剥好的花生米倒进烧开的糖锅中用力搅拌,空气里弥漫着花生和蜜糖的香甜气息。一群十几人带江浙口音的游客鱼贯涌入,更使方楼内增添了几分热闹。

  1954年出生,年过花甲的黄聪达老人,看去和善清癯尚显年轻,腰板笔挺坐在自家小摊前热情招呼我们喝他家的土楼红茶。老黄告诉我,他家种植3亩多水稻,10多亩茶山,有300多棵蜜柚,自己在楼里摆个杂货小摊,一年有6万元左右收入。如今他家是四代同堂,86岁的老母亲身体健朗在家,大儿子在家务农做些小生意,二儿子从福州供销学校毕业后在省城一家麦田房产工作。他已经有了孙子孙女,算来他这一辈是黄氏第20代,土楼已有第23代传人。

  我们走入一层楼梯旁的“阿赖画坊”,只见小屋内壁挂满了各种题材色彩斑斓的油画,有近两米见方的土楼,也有小幅的人物动物花鸟等,色彩构图形象都很逼真到位。身材颀长留长发,一脸艺术气质的年轻画坊主小赖告诉我们,他是相邻文峰土楼村人,2004年从集美大学美术系毕业,其后借姑姑在土楼内的小屋自主创业开了这家“阿赖画坊”,眼下每年卖画都有十多万元收入。

  位于“步云楼”左向的两座圆楼从上到下依次为“文昌楼”和“振昌楼”,因两座圆楼近期正在全面整修,楼里楼外搭满了横七竖八高高的脚手架;两楼皆楼空人渺,且布局构造大致相同,我们挨个进内浏览一圈后便退出。

  我们走在五座土楼之间的鹅孵石村道上,路边篱笆土坎上爬满青嫩待熟的豌豆、丝瓜、南瓜,几个上年纪的男女村民扛着大捆的杉木枋料板条从上方走来。小洪告诉我:田螺坑土楼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符合了其中五项标准。它遵循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坐落于山岳小平地。依偎在溪畔小台地,背阴向阳,藏风聚气。在基础穴位的选择上,五座土楼之间采用黄金分割比例2∶3、3∶5、5∶8而建造;史学家、地理学家称这五座土楼为《周易》金、木、水、火、土的杰出代表。五座楼是按阴阳五行说,依照相克原理依序建造的:和昌楼(靠东边属木)——步云楼(中间属土)——振昌楼(北边属水)——瑞云楼(南边属火)——文昌楼(西边属金)。五座土楼互相制约又互相依顾,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建筑群体。田螺坑土楼群1996年9月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所在村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土楼群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为大片的梯田。五座土楼因地制宜,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黄墙黑瓦与青山绿野相映成趣,人文造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享,奇异秀丽,美不胜收。楼与楼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浑然一体。临别田螺坑,我们站在土楼群左下方的观景台上朝右前方仰望,夕阳晚照里,眼前的四圆一方土楼群就象是金碧辉煌巍然耸立的神秘城堡,庄严肃穆;又有如布达拉宫横空出世,叹为观止;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路秉杰带领师生完成《福建南靖圆寨实测图集》后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土楼群;没有看到南靖田螺坑的土楼群,不算真正见到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德烈先生则由衷赞叹:“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