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8 23: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天初



读不尽的水竹洋木偶

 

蔡天初

 

 

听说,上杭县被誉为“木偶之乡”,白砂镇大金村水竹洋自然村,还是客家木偶戏的发源地,勾起我童年看木偶戏的回忆,对闽西客家木偶戏产生极大兴趣。

 

 

水竹洋地处上杭县中心地带,距省道4公里,离县城不到半小时的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仲夏的一个下午,风和日丽,白砂镇党委副书记梁福庶、木偶戏传承人李艳玉带我进村。

这儿,绿荫掩隐,青山平缓,一条清澈透底的小溪穿行而过,村的四周山形犹如一把琵琶别抱。称奇的是,村里流出的溪水和村口的溪水成“丁”字形,交口处称“水口”,有几块大石头,与木偶戏道具极为相似。主人逐一命名为龟石、鼓子石﹑铜锣石﹑金钹石、案桌石、太师椅石等,并刻有“水口古石”字样。在“水口”还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题刻“日日出皇帝”传说,说是,曾有一仙人到此与农夫对话,仙人告诉农夫,演傀儡戏就能“日日出皇帝”的故事。这儿,别有一番韵味。

梁福庶介绍,现水竹洋仍为梁氏集聚村落,全村30余户农家,130多口人,男女老少酷爱音乐,喜爱唱歌。由于这里的艺术底蕴丰厚,这块天蓝水净带有神秘色彩的土地,被新闻界誉为“流淌着音乐的村”。梁副书记就是当地有名气的原生态山歌手。

踏进退休高级教师梁利忠的家,只见他正在翻那一堆旧戏本、旧古籍,早就备好茶水,在等候我这远方客人的到来。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李艳玉老师是梁老师的儿媳妇。她掩盖不住内心喜悦告诉我:“前几年公公也就这一翻翻出了客家木偶史新的发现。”梁老师出生于木偶戏剧世家,祖父、父亲均为当地著名的木偶艺人,从小就深受木偶艺术熏陶,也是木偶艺术家。2000年,从镇中心小学教学岗位上退休的梁老师,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于木偶戏的挖掘与抢救工作当中。梁老师的家藏有传本书、符章书、戏曲本、族谱、神图、乐器、木偶文物等。在这里,各类展品之丰富,着实让我目瞪口呆。做这些事不仅要耗费大量精力,还需要不少资金,用梁利忠自己的话说,是“磨破了嘴皮,走破了鞋底,耗尽了全家大小的钱财,值得做的事没有容易做的。”

据介绍,客家木偶戏于明代初年由浙江杭州传入。此后,木偶戏在本地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流传到连城、长汀、武平、永定、龙岩以至粤东、湖南、台湾等地。上杭县木偶戏鼎盛时期,戏班曾达到120多个,木偶戏艺人有数百人。水竹洋梁氏世代传承木偶戏,几乎家家有戏班。梁利忠老师告诉我说:“要寻找客家

木偶的源流,只能通过族谱、戏谱、民间史料及老艺人代代相传的口述来了解。几年来,我用梁氏族谱、水竹洋设立供奉木偶戏神田公的田公堂、水竹洋最早成立福建且唯一的木偶戏田公会等史料,全新诠释了客家木偶戏的发源地在水竹洋。

梁利忠老师所说的水竹洋“田公堂”,距离梁老师家不到百米,为土木结构,三面围墙,朝路边一向为穿口,明朝时所建,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据考证,历史上梁氏七世祖宗族的辗转迁徙,在水竹洋“安家落户”,还带回历代木偶戏艺人尊敬的祖师、戏神“田公”,并将安奉于水竹洋一庙宇内,改庙称堂,谓“田公堂”,是闽西唯一最早的戏神合一庙宇,在县内外有很大影响力。“田公堂”历尽风风雨雨,现在仍然是木偶艺人祭供祖师的场所。堂内正中安奉田公祖师木刻神像,左右祭奉孔夫子和文昌帝君,供木偶艺人及信仰群众祭拜,是极有保存价值的文物古迹。伫立其间,一种新鲜感伴随着一种沧桑感受从心底油然而生。

最让人们称道的是,当时,由于木偶艺人队伍的日益壮大和戏班的逐渐增多,在水竹洋第一个戏班《龙凤堂》的班主发动下,组建成立了管理这方面事务的民间组织机构“田公会”,由7个成员组成掌事会,后扩大成24个掌事,班主和有名望的师傅为会员。按会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田公祖师生日,由掌事会成员轮流筹办每年的事务,各地的会员都要到水竹洋“田公堂”祭拜和聚会。据说,水竹洋“田公会”,还有每年三担谷田的田产,田产所得作为“田公堂”修缮和会期的费用。因此,“田公堂”成了戏班艺人云集之地,“田公元帅信俗”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在水竹洋除“田公会”外,还有一个“陈平会”,有“陈平作傀儡提演;解汉高白登之围”的神奇故事。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当年生意兴隆的班主,都要到“田公堂”供献祭品,酬谢田公祖师和木偶戏鼻祖陈平师傅。

 

 

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来到木偶表演排练大厅。大家不由地被眼前那精妙绝伦的木偶戏所陶醉。

“三五人可作千军万马;六七步能达四海九州”,木偶戏以虚拟的,又是炫目真实的方式,表现现实。我仿佛置身在迷人的戏剧里,感到特别亲切、自然,事事都盘问一阵,探究一回,激动一番,满足我好奇之心。“方寸木雕得形容酷肖装成生旦丑净莫笑他真真假假;数条线扯来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看到底节节传神”,这副44字的长联,生动而准确地道出水竹洋客家木偶戏的特色,足见之美。

水竹洋的客家木偶戏,属提线木偶戏,俗称“傀儡戏”,又称“鬼头戏”或“鬼子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线戏是典型的“演员中心制”,以表演为核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表演艺术家。

木偶提线艺术传承人刘金寿老师,出身木偶艺术表演世家,是李艳玉的提线师傅。木偶表演样样精通,特别擅长“木偶丑”,以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倾倒观众。群众赞誉刘老师手中的木偶,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其手、眼、身法协调一致,惟妙惟肖。尤其是,他在乐器的伴奏下,可用演出地的方言演出,堪称一绝。刘金寿老师向我介绍道:“历史悠久的水竹洋提线木偶戏,保留着极为精湛的传统表演技巧,每尊木偶身上设置16条至36条提线,操纵表演难度很大,全靠精准的抽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木偶抛葫芦、钻火圈、脱衣服、吐烟球、喷火花等民间绝技,更不用说傀儡写字、斟茶、喝酒、弄枪舞剑,都是宗亲一代又一代的手上完成的创新和发展。”

新戏要演,古调也要唱,有今生,也有前世。梁利忠老师出生在木偶世家,父亲梁祥礼是一个“吊傀儡”高手,因常有新点子,人们给他取诨名“礼怪头”。经“礼怪头”改革创新,以前只有小小体形的木偶,变成了一个高大威武,眼睛、嘴巴均能转动的木偶;以前只有唱和帮腔的高腔班,吸收汉剧的曲调,变成了一边表演木偶、一边丝弦伴奏唱念吹打的乱弹班。1954年开始,上杭县组织民间艺人整理编写口述剧本,“礼怪头”一口气整理了168部剧本,单《岳飞传》这本册子就有70多万字,可以连续演40多天。梁利忠老师回忆道:“我的父亲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一个人可以同时吊5个傀儡打架,打得眼花缭乱,一双手串来串去,动作非常敏捷。6岁时父亲就带我到外地参加演出活动,还教弹扬琴、拉二胡。由于兴趣使然,我看了什么剧目就能说出故事情节,背出部分台词。一些木偶技巧至今还记忆犹新。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送我到上杭一中读书,高中毕业后就到白砂中心小学教书,成为一名教师。”

木偶戏是集雕塑、音乐、表演操作、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制作传承人曹尔琰告诉我:“木偶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一只木偶制造过程本身就是一门精湛的工艺,它有一百多道工序,人偶的雕刻、脸部的化妆、服饰的设计、活动关节的设置等都很有讲究。偶头是核心,造型讲究,五形三骨,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的确,古老的木偶艺术能够延绵至今,是因为木偶本身具有可表演性,能按照人们赋予的形体和动作表述故事、传递感情,并且在表演中,把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融合其中。

再说说李艳玉。艳玉从小爱唱歌跳舞,有表演天赋,6岁就上过戏台,擅长演旦角,掌握木偶表演绝技,是提线传承人,现在剧团传帮教几个学员,既当演员又当老师。难得是,艳玉又是多面手,在排练厅见到她时,正在为排练新戏而忙碌制作木偶唐僧的帽子和袈裟。她爱人梁伦拥是龙岩侨中高级讲师,也是研究客家木偶专家,近与叶明生专家主编近30万字的《上杭木偶戏与白砂田公会研究文集》。

闽西客家木偶戏,在漫长的衍变过程中,堆积了太多细枝末节的故事,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一下子便把这一切举到我眼前的时候,让人应接不暇。

例如,水竹洋木偶戏有不少约定俗成班规,逢演对台戏时,高腔班与乱弹班对台,高腔班先开锣;高腔班与高腔班、乱弹班与乱弹班对台,先接戏者先开锣;木偶戏与人戏汉剧对台,木偶戏先开锣;鼓手班与木偶戏对台,又尕鼓手班先吹唢呐了。又如,在提线技术上有一套“专四台角、打四台角、整冠、拍衣、撩袍、端带”等表演程式,其开台、结尾升堂、迎送客人等特定场面,均有特定的音乐、锣鼓,具有表演程式化特征。又如,“生、旦、净、丑”4门12个角色,分别用原嗓、假嗓、炸音等体现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的不同等。

当然,从发展阶段上看,乱弹班兴起后,木偶戏的服饰、称呼、材料、尺寸,到制作工艺及穿戴习惯,都发生变化;从冠带、道具的形制上看,经历了一个由粗渐精、由简至繁、由小渐大的过程。这些不可思议的木偶戏元素,俯拾皆是,件件都值得细细品味,项项都值得细细探究。

 

 

在上杭县木偶戏发展史上,人们记忆深刻的是,1954年8月,以水竹洋木偶艺人为主体,率队出征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当时,以《大名府》和《对玉环》剧参演,两剧目均获一等奖;同年9月,应选参加“华东区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特种艺术表演奖。1955年正月,晋京参加“全国十三省木偶戏、皮影戏会演”,《大名府》一剧被选进怀仁堂专场演出。1986年9月,上杭木偶剧团创作、演出神话剧《借雨降妖记》,应选参加在泉州举办的“国际木偶节”演出。同年10月,上杭县木偶剧团被“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

中国木偶艺术的发展,曾经有过辉煌历史,也有过一段低潮期。“看木偶戏的人少了,学木偶戏的人也少了”。“保护、传承、弘扬”同样是客家木偶戏的永恒主题。

上杭县艺术中心”丘保铭主任告诉我说,近年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县、镇、村三级相结合的专门研究机构;恢复重建“客家木偶艺术团”;在白砂中心小学和大田小学开办“木偶少儿班”;与龙岩市艺术学校共办木偶歌舞培训班;艺术中心招收传承学习客家木偶19位学员……据统计,在原有整理出老艺人口述的传统剧目和收录多套曲谱及唱腔的基础上,1994年,选编《上杭木偶戏音乐集成》。这些举措对保护、传承与弘扬木偶艺术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水竹洋艺人积极配合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修复开放神庙田公堂,成立“客家木偶文化研究会”,恢复“田公会”的木偶戏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活动每年都坚持举办,不仅吸引了热心支持和保护客家木偶艺术的领导、专家、艺人和戏迷观众参加,更重要的是集聚一批木偶艺人参演,提供一个竞技和学习的机会。

2008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成功举办了“上杭水竹洋‘田公堂’首届木偶艺术节暨学术研讨会”。艺术节上不仅有高腔、乱弹傀儡戏对台表演,“红色忠勇白色奸,黑色刚直灰一般,绿色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最亮堂,专画鬼怪与神仙”,一出胜过一出。还有晚上的压轴戏“药发傀儡”展演,几乎绝迹了的药发木偶戏,也叫“烧架花”或“架子火”,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在10米长竹竿上表演的木偶戏。专家评说,这是一幅活生态的生活场景。

2008年的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国内、国际上的关注。美国、日本、省艺术研究院、福建师大、厦门大学、三明学院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亲临现场观摩指导。在水竹洋这个小山村,召开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体现客家木偶交流的国际性,充分说明客家木偶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值得共同珍惜和保护。

谈到木偶戏的将来,李艳玉老师说的好:“民间传统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自身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才能有更多观众。如《西游记》《包公传》《岳飞传》剧目,都是由名著或历史题材改编的,后来也编排了一些课本戏,如《小猫钓鱼》《雷锋的故事》《茶馆》等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年,演艺团体自身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改革:借助现代科技,增设了灯光、布景和扩音设备;在唱腔上增添了色彩;对头像、服装更新;扩大舞台;移植现代戏,结合灯光、布景、音响,提高表演水平,等等。

“刻木牵丝,变巧百端”。踏入水竹洋,我们不能不被那些为客家木偶戏的崛起和繁荣而努力的人们所感动了,完整地领略客家木偶戏的美丽和魅力,十分不容易。

本文原载于《走进上杭》